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一场“硝烟弥漫”的版权争夺战中,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最新长篇小说《风语》备受关注,最终被“初出茅庐”的北京精典博维图书公司拍得,稿酬由此前爆出的500万元飙升至1000万元。这是继今年年初北京凤凰联动图书公司推出周国平的《宝贝宝贝》之后,“千万稿酬”的传说再次上演。

在出版方博够“眼球效应”之后,针对“千万稿酬”这一说法,麦家几次三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辟谣”表示,其实,这只是出版商玩的一个“数字游戏”,《风语》也并非一本书,而是四本书的稿酬加起来才可能达到千万。“一本书和一套书,是两个概念。而这一切还要看第一卷上市的情况,所以,所谓‘千万稿酬’还是八字没一撇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放到全球背景中,“千万稿酬”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事。福布斯杂志最近公布的“全球收入最高10位作家榜单”显示,名列榜首的美国畅销书作家詹姆斯·帕特森,去年一年的收入就达7000万美元,上榜的十位作家过去一年的总收入超过2.7亿美元。有专业人士感慨:一个房地产老板轻易地赚取几千万、上亿的银子,没有人感到“震动”;而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获得千万稿酬反而使很多人惊诧,难道这是正常的吗?

话虽如此,但国内的出版业自有其特殊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天价稿酬”的关注和争议,可以说从未间断过。早在1995年,刘晓庆的《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在没有书稿的情况下,仅凭标题就拍出108万元的天价,由此带动明星出书风潮。此后,安妮宝贝的《莲花》和韩寒的《一座城池》将稿酬标尺提高到200万,王蒙、贾平凹、王朔等相继进入“200万俱乐部”。当稿酬一路攀升到千万,对国内读者而言,不能不说刺激新鲜。也难怪一经披露,就如重磅炸弹,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介入书业后出现的正常的市场竞争。“千万稿酬”的始作俑者、北京凤凰联动图书公司总裁张小波就直言,作家成为天价稿酬常客,折射出图书市场的良性发展,也反映出读者趋于理智与成熟。而号称为《风语》砸下千万巨资的北京精典博维图书公司总经理陈黎明也表示,“作家获得天价稿酬,是图书市场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高版税给部分‘奢侈品’级的作家,只会越来越普遍。一方面,出版商要在行业获得较高认同度,有赖于这种稀缺资源的重量级作家作品。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市场越来越尊重作者,让作者能平等获益。”

这些言论反映了许多作家的心声。麦家曾坦言:中国文坛现在的问题不是作家收入太高,而是普遍收入太低,“据我所知,很多能够写出优秀作品的作者就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了创作。”他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作家的收入状况很敏感,那是因为,我们的传统观念总认为作家或者艺术家就该清贫,否则就加以道德审判。“可现在出版已经完全市场化,再也没有‘拒不入市’的作家———因为只要出书就入了市。我是很希望中国的作家都能有高额稿酬的收入,创作既是智力活,也是体力活,收入太低留不住人才。”

当然,这一利好消息,在很多业内人士,尤其是传统出版界的专业人士看来,实在问题多多。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在新媒体发展和盗版猖獗的时代,正轨的出版运作已步入微利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价稿酬能否收回巨额的成本,着实需要打个问号。有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编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单《风语》的第一册,以现在麦家拿到的版税数额来算,至少要卖出32万本,出版商才不会赔本。如果算上后面即将推出的三册,则需要更高的起印数。他表示,“现在一个普通作家新作的销量能超过2万册,就非常不错了,‘千万稿酬’如果不是炒作的话,那么这千万成本的收回将是非常艰巨的。”

他进而表示:天价稿酬已经远远超过了合理的市场结构,“它改变了出版的成本和利润结构,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出版商承担所有的经营风险,能预见的最好结果是获取相对作者而言十分有限的利润。而一旦出版商收不回成本,也可能会引发瞒报印数、拖欠版税等争端。当然,利润不是单纯的目的,出版商可能还有打造品牌、拓展渠道等其他方面的考虑。但天价稿酬只能是少数人的游戏,绝大部分出版商是没有实力和胆量参与竞争的,因此天价稿酬能走多远,最终将取决于富人们的心情。这也将给书业带来很不稳定的因素。”

天价稿酬带来的另一重要影响是,明星作家受到多家出版社的追捧,畅销文化更加畅销,与此对应的则是其他文化的门前冷落。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读者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并非完全被动,但深谙宣传技巧的出版方无疑会运用各种手段来影响受众的判断。

作者:傅小平 文章来源:文学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