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朋友邀约,让我提供一份乙未年的书单。诸事繁杂,实在有点无精打采,但还是硬着头皮,勉为其难,凑个热闹,贻笑大方了。

1.《天鹅绒监狱》

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以为这是关于监狱的一本书,就如同我们看到《爱丁堡监狱》,就会想到司各特笔下的苏格兰;说到拉雷多监狱就会想到墨西哥一样。似乎是陈独秀说过,推动社会文明的地方,不在实验室,就在监狱。而也有什么大人物仿佛说过:没有住过监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们看王学泰先生的《监狱琐记》,也是很容易想起清代文字狱之中多少文人罹难的人伦惨剧。而这本书是今年已经70岁的一位匈牙利作家哈拉兹蒂的作品,他是一位犹太人,自己的母亲莫名其妙的被人杀死,而他虽然出生于耶路撒冷,却多年生活在匈牙利。他以反讽的笔调,探讨艺术自由与禁忌的关系,提出了审查美学的概念,在他充满着智慧光芒的文字中,让我们知道艺术与国家、自由、审查、经济等之间的纠缠关系,他甚至戏仿着御用风格而嬉笑怒骂。这实在是一本很值得仔细品味的书,而该书的导读则是景凯旋先生的《高墙内的作家独白》,翻译此书的人有一篇译后记,也可算作该书的跋,都是颇可一读的好文字。该书还有一篇前言,是哈拉兹蒂的朋友乔治·康拉德所写,文字虽然是写于1986年,但这篇《反抗的男爵》,还是不要轻轻错过为好。

2.《历史学的境界》

高华先生去世已经四年了,这本书是他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第二本书。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位严肃的历史学家,他读书的不拘一格与兼收并蓄。高华读龙应台,也读王鼎钧与齐邦媛,他也给自己的学生开各种各样的书单,但在高华的字里行间,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滚烫的入世情怀与审慎的理性思辨彼此交织并行不悖。

3.《当图书成为武器》

围绕着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的出版,居然还有着如此惊心动魄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作者是意大利人,也是《日瓦戈医生》得以出版的种种事件的严肃的研究者。他们以生动而详实的笔触,向世人展示出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当年的苏联有着怎样的遭遇,帕斯捷尔纳克的情感历程,所遭受的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摧残与折磨,一一行诸笔端。诚如一位“审读者”所言:不出版这样的书,我们将犯下反文化的罪行。

4.《南华录》

向大家坦白,我并没有全部读完这本厚重得如同砖头一样的书,但我在阅读其中的某些篇章中,还是感受到了作者超常的驾驭文字的能力,还有他耐心解读文献的深沉功夫。他写周亮工的小妾,他写周亮工仕清之后的种种遭际,当然更有他大彻大悟之后醉心艺术的孜孜以求,都很是令人感慨。这许多事情,都发生在曾经被六朝烟水所氤氲的古城南京。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但不知有多少人认真读过。值得一提的是,此书印制极为华美,征引文献也都下足了功夫。

5.《绍兴十二年》

夏坚勇先生继《湮灭的辉煌》、《旷世风华》之后,多年沉寂,终于在2015年推出了自己的长篇大散文《绍兴十二年》。夏坚勇先生瞩目这样的在多人看来的一个偏安王朝,截取绍兴十二年来展开自己的梳理解读,不仅仅是做足了文献准备,也不仅仅是要去做什么翻案文章,他以犀利健康的价值取向丰瞻华美的流丽文字来解剖这段历史中的人情世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在是难得一见的上等文本。

6.《八道湾十一号》

如今“红学”很繁盛,“鲁学”也很热闹,而关于周家兄弟的研究,约略也可算作鲁学的一大要津吧。在“周家三兄弟”、“周家后院”、“鲁迅地图”的花枝乱颤之中,黄乔生的《八道湾十一号》似乎给人以低调平实不事张扬之感,他并没有宣称自己是所谓的“周作人专家”,但却有着多年来关于鲁学研究的心得体会,作者围绕八道湾十一号娓娓道来抽丝剥茧,把这个屡经风雨的承载着浓厚人文价值的曾经的北京四合院凸现出来,供人遐思。

7.《日本帝国衰亡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美国的著名作家、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四卷本的《日本帝国衰亡史》引人注目。约翰·托兰有着极为旺盛的精力和解读浩瀚文献的能力,他以极为宏阔的视野来审视日本自1936年到1945年的九年历史,资料宏富,描绘生动。作者今年已经是过百岁的老人了,他的妻子是日本人。

8.《匠人》

时风使然,缺什么就想什么。许多人开始缅怀在当下已经极为稀缺的工匠精神。理查德·桑内特在他的《匠人》一书中追溯自古希腊至现代的历史,以音乐家、建筑师、作家等不同职业为例,他甚至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无不一一涉猎,讨论匠人与艺术家、制造者与使用者、技巧与表达、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在高度肯定匠人在人类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同时,也认为“几乎所有人都能变成优秀的匠人”。

9.《活着有多久》

伴随着巴黎世界气候大会的终于达成协议,许多人似乎松了一口气,但雾霾来袭却还是说来就来,更有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关于食品安全的种种新闻,已经在麻木着人们的神经。这似乎也在提醒人们:健康是一种脆弱的状态,无法预知。但也有人说,时间会把人的皮肤揉皱,但却把车轮胎的皮肤磨平。更有哲人说,死亡就是离开土地的同时扎进土地。所有活着度过的时间,从长远看都是致命的。疾病是死亡的前哨战,死亡是那么的具有强制性,简直就像是一道手续。有人也豪迈地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而马克·吐温则说,床是世界上最最危险的地方,有80%以上的人都是死在床上的。不啰嗦了,看看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两位研究者的这本书,大概会让我们对生死更多几分清醒与理智吧?也许还有悲凉。

10.《悲伤与理智》

这是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已经有多人推荐,也的确是好,闲言少赘。

来源:思想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