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周末,我带着小儿子走在Melbourn 的Chadstone Shopping centre.

人潮汹涌,孩子兴奋地跑来跑去,想买新球鞋、也想吃大餐……走进玩具店摸摸这个、玩玩那个。

回家时,儿子对我说:“妈妈我好想要拥有一间百货公司”。

如果有一张欲望的清单要我们填写,到底要拥有那些事物才能够满足?

要拥有一间在黄金海岸的别墅?

要情人送一颗澳洲特有全世界最珍贵的“粉红钻石”?

要娶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 当太太?或和章子怡有一夜情……?

要财富、要名声、要荣誉、要和胡锦涛谈恋爱、和阿扁结亲家、和布希去遛狗、和霍华德乘私人飞机去旅行……?

要当个一打喷嚏,全世界都感冒的重要人物……。(以上是本人既无聊、又缺乏想像力的欲望清单)。

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如果我剔除品嚐美食的快乐、剔除性的欢愉,剔除聆听美妙音乐的愉悦、剔除因看见美丽事物而产生的美好情绪,我不知道该如何想像善”。

这位哲学家名叫伊比鸠鲁(Epicures ),西元前341年生于小亚细亚西部海岸的萨摩斯岛。

他和一般哲学家有很大的不同,他提出了:“愉悦是快乐生活的开始与目标。”

他贪恋美食也就罢了,还理直气壮地说:“每一种善的起源与根基均来自胃的舒适愉悦,甚致智慧和文化也与此相关。”

没搞清楚伊比鸠鲁是那种人之前,我看过许多人对他所作的诠译,譬如:《牛津英文辞典》上就这样写:

Epicurean:致力于愉悦的追求,由此衍生出奢华的、感官的、贪心的意思……。

望文生义的结果,我想像……爱吃又爱享受的伊比鸠鲁恐怕既肥又没什么气质吧?

对这位哲学家有奇怪想像的人,并非只我一个人。伊比鸠鲁还曾被当成“享乐主义者(The Epicurean)”应用于乌斯特郡(worcestershire)小镇的一家餐厅名字。

据说那家餐厅很安静,顾客坐在舒服的座椅里,享受美味的烧烤扇贝和添加松露的义大利式汤饭。

“哲学家”通常没那么容易一眼就被人看穿。往往得花很多时间才弄得明白他们噜里巴囌的长篇大论。

首先,伊比鸠鲁问人们:“什么会令人快乐?”

每个人都有些类似也有些差异。但是,“快乐”可不是要人凭直觉任性而为。

他说:想要满足欲望之前得先自问自答一阵,考察一下欲望到底合不合理性?

别以为看到伊比鸠鲁查牛津字典就明白享乐主义的意义。

其实私底下伊比鸠鲁既不住豪宅、而且吃的东西相当简单,他喝水不喝酒、晚餐只是麵包、蔬菜和一把橄榄就满足了。

他曾向一位朋友要求:“给我一碟乳酪,我就能随时享有盛宴”。

这是一个被认解的“享乐主义者”的真正品味。

美食的意义,不在于餐桌上的飨宴,而在于用餐者的心灵是否丰盛。

不断嚐试美食,感官就会一直愉悦满足吗?

令人遗憾的是本人有一群全世界吃透透的老饕友团,每天却为再也找不到什么好吃的东西愁眉苦脸、伤透脑筋。

每天鲍鱼龙虾鱼翅、醇酒佳酿靓汤、长此以往,人感受到的到底是愉悦满足?还是厌倦烦腻?

从我的生活经验里,我觉得人即使获得了他所欠缺或需求的对象物却仍不会因此长久地“得到满足”。

欲望并不像一个坑洞,投东西进去就能将它填满,欲望的问题,与外在物的“有”或“没有”,并无必然关系。

欲望有时更像一只野兽,过度喂养反而增其强大凶猛,不加以妥善对待处置甚或因此危及生命、骚乱灵魂的安宁。带儿子逛街,为什么无端端想起伊比鸠鲁?

也许因为坐在购物中心的food court 从大片透明玻璃向外望去,这个秋天墨尔本的天空特别蓝,阳光也特别灿烂,这使我的内心也因之明亮起来。

或许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事情都是很简单的:和知心朋友聊聊天,喝个下午茶,陪孩子们共渡假期,自己烹调简单又可口美味的食物。

买到一件穿起来年轻五岁的衣裳、与丈夫或情人分享深刻承诺的情爱和性……。

酒不能代替水,花香不能替代空气,也许经常在粗糙的大地上辛苦跋涉的人,才能体会有交通工具辅助的方便。

住过人间后,移居天堂,那儿是永远的幸福?还是不再有变化和起伏的恆常寂寞呢?

如果生活完美了,生命可能也会被倒空。人生不再有梦境,不再有诗一般的空间。缠绵悱恻、淒美冷清、可歌可泣的故事要藏身何处?

平庸的生活彷彿一个空的容器,仅仅因为它是凡俗和空洞的,我们的欲望和梦想才能找到藏身之所。

换言之,反而在平庸生活中,我们才体会到,那未被实现的一切有多么“吸引人”……。

伊比鸠如所说的快乐,并不指短暂的个人感性上的快乐,而是指能够持续一生的快乐。

有时候,我们放弃许多快乐,因为发现了那些快乐可能会带来麻烦;我也认为有些痛苦甚致比快乐更好,因为忍受片刻之后,即有更大的快乐随之而来。

马克思的学说曾被谬用近半世纪,上帝更被无数哲学家们诠释得生死不明,伊比鸠鲁被后代的人们,(不管是聪明的、愚蠢的、英雄、犬儒……)他的名字被各个不同目的和用意的人们说得莫衷一是。

但在我的理解,他崇尚着一种既纯朴简单又明智理性的快乐主义,自我约制、且独立自主,它并不是什么英雄式的信条或艰涩难解的哲学。我觉得,它与我移民墨尔本后;生活在我身边多数的澳洲人民所过的生活方式十分类似。

澳洲政府没有太多的禁令规定,人民随心所欲,各信其宗教、存其风俗、各得其所、自得其乐。

然而彼此之间却互不干涉,和谐相处。除此之外,因为澳洲的人民来自全世界各个不同的文化族群,许多节庆的深远风俗与意义也在一种“伙伴情谊”之间相互交流熏陶。

在澳洲,我感受最深的除了人们的热情之外,就是那毫无掩饰自然流露、纯朴快乐的气质。人们没有複杂而难以满足的欲望。

相对于我的“欲望清单”,伊比鸠鲁提出他的“快乐清单”。他的清单告诉我:

“友谊、思想、自由”都会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恒久的快乐。这些要素看似简单却是生活的慰藉、也是一生受用的智慧箴言。

为了向我所尊敬的伊先生鸠如前辈致上我的最高崇拜,我再掏一块美味的巧克力慕斯缓缓地让它融化在嘴……。

此文于2006年05月22日做了修改

文章来源:南十字星空下的独白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