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
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绝望的冬天;
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
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走向地狱
……

——狄更斯《双城记》

第一节 “多事之秋”

半个多世纪前的反右派斗争,正当所谓“新中国”成立的第八年。如果说一对夫妻有“七年之痒”的话,那么,中共当局和知识分子及其政治代表“民主党派”之间,其时亦适值“七年之痒”的敏感期。而此前的1956年,后来被毛称为“多事之秋”。正是当年的大小气候,导致了历史的转轨,进而造成神州大地百万知识人,在翌年夏季的“大风浪”中陷于没顶之灾。

高潮中隐伏危机

翻开这一年年初的文学期刊目录,无一例外地可以看到,以黑体字排印的毛亲撰之《“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赫然排在二月号篇首。题目后面括号内注明撰文时间:1955年12月27日,即自诩“马克思加秦始皇”的这位中南海“万岁爷”62岁生辰次日。

其实,“多事”云云,可谓“天下本无事,狂人自扰之”。究其源头,一半就在毛这个狂人自己。彼称1956年“国际上是赫鲁晓夫哥穆尔卡闹风潮的一年,国内是社会主义改造很激烈的一年”(1)那个“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便纯属其心血来潮地人为掀起的。

继续阅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