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9

海明威

俄国文坛对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情有独钟,除了一版再版他的小说之外,从苏联时代直至解体后的俄罗斯,作家们每每聚会,张口闭口海明威,难道这些仅仅因为海明威是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之故?仅仅因为俄国作家也像海明威一样,对人生、世界、社会有着永恒的迷茫和彷徨吗?当然不是,俄国人的答案石破天惊,原来海明威曾经被苏联克格勃招募,曾是个实实在在的潜伏于美国的苏联间谍。

故事是这样的,最近读了一本书,是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出版社出版的,名叫《间谍:克格勃在美国的兴衰》(John Earl Haynes, Harvey Klehr, Alexander Vassiliev. Sp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KGB in America. –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以下简称“间谍”)。这本书不仅介绍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在美国的情报工作,而且还披露了30-40年代,为苏联从事间谍工作的数十位美国人。1941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也被克格勃招募,他生前多次前往莫斯科,与克格勃总部的官员见面和领受任务。

1992年,苏联帝国大厦轰然倾覆,克格勃对外侦察局(СВР)与美国皇冠出版集团(The Crown Publishing Group)签署了出版俄美间谍纪实文学丛书协议,规定每本书必须由美俄作者共同完成。还规定,俄罗斯作者应为丛书创作获取相关克格勃档案,并提交俄罗斯解密委员会审查之后,再交予美国作者最终完成书稿。前克格勃侦察员瓦西里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90年代离任后,出任俄罗斯记者,后与美国著名档案专家维恩施坦因(Allen Weinstein)签署合同,进了苏美间谍纪实文学丛书创作委员会,他1994-1996年授权接触了1930-1950年代初期苏联克格勃在美国活动的全部档案,他在莫斯科克格勃总部卢比扬卡大厦耗时2年,总共整理、誊写和拷贝档案材料11000页。但俄罗斯国家安全部门闻讯下令,禁止他将这些文件如数提供给维恩施坦因。瓦西里耶夫被迫作假,糊弄俄罗斯对外侦察局,只给审查官看了部分无关痛痒的材料。1996年,新成立不久的俄罗斯安全局,对向美国出版业提供档案失去兴趣,它不仅反对此事,还指控瓦西里耶夫涉嫌泄露国家机密,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特工也转告瓦西里耶夫,他因此可能会被俄安局逮捕。瓦西里耶夫惊恐万分,感到大难临头,赶忙携家眷移民英国。

话说瓦西里耶夫逃往英国,随身没敢携带抄满了克格勃档案资料的活页夹,当时他有不同颜色的活页夹若干个,有白色、红色、黑色的等,他将夹子藏在莫斯科一个可信的朋友家,数年之后,风声已过,他才托人将夹子偷运伦敦。再以后,夹子里的材料就变成了2009年的国际畅销书《间谍》,当然,这是瓦西里耶夫和美国人哈尼斯合作的产物。

《间谍》一书披露,1941年海明威造访中国前夕,被苏联克格勃招募为间谍。故事是这样的,1940年,海明威曾在哈瓦那及伦敦与苏联克格勃有过接触,他在见面时主动说,“我想帮助你们。”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档案记载:“1941年1月8日,《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alls)一书由作者寄往莫斯科备案。”这是发现最早的苏联有关海明威的记录。1954年,苏联国家安全机构档案记载,《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的作者海明威那时已经成为苏联间谍,他的工作代号是“阿尔戈”(argot),即俚语、黑话和隐语之意。这是 1941年苏联安全机构为方便联络去中国工作的海明威而起的。但为安全起见,苏联安全机构内部只称他“钟声”,其意取之于他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海明威与妻子于1941年上半年前往中国香港采访,当时,苏联并没有给他具体任务,苏联内务部那时还在观察他。直到1941年底,苏联国家安全机构总部才致电美国卧底马克西姆,命其转告海明威可前往苏联感兴趣的国家工作。

苏联安全机构1942-1945年与海明威有过直接接触,瓦西里耶夫黑色活页夹记载了海明威两次与苏联间谍秘密接头。第一次是1943年6月2日,海明威在英国首都伦敦与苏联安全机构会面。第二次是1943年秋天,海明威作为《高力》(Collier)杂志记者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会见苏联特工。那时,海明威在古巴有自己的别墅,他正准备前往欧洲采访,行前,与苏联特工有过2次会面。第三次,是1945年4月,还是在哈瓦那。苏联安全机构三番五次召见海明威,并未给予任务,只是对其进行考察。苏联克格勃档案对考察结果也有记录,称海明威是“自己人”。

