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3

杜耀明:中国经济的危与机——介绍郎咸平著《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

【杜耀明书评】——郎咸平著《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

要解释中国表面的繁荣和背后的矛盾,并不容易,非要看透中国国情不可。郎咸平教授的新作可读之处,正在于揭示中国经济的困局所在,并且当头棒喝,指明解困办法在于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市场秩序。

作者首先批评中国以计划经济手法发展经济,经济过热便急刹车,经济过冷便踏油门。简言之,即以投资代替改革,保住经济增长。结果是大量资金流入国有企业、基础建设和产能过剩的行业,让既有利益集团更形壮大、政府进一步集权,而社会则贫富悬殊。

中国困局难解之处,在作者看来,是强大的改革阻力已经形成,一是经济行业垄断,由土地、金融到能源、交通等行业,已由国有企业垄断;二是政府部门以审批权力寻取利益,弄权自肥;三是地方官员因升迁准则在于GDP的提升,便不顾社会代价,发展“高污染、高能源、高投入”的产业。任何走向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改革,必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但不改革行吗?郎咸平认为,旧制度问题日渐浮现,由国企腐败到银行危机,再到楼市危机,中国经济已经险象环生。如政府投入四万亿人民币救市,地方政府却大肆挥霍,投放于基础建设和房地产,最后无力偿还,造成财政危机,现时44%地级城市已濒临破产边缘。国企方面,由于不愁资金而大幅扩张,不少国企因此大量亏损,成为股市十大蚀本企业。当这些大客户无力偿还贷款,银行亦受到牵连,资金短缺下,银行拆息提高,令资金成本上升,银行亦曾经因此暂停房地产贷款,连累房地产一度陷入困境。由此看来,政府四万亿元救市,实违背市场规律,更且后患无穷,结果资源投向产能过剩的行业,形成一环扣一环的危机。

郎咸平认为,危机的出路在于建立市场秩序。他主张中央与地方权力重整,基础设施兴办权交中央,市政府不得发债来发展经济,而须集中力量处理民生问题。他又认为,政府必须制定财政预算,提高公共收入和开支的透明度,以便监察政府,而政府的角色只限于规范公权力,保护市场秩序,让市场经济发挥调配资源的作用,让老百姓从改革中得到好处。

作者又逐项讨论价格、电力、电信、金融、国企等方面的改革困难和努力方向,并以英美经验作参考,探讨这五方面改革在不同阶段不同面向的不同策略和目标。整体而言,就是让市场发挥力量,而要逹到此目的,政府必须厘定和严守其与市场分隔的界线。

他深信由市场力量导向新常态的做法,完全符合习近平上台后中共的经济政策,包括:一是把政府政策拉回基本点,以管理公共秩序和服务公众为主,而非代替市场去调配资源;二是建立法治秩序,不容政府干预市场。他认为,中国经济的成败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力。他剖析中国通讯业、高铁业、汽车业的强弱,也指出不少国内企业以兼并合作走向国际市场,只是盲目扩张,有些甚至弄得焦头烂额,而亚里巴巴的蓬勃发展却是例外,符合市场需要,代表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

作者对中国近年的经济对外扩张计划亦满怀希望。由“一路一带”到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至成立亚太自由贸易区,郎咸平认为这些举措可比拟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必有助中国输出产能过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重订能源策略等等。当然,郎咸平说得兴致勃勃,但却没有深究,中国即使崛起了,在今日国际形势下,它能与二战后的美国相提并论吗?这也是此书仍待补充的地方。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