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1

刘云:滕彪、王天成主编——《回到革命》

滕彪、王天成主编——《回到革命》

中国改革道路已走了一段漫长日子,由过去封建帝制到今天政党专政,中间经历过种种腥风血雨,令人未敢忘怀。纵使如今已踏入21世纪,人民高喊“改革”之词仍不絶于耳,今天要跟各位听众介绍的书,刚巧跟这词有关连。书名叫“回到革命”副题为中国大转型前夜的激辩。

看见“革命”这个词,内心狐疑著,21世纪下,是否仍追逐“流血式的革命”?此书主编之一的滕彪亦承认,一般人看到“革命”一词,很自然的会联想到“流血”及“暴力”。但是他说,若有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

滕彪:“革命”本身包括了不流血的革命,就是非暴力的革命,尤其是1989年之后,在世界上也有很多非暴力成功的例子,而且,非暴力革命到民主转型更加稳固,所以,把革命等同于暴力革命的观点是片面的。

书中的一篇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撰写题为“改良未必更和平 革命未必更暴力”的文章。秦在文中指,害怕“革命”的人主要有两点担心,第1点是流血和暴力,“这是我们最担心的。我们都不陷入以暴易暴的怪圈,希望看到一种完全不流血的变革方式或转型方式”;第2点是无序,文中说“如困变革以后造成一种无政府状态,或者造成社会的极度混乱,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而且无论哪种‘文化’中,公众长期缺乏安全感就会重新呼唤铁腕,使转型失败”。可是,秦晖质疑流血和无序,跟和平及有序的区别,是否可等同于革命和改良之别?

究竟“革命”与“改良”哪一样可取?事实上不可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个结论,因为这本收录了50多名中国知识份子的文章里,其实除了有主张改良的,也有主张暴力革命及非暴力革命。滕彪说,收录这书就是希望引发更多有关中国政治转型的思考和讨论。他解释,近年间观察到中国多年来对改革与革命的观点,在政治上已出现了一些变化,过去,反对革命的观点是中国知识界的主流,但是,近年间却开始多了人讨论“革命”,争论中国的民主变型该用什么方式进行。他分析,这思想上重大变化的关键在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经验到失望。

滕彪:但是,现实确实是让一批又一批的知识份子和民众失望,他们看到在政治制度方面没有任何改革,反而在人权、法治等方面还要倒退,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失望,对中共的改革意愿不抱幻想。所以,从改良的幻想的人到主张革命的人就越来越多。

他指,有些人连非暴力革命也反对,他们主张改良,中国由中国共产党来进行转型,在可容许的范围内进行改良、改革,循序渐进过渡到民主体。但是,他觉得这种想法天真。

滕彪:这种想法被证明越来越不设实际,越来越显得很天真,大量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愿意进行任何政治体制更有意义的变化。它是非常明确的来阻止和反对自由、民主宪政。

他说,历史中证明,国际间有不少非暴力革命的例子是可取及成功的,且能给未来的政局带来稳定性。但是,茉莉花革命后,其实相关国家到今天仍出现不少动荡,所以,是否真的可以带来稳定?滕彪强调,他们其实是主张非暴力革命,更认为必须要通过理论及国际的经验,但是,他认为人民是有权利推翻专制制度,哪管是用暴力或非暴力革命。

滕彪:首先推翻专制制度是人民的权利,人民利用革命包括暴力和非暴力革命推翻政权的权利。虽然,我们可以希望中国未来的转型是从非暴力革命,但是,革命它是很难控制的,很难预计的,革命要来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控制得了它是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这个是很难事先预测的,是决定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及社会形势。

什么政治形势能提供不流血的暴力?秦晖在文章中便给出一个方法,就是“社会要有妥协精神,尤其是当权者要有妥协精神,最好是当权者有主动改革的精神。”秦分析,当权者若主动变革,个中有2个原因,第1个是一种具利益的诱惑,即让当权者感受到“变革了有比较好的预期,相信不会受到清算”;第2便是当权者感到有压力,令统治者为了避免革命而愿意加快改革,这亦是现时颇为流行的做法,然而,秦质疑这做法也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他虽然在文章中未有交待,但是,阅罢这本书不难感受到各主张的提出,背后均有其理据,更重要是进一步了解什么是“革命”!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