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志航
他,有多个职业和社会身份。

他用“身体媒介”放大并聚焦社会事件,裸体成为表现手段或“噱头”(单纯欣赏裸体也未尝不可),可谓做到极致——近五年大陆发生的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他都不曾缺席现场。“区式俯卧撑”(正式名为“这一刻”)作品共五百多场次,几乎涵盖社会问题各个层面;自费且不图经济回报,只为追逐现场真相和挥发事件。

区志航2015
2015年, 天津塘沽港爆炸案。

他的作品具备视觉冲击和内在的爆发力,事件筛选严谨而创作态度克制;激活被大陆艺术家普遍抛弃的艺术审丑功能,表现人文关怀。他不迎合官方也不取悦观众,单纯出自热爱与执着——独立艺术表达和社会担当。这些品质和价值,经由时间沉淀而成,无法伪饰、戏演。

也可理解为他的裸体媒介就为制造事端——再造话题,以反讽、批判、重现、隐喻、呼吁和揭示的艺术态度,吸引眼球,挑衅社会麻木神经。这并非是创作者刻意所能追求的,而是身体艺术和事件本身所散发的魅力。尽管“这一刻”大多非第一时间创作而有所滞后,但却是艺术企图带给受众深层思考的超前和野心所在,当与新闻报道有所区别。

艺术介入社会并干预制度规则,也是可行的。2011年,广州为驱赶流浪者夜宿立交桥下,唯恐影响城市形象,在多处立交桥下,浇筑水泥锥。后在他作品和媒体共同干预下,政府拆除水泥锥。可见,艺术是有力量的,可改变不合理、非人性的社会规则;具有普世价值和道德导向。

区志航2011他选择此种艺术创作方式,也跟自己电视主持人、记者、时尚节目主持人、摄影师的职业与爱好保持一致。敏锐、直接、独立、纯粹,没有艺术圈普遍存在的圈子化倾向,和“有奶便是娘”的铜臭恶习。

仅举一例:2011年,甘肃省正宁县一家乡村幼儿园校车,发生剧烈碰撞惨祸,导致22名师生遇难。一周年时他赴现场。现场创作过程最多1小时足矣,但即使从广州搭乘飞机抵达西安,还要转乘长途大巴、三轮车,翻山越岭,才能抵达黄土高原腹地陇东的车祸现场。单程路途需要花费整整一天。我曾去过此县,十分边远、闭塞。如果不做创作说明,现场看起来仅有一条单调空旷的柏油马路、两排萧索挺立的柳树。

区志航2011a他的创作过程,类似曲折、冲突经历还有很多;遭遇扣押、盘问、拒斥和指责,已是家常便饭。记得有一次,他长途跋涉,乘坐几已绝迹的绿皮火车奔赴创作现场。

裸体艺术,偶然为之,普通人也能做到,但以时间密度和作品数量之丰、主题鲜明观之,实则只是真正艺术家自我授予的“特权”。从他筛选的社会事件可观,用裸体放大和聚焦事件本身,只是艺术表现手段,当有更深层的批判社会的艺术价值。

裸体艺术,向来在中国大陆是为禁忌的话题,但却是全球最大地下情色大国。艺术禁忌成为政治禁锢之一,本质上则是对自由禁锢。艺术禁忌扼杀的不仅是艺术本身,而是对人们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社会现实反思与批判的扼杀。

我深有体味。1998年,因做记者偶然采访一次行为艺术活动,开始关注这一艺术形式,自此被深深吸引。于是,跟踪采访行为艺术家舒勇先后五年时间。数万纪实文稿,2000年在《广州文艺》连载,曾获得2000年度优秀报告文学,初选漓江出版社年度最佳报告文学集。因此,前后有十多家出版社主动与我洽谈,争出单行本。但恪于记录行为艺术的多幅女性正面裸体图片,不能通过出版审查。编辑要求修改“情色”文图,被我拒绝。2004年初,延宕四年,这本《裸模风波》,才终获广东旅游出版社方原版出版,封面仍覆膜遮掩。

