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是一段热血沸腾、铁马金戈的历史,也是一个群英荟萃、贤杰辈出的时代,自由和独立成为每个人心头一份寤寐求之的夙愿。两百多年前,当美洲新大陆来到“大觉醒”的历史关头,一批被后世称为“国父群”的殖民地菁英走到时代前台,反抗大英帝国,引导北美人民,宛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辰,在一个迷茫的西方夜空上熠熠闪烁。这其中,不但有革命家、活动家、军事家、理论家、思想家,还有一些以口舌为武器、以呼召为志业的人物——演说家,他们的声带被光明之神拣选,成为浊世吹号人,在风雨晦暝的暗夜里抛声调嗓、攘臂高呼,有如夜莺般在枝头引吭高歌。

要问在这群演说家当中,谁是北美独立革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人?我想,应该是弗吉尼亚人帕特里克·亨利。倘若说乔治?华盛顿是“美国革命之剑”,那么帕特里克·亨利就是“美国革命之舌”。

帕特里克·亨利在独立战争和北美革命期间发表过许多的演说,其中影响最大、传诵最广的一篇演说,当属他于38岁那年在弗吉尼亚的圣约翰教堂发表的那篇演讲——《不自由,毋宁死!》

那篇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演说词迄今两百多年来在世界上代代流传,以至于在许多国家几乎是妇孺皆知、脍炙人口,也因此,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成了举世闻名的演说家。

事实上,帕特里克·亨利并不仅仅是一位演说家,他的一生经历极富传奇性,他的职业生涯也是异常的丰富多彩。这是弗吉尼亚州东部汉诺威县一个小农场主家的孩子,一个出生在北美大陆的苏格兰裔第二代移民,年轻时他务过农,当过小农场主,开过零售小店,做过小生意,但这些营生皆不顺遂,屡遭挫败,于是他转而学习法律,在24岁那年考取了律师执照,很快便成了当地一个有名的律师。

不久后,帕特里克·亨利以律师之身投身到反英运动中去,也投入到他此生最重要的事业——政治——中去。在其后数十年的从政生涯当中,他先后担任了弗吉尼亚殖民地众议院议员、第一、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弗吉尼亚民兵军总司令、邦联议会议员,直至担任独立后的弗吉尼亚州首任州长;卸任州长一职五年后,他又再度担任了弗吉尼亚州州长;在《美国宪法》通过和联邦政府成立后,基于种种原因,他拒绝了华盛顿总统希望他出任国务卿一职的邀请,还拒绝了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等职位。可以说,在美国早期的独立革命史上,帕特里克·亨利一直是站在时代最前台的政治人物,竭志尽忠,始终不渝;又因为在弗吉尼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弗吉尼亚独立前后的各项事业贡献良多,帕特里克·亨利曾被人们誉称为“弗吉尼亚之父”。

尽管帕特里克·亨利的从政资历丰富,甚至一度位高权重,然而,他的政绩似乎并不怎么突出,他的政治家形象也不怎么鲜明,正如《帕特里克·亨利其人其事记略》(一八一七年出版)一书的作者、美国作家威廉?沃特所说:“作为军事指挥家、作为州长、作为政治家的帕特里克·亨利,形象都是一纸空白,而要说明这些方面的情况,必须依靠资料和细节。”确乎如此,他的州长、政治家、军事指挥家的形象,与他那深入人心的演说家形象比较起来,未免就有些黯然失色了。

是的,这位政治人物是一个在讲演和辩论方面的天才。一站在讲台上,他立时就会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据说,亨利比最具天赋的演员还能轻易地使他的听众愤怒、恐惧或开怀大笑。还在他二十几岁当律师的时候,他就以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称,每次他在法庭上演讲和辩论时,总是会引经据典、口吐珠玑,他那滔滔不竭的话语和缜密严谨的逻辑,让在场的人都心服口服,人们因此而称他为“生于森林的德摩斯梯尼”(注:德摩斯梯尼系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和政治家)。从政之后,他登上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可以发挥演说才能的政治舞台,慷慨陈词,口若悬河,鼓动风潮,鼓舞民众。

也许,帕特里克·亨利天生就是为演讲而生的,就像他的传记作者威廉?沃特在给达布尼?卡尔法官的信中所写道:“亨利先生一生所做之事极其单调,全是演讲、演讲、演讲。诚然,他讲得不错:——天啊!他多么能讲啊。从法庭到议会,从议会到法庭??亨利的滔滔雄辩风格独具,他人无法摹拟。”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亨利所发表的多篇演说在美国革命文献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演说为他建立了不朽的声誉,打动了千千万万世人的心。

