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现实总不能令人满意,失望感往往导致人们对上一代的抱怨。社会学意义上代与代的划分,自然不比血缘上的划分准确,但以政治经历为标志的划分却是大致可用的,比如,陈一谘便曾抱怨胡耀邦“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对不起创造了灿烂文明的祖先,也可能会对不起认为我们无能的后代。但,对不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却是创造了这种制度的你们这一代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知识分子则抱怨七九民主墙时期的人物未能争取到更好的言论环境,反而给整体社会言论氛围造成不应有的压力;今天,轮到八九民运的参与者承担了,王怡在《六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一文中写道:“对当时的我,这一切都是成年人世界的合谋。他们不惜把从小教导我的那个世界撕碎了。那个夏天,我陷入了虚无主义。”
年龄是一种压力,在下一代的失望与抱怨面前,上一代没有辩解的借口。不过,当我们意识到几代人面对的不过是同一个问题,那么,抱怨和对历史的清算,远不及对历史的阅读和反思更有价值。
由于网络宽带的普及,今年六四期间,我通过海外网站浏览了八九民运时期的部分港台新闻,不得不承认,尽管仍是同一个六四,由于信息的阻塞,十八年来,我对六四事件的全貌是了解是不够的,而对当时世界舆论环境,一直有着过于天真乐观的想象。作为一个十九岁的孩子,一个初次接触政治的人,由于认识的不足,十八年前的幼稚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读到胡平先生的《中国民运反思》和《犬儒病》,有同样的感受。那是一种深深的惭愧感。胡平先生两部著作中的文章多写于十年前,其中《中国民运反思》中的文章,更是写于八九前后,今天读来,仍具十分宝贵的现实针对性,令人不能不敬佩胡平先生的思考和预见能力。但我们更要承认,上一代中的优秀分子的思考成果没有及时转化为下一代的思想资源,在《民主墙:十年后的反思》一文中,胡平先生写到:“每当我回想起民主墙那段历史,我总感到深深的遗恨。我们失去了一个多么珍贵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一次性的,它一去不复返。”尽管他随后写到:“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新机会是会不断出现的。但是,一个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下一次机会将不同于上一次机会。因此;就每一次机会而言,它都是不可重复的。一旦你没有抓住这一次机会,你就永远地失去了它。”可是,他能预料到仅仅几个月后,又一次更大的机会被放在中国人面前吗?遗憾的是,一九八九年,中国又一次失去了珍贵的机会。
事后的抱怨与指责,乃至于对整整一代人的轻蔑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的抱怨和指责如果总是停留在简单经验层面,而缺少对历史事实的研究与反思,今天的抱怨者可能同样会受到下一代的抱怨。朱学勤先生说过,一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很可能是一部习惯性流产史。在代与代之间,难以看到一条代代相连的思想史连线,能够看到的是思想史资源的一次次浪费,一次次掉头下行,宣告失败;而在写于一九九一年的《辛亥八十秋》一文中,胡平先生表达了同样的感慨:“历史给人们最大的教训是,人很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很简单:有太多的人根本不研究历史。”
当然,胡平所说的历史也好,朱学勤所说的思想史也好,都不是官方教科书能够给予我们的,恰恰相反,他们是被体制刻意掩盖的东西,由于这种制度性掩盖的存在,作为个人,才可以稍稍宽慰地说,面对迟来的认识,我感到羞愧,而不是耻辱,信息阻断毕竟是我们无法超越的现实环境。
公开政治异见者至少已存在三十年,他们最初的产生并非系统理论或实践的产物,而是生活常识与人的基本良知对强权压制的反弹,这种反弹首先以零星而显芜杂的思想表现出来。如果我们承认政治异见是一种严肃的思考,那么,广泛性之外,我们应该承认由思想传承和积累所形成的异见领域的专业性,没有对这一专业领域的虚心了解与研究,在现实面前我们就很容易陷入狂躁的挣扎而不是理性的抗争,因此,对胡平的阅读,可能是异议者不可或缺的思想训练。我们缺少一部完整的中国民运史,屡屡陷入困顿的中国民运如果不对极权和民运自身历史进行严谨的脉络梳理,就无法避免以后不犯低级错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如果没有准确的思想定位,如果没有时代背景下的更开阔视野,追求自由、民主的人也有可能陷入迷途。
追求自由民主不同于暴力革命,思想的力量是必须得到尊重的。由于文化基因的缺陷,即使在异议者当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对自由、民主、人权、宪政等概念的常识性认识错误,这很容易使行动者陷入南辕北辙的盲动,因此,许良英、李慎之、刘晓波、胡平、杨建利等思想者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中国民主进程虽然步履维艰,但由于这些重量级思想标杆的存在,中国社会中的民主力量乃至整个社会对自由民主思想的理解终于被提升到一个值得尊重的高度,并为未来中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思维框架。专制社会中,启蒙不是一个特定人群对民众的宣教,而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互动过程,那些有志于推动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和民主的人们尤其应当思考“知难行易”的含义,以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充分的信息充实自己,用一个更充盈的自我来面对现实和未来的挑战,当自由民主思想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当代中国,民主力量必将在每分每秒赢得更大的社会权重。
建议更多的人阅读胡平先生的《中国民运反思》和《犬儒病》等作品。
《议报》第3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