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二平:败在海上:解读中国古代海战图

2016-05-06

败在海上以外的弦外之音

对于中国海权的研究,过去10年因著中国和平崛起外交政策转变而显著增加,近年更因为北京推动“海上维权”战略及“一带一路”,成为国内外智库主要研究的课题。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固然代表中国海权的巅峰,但明中叶及清代中国海权的衰落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近日笔者重读梁二平所著的《败在海上︰解读中国古代海战图》一书,思考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

正如书题已点,这是透过收集及分析中国海战图以了解中国海上军事发展的专著。作者从收集得到的海战图分析的结论是中国海战必败,这既是结果早已知道因此不难下此判断,也涉及中国海战图与西方海战图的分别。作者指出,由中国绘制的“真实”海战图只有一种,就是“海防炮台图”,即详细列出海岸线上不同的炮口位置及关系。作者认为,这其实是反映中国明代后面对海洋的心态︰“守海守江不如守防”,其根本目标不过是威吓海上倭寇的来袭,以免沿岸城市遭到抢夺。因此当西方以炮击形式攻击中国沿岸,炮台的设计并没有针对重型炮击及大型炮战的准备,自然成为西方海军的囊中物。

另一方面,作者指出明代并没有如元代一样建立以对外战争为主轴的“蓝海舰队”,明清以后的训练也是纸上谈兵多数实战操作,因此绘有甲午战争海战图表明大清海军没有如训练般发挥水准,这既是训练方法出了问题,也涉及明清两代对于海战的认识出了严重错误︰没有从海上攻击炮台的经验,自然也没有从陆地防卫海上炮击的方法战策略。

作者在这本书收录了由元日海战到日德海战多场与中国有关或在中国海域发生的海战,从内容而言相当丰富。但对于笔者而言,这本专著最大的启示在于中国处理历史及战情的心态。作者指出,由于海战不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战争,因此对于海战的纪录往往付之阙如,或是因著面子问题的假战报,有志研究者反而要求诸海外,要从对中国发动战争国家的历史博物馆及图书馆找到相关的海战图,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海权发展一大讽刺。尽管前人的经验,在今天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情况下,不尽管用,但欠缺反思中国古代对海洋的理解及错误,国家及公民社会自然难以形成一定程度的海洋文化。而研究及推动海权发展第一人,美国海军上校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直言海洋文化是发展海权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建立坚实的海洋文化,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要成为亚太地区一个海权国家,似乎还有很长的路。

(锺乐伟为香港中文大学助理讲师)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