这个弗吉尼亚小农场主的儿子,用他那激动的舌头,震颤了美洲新大陆荒寂的土地,从大地深处绽放出坚韧地盛开着的花朵。

现在,就让我们暂且将目光收起,穿越历史的雾海,去留心倾听两百多年前那一声声直抵人心的呐喊吧。

距今两个半世纪前的一七六三年,北美洲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殖民地。这一年他十分得意,历时七年之久的英法“七年战争”终于结束了,以大不列颠击败法国而告终;法国战败后,被迫将整个法属加拿大割让给了英国,使得英国压倒欧洲各国,而成功统辖了整个北美洲。三年前,他二十二岁登基,继承了王位,只不过才三年的功夫,就有了这样辉煌的政绩,管理着如此庞大的帝国,二十五岁的年轻国王不免有些洋洋自得了。不过得意归得意,他不能不有所警醒,乃因为,身为宗主国,英国与北美殖民地最近这一、二十年来表面上和平共处,实际上却一直龃龉不合、冲突不止,近年来彼此纷争有上升的趋势,尤其在宗教领域,双方的矛盾有激化的苗头。

这一年发生的“二便士法令案”,史称“牧师案”,就是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宗教矛盾冲突的一个例证。

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年轻的乔治三世在登上王位后不久,就从他所宠信的托利党人口中获悉了。

自从十七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了首个殖民地之后,就在这片新大陆上推行了“国教制度”,也就是说,英国国教会(又称“英格兰圣公会”)在北美殖民地处于正统的、官方教会的地位。国教会的牧师由殖民地议会支付薪资,具体支付方式由各州自行决定。在弗吉尼亚,由于这里缺乏英镑货币,当地殖民地议会于一七四八年通过决议,国教会的牧师每年可从议会领取一千六百磅的烟草,作为自己的薪酬。到了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北美宗教领域“大觉醒运动”的兴起,殖民地民众对英国国教会的不满情绪,日益滋生。

在一七五五年的时候,弗吉尼亚境内烟草产量歉收,以至于以烟草发薪资出现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带着反抗英国国教会的情绪,于一七五八年通过了一项《二便士法令》,法令规定,议会支付给国教会牧师的薪资,不再用烟草给付,而改发当地发行的纸币;换算方式是,用烟草的折合价支付,以每磅烟草折合为二便士纸币计算。

这个比率是很低的。其结果是,国教会牧师们的收入大为缩减,以前领取的1600磅烟草值400英镑,现在仅值133英镑了;并且,弗吉尼亚纸币只能在本地使用,倘若带着纸币回到英国消费,那就只值20英镑了。

这下子牧师们不干了,他们集体向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抗议,议会不予理睬,于是他们向英国枢密院上诉。

一七六三年,英国枢密院裁决《二便士法令》无效,同时要求殖民地议会给予牧师们补偿。

国教会的牧师们首战告捷,他们希望再下一城,于是来到弗吉尼亚的汉诺威地方法庭继续打官司,将殖民地政府告上了法庭。这时的争执不是给予补偿与否,而是汉诺威的纳税人要给牧师们补偿多少的问题。

这是一件对纳税人不利的事,所以在汉诺威几乎没有律师肯接这个案子。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吃力不讨好,精明的律师们都不愿得罪纳税人。这时,汉诺威一位年轻的律师出马了。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年轻人,就是在自己家乡小镇开业当律师不久的帕特里克·亨利。

对于27岁的青年律师帕特里克·亨利来说,汉诺威县是他土生土长的地方。他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甚至一草一木,加上这几年弗吉尼亚民众普遍不满英国国教会,在此时此地,与来自英国的牧师们对簿公堂,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帕特里克·亨利的生平,即便在两百多年之后提起来,都让人不由得心生怜悯。二十七年前,帕特里克·亨利出生在汉诺威县——一个位于弗吉尼亚东部林木葱郁、田野遍布的县。他的双亲分别是来自英伦三岛苏格兰和威尔士的移民,小亨利算是出生在北美的英裔第二代移民。他的父亲约翰?亨利是汉诺威的一个小农场主,经营着一个规模不大的农场,还做过土地测量员、法庭主持人,家境在当地并不算富裕。小亨利从小就在弗吉尼亚的田野和丛林中玩耍、奔跑、喊叫,和小伙伴们在林间野地里嬉戏、打闹、追逐,常常弄得浑身上下没一处干净的,身上总是沾染了泥土的气息,也散发出一股生命的活力。

正是孩童时期这种亲近大自然、流连于乡野土地的经历,使得这个“野孩子”从小对自由就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爱。

他自小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并不多,只上过几年小学,学了一点简单的读、写和算术。幸运的是,小亨利的父母较为重视子女教育,小时候,他跟着父亲学会了读书识字,父亲约翰在苏格兰上过大学,闲暇时间乐于在家中亲自教儿子英文和拉丁文,父子俩还经常在一起朗读《圣经》。在学习的过程中,小亨利渐渐喜欢上了隽美的英文语言艺术,尤其喜爱那富有节奏感的发音和声调。每到星期天,则由母亲带上他去附近的教堂,一起做礼拜,听牧师讲道,回到家中,母亲会让小亨利重温教堂牧师的讲道词,她本想让儿子从小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基督教教义的熏陶,没想到小亨利热衷于模仿牧师的讲道,常常一板一眼地在家里开讲起来,像个口角生风的小演说家。

