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2日

台湾

台湾还有多大企图心影响大陆?(取自笑蜀微信)

拙作《期待台湾从文明上“反攻大陆”》刊出后,两岸都有一些回应。其中两位学者的回应可能最具代表性。

其一来自刚从台湾访学归来的跨文化学者彭小华。跟笔者一样,彭女士对台湾也充满了向往,以至于断言:“我喜欢台湾人的风范,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生活在台湾那样的社会。”但即便如此,她也不太相信笔者主张的台湾文化反哺是可能的。因为,“基于我与台湾人的交谈,我也不确定他们有这种兴趣。”

其二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江明修教授。教授在脸书上转发拙作时,一方面盛赞笔者“对台湾有很深入的瞭解,见解独创”,另一方面,又说笔者的主张“可行性则待检证”。这跟彭女士的看法相近,即也是对笔者的一种委婉质疑。

目标很高大上,很美好,但路径何在?可操作么?换句话说,即便大陆有需求,大陆民众也认可,但如果台湾并无兴趣,笔者的主张岂不要落空?这点上,两岸很多读者怀有跟彭小华女士和江明修教授同样的担忧。

不能不承认,这些担忧是有道理的,笔者其实也有类似担忧。但担忧的同时,笔者多一些乐观,因为就笔者所见,台湾文化反哺并非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早就有了开端。

这开端,就是大陆民众对两岸的认知,早已从政治落差的认知,上升到文化落差、文明落差的认知。这个拐点的出现,始自龙应台因大陆冰点事件发表的檄文《请用文明说服我》。这篇檄文第一次以两岸文化落差、文明落差为主题,充分展示了台湾人面对大陆那种文化上和文明上的自信,以及对大陆文化重建与文明复兴的期待。可以设想,如果这篇檄文出自一个美国人或日本人之手,会激起大陆多么愤怒的反弹,因为这无疑会被视为一种傲慢、一种羞辱。但值得玩味的正在于此。恰恰因为这篇檄文出自龙应台、出自一个台湾作家之手,大陆的反应出奇的平和,甚至很大程度上搅动了大陆思想界,引发广泛的共鸣和反思。

这一事实本身,即是台湾对大陆的文化反哺,是两岸关系从过去单纯的经贸互动、政治互动及所谓亲情互动,向着文化和文明互动升级的信号。这无疑是历史性的。

时代的趋势,强化了两岸文化和文明互动的升级。一个是互联网尤其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批台湾意见领袖得以登陆大陆,以其言谈影响大陆民间舆论。一个是随着公民社会全球化,大陆公民社会开始跟国际尤其跟台湾接轨,台湾的慈济等公民组织,包括江明修教授在内的台湾公民社会领军人物,也纷纷登陆大陆。所有这些,都属于台湾对大陆的文化反哺,让大陆民众开始认识到一个崭新的台湾,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台湾、爱的台湾,总之是一个有着强大人文传统的台湾。

两岸文化和文明互动升级的更大推力,则来自2011年6月开始的台湾自由行。大陆中产精英自此源源不断地涌入台湾。他们中的多数人,是怀着强烈的文化乡愁而去的,而且如愿以偿,认为自己的确在台湾找到了文化故乡,“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的评语,竟一时风靡大陆。台湾展示了华人社会在文化和文明上的另一种可能,其对于大陆文化和文明上的优势,令大陆主流社会心悦诚服。从文化和文明上接受台湾反哺,在大陆主流社会已经极少心理障碍。

如果以2008年为分水岭,两岸文化和文明上的互动,持续了整整八年。这八年最大的成果,是台湾逐渐从文明上说服了大陆。但与此同时,一个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即是在台湾越来越从文明上说服大陆的同时,反而越来越失去说服大陆的耐心与动力。台湾文化反哺越来越可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沦为大陆民间的单相思。由此也才有前述的彭小华女士和江明修教授对台湾文化反哺在可行性上的质疑。

这种变化有一个复杂的过程。

当龙应台发表《请用文明说服我》时,正逢两岸新的蜜月期。第一个蜜月期是1980年代,那时跟今天相反,是台湾民众对大陆充满美好向往。因而才有歌手侯德健、立委黄顺兴、学者陈鼓应等台湾精英纷纷投奔大陆。那时大陆的改革开放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让大陆在两岸竞赛中一定程度领先台湾。那可能是两岸靠拢的最好时机,但这一切,被大陆后来的历史性巨变彻底中断。两岸关系尤其民间交往,自此跌入低谷。

经过近二十年的修复,尤其因为大陆经济崛起,两岸关系尤其民间交往逐渐回升,到2008年蓝营重新执政时,达到历史新高。但这时大陆对台湾的优势,已经只剩下经济优势,台湾仅仅在经贸上需要大陆。龙应台所代表的蓝营精英,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两岸文化和文明上的落差。但因为两岸蜜月期,尤其因为刚刚走出政治低谷、重新执政,蓝营整体上是自信的和奋发向上的。意欲在台湾大展宏图的同时,在两岸关系上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有从文化和文明上反哺大陆的激情与抱负。

但随后八年中,发生了太多故事,像二十多年前大陆的历史性巨变一样,再度深刻地改变了两岸关系。最大的改变力量则来自大陆体制的倒退和硬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所谓“中国模式”横空出世,重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同时,也重构着两岸关系。以寡头合治权贵分赃为特徵的所谓“中国模式”,不仅刺激政治腐败,更毒化全社会,导致整个社会的腐败,加大了两岸文明上的落差,越来越令台湾主流社会失望。

更可怕的是“中国模式”在台湾的延伸,越来越从文化和文明上对台湾反向输出。这是2008年之前难以设想的局面。两岸制度上的差异与冲突,不再是一道浅浅的海峡所能隔离,而是直接展现于台湾本土,把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裹挟其中,深受其害。最终的结果,即是彭小华女士在《两岸的幸福指数为何差异那么大》一文中描述的:

不知道有多少台湾人把大陆中国人视为同胞,我甚至隐隐觉得,虽然台湾人用汉字、讲国语,保持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但已经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的他们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言谈举止、交流方式、风范气质上与西方人更相似,思想、感情上恐怕也更倾向于西方,尤其是美国……。在曾经以“反攻大陆”为念的蒋介石之后,在许多“外省人”故去之后,很多台湾人在放弃“反攻大陆”的同时,似乎也不再把大陆中国视为一体,或者需要回归的故土。对大陆的故土意识在淡去,台湾本土意识、台湾人身份感在增强,出于现实的考量,很多人愿意保持当前现状,不独不统,你们过你们的日子,just leave us alone.

总而言之,两岸经贸合作及民间交往越是深度和紧密,两岸制度差异就越是凸显,制度差异导致的文化和文明冲突就越是激烈。制度隔离正在重塑两岸,让本来同文同种的两岸,文化上和文明上的差异越来越大,越来越有沦为两个不同民族的危险。窃以为这可能是两岸关系最大的变数和危机。以至对台湾文化反哺抱有期待和信心的笔者,现在也不能不深怀忧虑。

*作者为中国公共知识份子,前《南方周末》评论员。授权转载。

文章来源:风传媒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