身体解放,永远领先于思想解放。这是人作为动物的最原初本能。这或许也是“区式俯卧撑”,作为艺术本能的启示。

行为艺术1960年代发端于西方,1980年代移植中国大陆,不过短短三十多年。相较于架上绘画,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更能契合社会、政治、文化和个人等界面。更易激荡大脑,冲击传统思维,挑战当下,也易于被社会公众消化、接纳,产生共鸣与认同。博伊斯的观点:“人人都是艺术家,而且当下就是艺术家。”艺术品不光停留在美术馆、画廊、美术院校和拍卖会,更应成为社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他就是区志航。

区志航2015a以下内容权当花絮。

6月上旬,广州小洲艺术村礼堂二楼,几个广美老师新开办的工作室,公开举办一场前南斯拉夫女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作品观赏讨论会。看得出来筹备用心,遗憾宣介不足,只小范围观讨,浪费了平台资源。区也来现场。主办者、主持人、广美老师胡震,当面说区“你的作品不会进入艺术史!”胡先生以能否进入艺术史而妄论作品,显然违背艺术常识,也是个伪问题。广美老师常有如李正天之流的惊人之语,如李晨、萧元之类的惊人之举,但往往在关涉艺术自由时犬儒失语。愿胡先生别像李正天,老之老矣,却成为汲汲名利、不顾颜面的一代画妖,也别像陈侗当老师就为自己卖画。顺便请问一句:谁为学生负责?救救老师吧!

艺术研讨会,实则也是窥探艺术生态的一个恰当侧面。此次竟成为主持人胡震先生的单口相声表演,可能他是无意的。主讲女嘉宾唐佩贤(北京国际行为艺术研究中心创办人、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和两位对话嘉宾(何力校,广美实验艺术系2015届本科毕业生;李听尘,女,美国佳士得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策展人),反倒成为陪练。主宾颠倒。唐女士观点鲜明,坦诚、直率,直面作品和艺术生态要害。会场有个小细节。主持人把自己相熟朋友和学生,拉到自己身边坐下,幸亏未设高高在上的主席台,让我等听众抬头仰望。让人佩服的是,胡老师果然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一点不带谦恭——立刻将公众资源转化为个人资源。若是私人圈子化聚会,也倒罢了。既然公开发布广告,这就是一场开放式观讨会。主持人最好懂点公共论坛规则,否则会闹笑话,何况侃侃而谈的都是企图定义作品和艺术家、而非分析作品的多余话。教师角色与主持人角色,完全是两码事,角色转换关乎所指向角色的专业品质。

同样是在小洲礼堂举办讨论会,上述“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每届都穿插举办多场开放式讨论会。瑞典籍策展人、主持人乔纳斯先生,以一己之力,驻守在小洲这座破落的艺术村,连续四年(首届在广州市区,共举办五届)举办国际顶级行为艺术节之一,相当让人敬佩。曾在小洲礼堂为区志航举办“这一刻”专场展览。乔纳斯作为主持人,致辞简洁,将讨论会话语权完全交给各国艺术家和观众;会场和议题设置,主旨明确、主宾平等、程序严谨。它是平等互动式的,而非强制灌输式的。参加过几次美院老师举办的公益性艺文讨论会,可嘉可赏。但因如上操作短板——不能清晰区分个人聚会与公共讨论会边界,最终沦为主持人话语霸权,贩卖个人私货,听众却成为被灌输的受教育者。使得公共谈论会挂羊头卖狗肉,完全变味。艺术教育者,首先应学会怎么开一场公众讨论会,如何善待学生(善教似乎要求太高)。“罗伯特议事规则”就是讲怎么样开会,也适用于艺术座谈会。

作为业余艺术爱好者,只看作品,不看卖价,不论名气身价和工作室大小。

与他相识也有7、8年,但仅限于点头之交。保持距离,这样更好。

在小洲村举办四届的广州“现场”国际行为节,只有他和我是一场不拉的忠实观众,没有第三个。

2015年8月31日初稿,9月2日二稿

本文图文版可参见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p/1001603882683091581671?mod=zwenzhang

来源:博讯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