1945年,苏联国家情报机构中断了与海明威的关系,理由是,海明威使用“阿尔戈”工作代号期间,未向苏联提供有价值的情报,结论是,海明威是没有价值的间谍人员。但是,海明威工作代号虽被取消,并不意味苏联不再关心他的行踪。1948年8月,苏联获知,海明威准备搬离哈瓦那,前往欧洲写新书。苏联便监视海明威的行踪。1949年,海明威苏联国家安全部列为“不予恢复联系的美国间谍名单”,奇怪的是,1950年,苏联国家安全部却又将他列入“建议恢复联系名单”。瓦西里耶夫说,他找到一份苏联克格勃档案,海明威的名字在1948-1950年克格勃海外拟恢复使用人员的名单中,他的名字还被用红笔标注小字:“尚未与之恢复联系”。这说明,海明威那时又被克格勃想起,曾准备再度启用。1950年7月3日,克格勃致电询问驻华盛顿卧底,海明威身居何方,以及“最近一段时间的政治倾向和出版物”。当时,克格勃正在策划实施一项国际计划,准备策反美国著名作家加盟苏联间谍活动,除海明威外,还有其他美国作家,如法斯特(Howard Melvin Fast)、考德威尔(E.,Erskine Caldwell )和斯坦贝克(John Ernst Steinbeck)等人,均在苏联调查范围内。

顺便说一句,苏联试图招募海明威做间谍,但最终计划搁浅,主要原因是海明威不具备间谍潜质。苏联历史上,克格勃招募著名作家为其工作的例子屡见不鲜,苏联作家高尔基、肖洛霍夫和小托尔斯泰等都曾与克格勃合作,这种与名人的合作,那个时代成为确保苏共意识形态稳固的重要补充形式。

再说,克格勃华盛顿卧底1950年10月1日向莫斯科报告,海明威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刚发表了小说《过河入林》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克格勃档案显示,克格勃卧底报告说:“目前海明威支持托派,出书攻击苏联。”这个结果令莫斯科始料未及,表明海明威与克格勃已经彻底决裂,甚至还有成为苏联的敌人。

其实,海明威的日子也不好过。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自己心爱的猎枪,在爱达荷州凯彻姆(Ketchum)家中自杀。海明威死前未留下任何遗言,自杀事件至今成谜,各种传闻和揣度不断。有些人主说,海明威患有严重的精神症,他深感美好时光已成追忆,文学创作高峰不会再来,因此情绪极度低沉导致抑郁,最终自杀。但前克格勃侦察员瓦西里耶夫以为,海明威之死的,是他曾被苏联克格勃招募又遗弃,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现后,遭受长期调查的骚扰,苦不堪言,心中绝望和恐惧发展到极致,导致自杀。

海明威生前挚友霍奇纳(Aaron Hotchner),是海明威生命最后13年的私人文学事务助理。2011年,他在《生活新闻》(Lifenews)撰文证实,海明威之死与联邦调查局的对他的严密监视有关。他说,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Edgar Hoover)曾亲自部署对海明威的调查与监视,重点调查海明威与古巴政府之间的合作。海明威因此精神趋于崩溃,他在60岁那年患上了妄想症,表现极为偏执。1959年,《生活》(Life)杂志向海明威约写一部西班牙题材小说,约定字数不超4万字,结果海明威写了9万多字,编辑部要他缩减,他不肯,劝说多次,海明威表现得很暴躁,最终勉强删掉530字,就再不肯动。

霍奇纳说,海明威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抱怨最多的,就是美国特工对他的监视无所不在。1960年,霍奇纳奉约与海明威凯彻姆火车站见面,同来的还有他们共同的朋友马克穆伦(Duke MacMullen)。那天海明威显得郁郁寡欢,他说,联邦警探对他全面监视,不仅跟踪出行,还密查银行账户,甚至窃听电话,就连他来火车站与朋友见面,都得搭朋友的车,以便甩开警探的跟踪。他话里话外已有厌世情绪,他说:“联邦调查局已经对他万事做绝。”不久,海明威即被诊断出有狂躁症,后送医院治疗,医生们对他采取了电震疗法,但收效不大,海明威在医院里数次自杀未遂。

1980年,美国联邦调查局解密的档案证实,海明威确实在医院寻过短见。档案还显示,海明威死前若干年,联邦调查局确实对他实施了常态化监视,其主要原因,是美国那时已经掌握他曾被苏联克格勃招募的事实。联邦调查局有关海明威与克格勃的交往记录与分析卷宗长达150页,其中15页至关重要,涉及美国国家利益,所以,至今不对外公开。

文章来源:孙越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