2014-08-01

全球发展的最大挑战,原来不是联合国“千禧发展目标”所言,让发展中国家五十亿人口的生活水平逐步追上富裕国家的十亿人口。在牛津大学非洲经济专家保罗.科里尔看来,最艰巨的任务是让全球最贫穷落后、也就是最底层的十亿人走出困局,拉近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距离。

这些陷入全球最低生活水平的国家,长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由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三十多年都活在十四世纪的生活水平,加上内部斗争以至内战不断,瘟疫频生,人民知识水平偏低,整个国家不仅民不聊生,更看不到生机。长此下去,不单最底层的十亿人受苦,也影响到全球的稳定和安全。

保罗.科里尔指出,这些占全球人口六分一的国家都堕入这样或那样的四类陷阱,致令他们无法走出困局。其一是内战或政变频仍,政局不稳;其二是倚赖自然资源出口,使工业发展受阻,而自然资源的国际价格波动,亦令国家收入不稳定;其三是地理限制,部分国家四面陆地,海运需要通过邻国港口,大大限制贸易发展;其四是管治差劣,贪腐横行,改革往往无疾而终,国家政局无法扭转。贫穷国家不必四者全中,都足以令经济万劫不复。

这四大陷阱固然令这些国家经济上难求进步,但从作者的角度看,经济增长受阻亦是政治暴力冲突、管治败坏不堪的肇因。因此,扭转困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增长,而促进经济增长,必须通过国际经济援助、军事介入、树立管治规范、贸易政策等四方面,才能逐一破除上述四大陷阱。

作者认为,经济援助必须从长计议,不必在政局缓和后立即到位,反而应按实际需要及情况决定投放形式,并须跟进及监察。管治差劣的地方,并不适宜给予现金资助,而是输入技术援助,选择资助具体项目,以助改革者推动经济改革。他又主张军事介入有助缓和国内的矛盾,因为执政者不愁政变,可裁减军备,既可把援助集中于经济发展,亦可降低内部的猜疑和对抗。如果国际机构能同时设定或引用某些管治标准,作为援助的条件,如提高财政开支透明度、严防贪腐措施等,亦有助当地政府推行增长的政策。最后,尽管国际贸易有利经济增长,而全球化下国际贸易大增,但这些贫穷国家却难以跟中国及印度竞争,因此作者主张颁行有时限的贸易政策,给予赤贫国家更优惠的贸易条件,使他们有能力在国际巿场跟中、印两国较量。

他指出,目前国际援助机构工作目标不清晰,因为放眼在五十亿人口身上,却不聚焦于最困难最赤贫十亿人的困境,也不积极去为活在最底层的人解困脱贫。同时,他又批评国际社会太倚赖经济援助,而忽略以其他手段,推行综合治理的方案,让赤贫国家通过经济增长来缓解发展的问题。在援助工作的统筹上,作者认为援助既然涉及资助、安全、规范、贸易四方面,援助国家便需要由政府首长去统筹各部门工作,而不是只交给个别部门(如国际发展部)去处理。在国际方面,先进国家不能各自为政,而应付出更大的力量,在八大强国高峯会上加强协调和合作。

作者亦郑重呼吁,国际社会对赤贫国家的援助,不是重覆帝国主义,不是富裕国家操控落后地区的糖衣毒药,而是有心改革、为社会带来良好转变的改革者与顽固保守势力之间的激烈抗争。国际社会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以实际行动支援正义的一方。

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