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11

胡琏

胡琏将军。(本报系资料照片)

在太武山的山巅,有1952年蒋中正总统于金门亲题的“毋忘在莒”勒石,这是中华民国对于中国实现宪政民主共和的责任,从此太武山便有着中国民主灯塔的象征意义,金门人和金门驻军便是那世代相传的守塔人。

太武山西麓山内埔,有1952年冬天修建的国民革命军太武山公墓与太武忠烈祠,祠前广场上则矗立着蒋中正1953年亲题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为胡琏亲撰之〈国民革命军太武山公墓序〉,表彰着古寧头、南日岛和大胆岛三次战役中为守土卫国而在金门牺牲的国军官兵。

胡琏对于这些跟随他远离故国流亡他乡的兄弟家人,真情至性,殷殷告别,读之不禁令人饮泪。文末告慰国殇,其所长眠之地,仍为中华民国之土地,青天白日永照彼等之上空。而太武山玉章路接伯玉路直下,入山处为胡琏兵团所立国父孙中山铜像,彰显金门驻军对于国民革命精神的传承,再下遥对孙中山铜像有一碑亭,额曰“无愧”,碑文为文天祥〈衣带赞〉和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揭橥成仁取义的无上价值与光荣。伯玉路底转金城镇郊浯江出海处,则是41年胡琏所建之莒光楼。

莒光楼由建筑师沈学海设计,形制仿西汉麒麟阁,寓意“功成画麟阁”,用以表彰金门歷次战役中英勇官兵之事迹。莒光楼楼匾由赖生明题字,1951年7月解放军犯大担岛,守军为第75师江西三溪部队的225团第一营第3连史恒丰部,全岛南北通讯为敌军中断,全赖17岁传令小兵赖生明一人冒死负伤于枪林弹雨中穿越敌阵奔走联繫,胡琏将大担首功归于赖生明,誉之为三溪之魂,而请其题字。这是胡琏的大将气度,对下属以国士待之,全军以死士还报。

胡琏受黄埔军校苏联式军事教育之影响至深,强调军官对于党国意识形态的忠诚,怒潮学校就是一个以三民主义和中国国民党党义作为思想武装的军事学校,除去党国时代的印记,其实就是要求军官要有中心思想和使命感,且对于当代人类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要有所认识和判断,怒潮学校由兵团副司令官柯远芬规划课程,柯远芬曾有〈现代战争思想〉的演说,宣示怒潮三大教育宗旨:

一、现代战争的观念,是以武力为中心的思想总体战;

二、现代战争的形态,是以攻击为渗透,防御为网形;

三、现代战争的方法,是以群眾为基础,武力为后盾,

其实这也是胡琏兵团的战争思想,所以胡琏以兵团干部和怒潮子弟为枝干,在金门实施战地政务,组织民防队,在村落设置村指导员,就是要使兵团和群眾自卫武力有机结合,所以另一方面,提高金门民眾教育素质、健全其反共和现代国家公民观念,也是反共战争战备的重要一环。

怒潮学校解散后,优秀教员和毕业生则派至金门各中小学任教,胡琏即创立了福建省立金门中学,此外又命各军部认捐经营小学,而以军长名字命名,课以荣誉感和责任感。如郝柏村之柏村国民学校,王多年之多年国民学校,马安澜之安澜国民学校,胡琏对于国民基础教育之扎根和栽培,使金门仍能在战争的阴影中延续了朱熹讲学燕南书院所开创的鼎盛文风。

胡琏创办的《正气中华报》为今日《金门日报》的前身,对于凝聚军民团结有很大的贡献,八二三炮战期间仍能正常出报送报,其敬业精神是台湾新闻史上的一页佳话。金门,也正是如此,是胡琏心目中日后反攻中国大陆实施军政的成功实验。

八二三炮战胜利后,胡琏升任陆军副总司令,而后出使越南共和国,1972年因病辞任返国,晋升陆军一级上将,受聘为总统府战略顾问,于民国66年去世,享年70.

家属依遗命,将胡琏海葬于金门莒光楼前的水头湾,这也是古寧头大战当年胡琏登陆金门之处,行政院长蒋经国在岸上为其设立伯玉亭。胡琏遗愿魂依莒光楼,这里是他人生事业的巅峰,金门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是他魂魄最依恋的地方。

胡琏在抗战石牌之役浴血作战赢来的青天白日勋章成了莒光楼镇楼之宝,而胡琏的忠义与正气,使他成为金门的恩主公,继续保佑金门军民,也继续镇守国门,守护中华民国,保卫大台湾。

我们盼望胡琏坚定的反共志节能感动人心,召唤中国民主,促成两岸价值统一下的永久和平,而我们更期盼有朝一日,胡琏不再空留遗憾,他们的理想能胜利荣归故里,胡琏兵团的传奇能为所有中国人民记起和歌颂,在人间永远流传。(全文完)

(作者为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暨客家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兼副主任)

文章来源:中时电子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