童年时代朗读、背诵、模仿牧师讲道的经历,在小亨利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这个少年的言谈之间依稀有了一丝未来演说家的影子。

15岁时,他对做生意产生了兴趣,就到哥哥开的一家杂货店去当学徒,做一些简单账目的计算、搬运货物之类的杂事。三年后,年满18岁的亨利和一位名叫萨拉?谢尔顿的姑娘结了婚,妻子也是一个小农场主的女儿,婚后,父亲和岳父合起来送给这对小夫妻三百英亩土地,外加六个奴隶。已成年成家的亨利就在自家的这座小农场里务农,像父亲一样成了一名耕耘树艺的小农场主。

可是安稳的日子还没过几年,他们家就在一场火灾中被烧成了片瓦无存,无奈之下他只得卖掉了农场。

小农场主做不成了,随后他来到镇上开了一家小酒铺,做起了小生意。结果不出几年,生意又亏了本,才二十岁出头的亨利连自家一个小店也经营不下去了。

务农不成,经商失利,屡遭挫败的亨利决定另谋出路。那么,自己到底该走哪条路呢?

他思前想后,最后在自己的舌头上打主意,自己从小就喜欢开口讲话、朗诵、演讲,如今何不下决心去当一名律师?倘能干这一张口的行当,该是一件多么快慰的事啊。这下子他算是选对了职业,乃因他年少时就有着演说的天分和便捷的口才。

当时的英属北美殖民地沿袭了英国的法治传统,在社会上,律师是一个令人羡慕和崇敬的职业,既能够养家糊口,又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经过一番刻苦的学习,一七六0年,24岁的亨利考取了律师执照。说起来,他在考取律师执照的过程中还颇费了些周折,他的同乡好友、同为律师的托马斯?杰弗逊,后来这样描述他在一七六0年的律师资格考试:“亨利的主考官是程斯、彭得尔顿、佩顿?伦道夫和约翰?伦道夫。程斯和彭得尔顿当场拒绝了亨利的律师执照申请。在亨利的纠缠不休下,两位伦道夫后来同意了亨利的律师执照,亨利又对彭得尔顿进行死缠烂打的央求和恳请,并对天发誓,保证将来一定会认真做好律师工作,彭得尔顿只好同意了,就这样,亨利取得了律师执照。”

从事法律职业之后的亨利真可谓如鱼得水。他在家乡汉诺威开业后,每年接办几十宗乃至上百宗案件,业绩蒸蒸日上,家庭经济状况大为改善,他的业务能力也在不断地有所增进,他整个人也逾加地勃然奋励。不出几年,他已在当地法律界小有名气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发热爱上了律师工作。

那么,他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常常在田野和丛林中奔跑着、喊叫着的“野孩子”?他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热爱自由像热爱大自然一样的孩子?那是他的过去,也预示着他的未来。

当27岁的汉诺威青年律师帕特里克·亨利接手“二便士法令案”时,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开启新的一页。

当地的老百姓都很关注这桩案子,因为此案与本地所有的纳税人均有关系。英国枢密院已作出裁决,殖民地要赔偿国教会牧师们的损失,至于具体的赔偿数目,陪审团若判得高,纳税人就要多出钱;若判得少,纳税人的负担就轻。

更为重要的是,英国当局已将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通过的法案——《二便士法令》——宣布无效,而这个议会是真正民选的机构,是弗吉尼亚的一个自治机构,那么眼下这场官司,势必要涉及到弗吉尼亚民选议会的权威和合法性,攸关弗吉尼亚的自治传统能否保得住。

自然,弗吉尼亚民众是支持《二便士法令》的,希望殖民地的代表律师帕特里克·亨利能够胜诉。在民众的眼里,这不单单是一场官司,也是一次弱小向强权的挑战,一次殖民地向宗主国的抗争。

但无论怎样,按照英国当局的裁决,牧师们的损失一定要赔。所以总的来说,这场官司并不利于殖民地的纳税人。

那么,这个名叫帕特里克·亨利的年轻且资浅的律师,能打赢这场官司吗?

这起案件轰动了汉诺威,整座城里弥漫着一种紧张而严肃的气氛。

庭审那天,法庭内外挤满了人。当天上午开庭时间还没到,法庭四周就早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旁听的人群,就连门口、窗户外、法庭外的走廊里也挤满了站着的人,有的人从乡村甚至从别的县市远道赶来,只为了想亲身经历和旁听此次的庭审。法庭内外的人们在交头接耳,低声私语,彼此谈论着对这个案子的看法,预估着本案的结果。很显然,大家都希望自己人能赢得官司,让英国佬败诉,但许多人对此没有把握,觉得本案并没有多大的胜算。

法庭很宽敞、明亮,单纯的色调和井然的布置透露出一派朴素无华的庄严。一堵一米高左右的木质墙板将审判席与旁听席分隔了开来,在审判席区域,有法官、法官助手、记录员、庭警、原被告及其律师、陪审团和证人席,在旁听席区域,依次摆放着一排排的长条木椅。坐在原告席上的,是国教会牧师们的代表,而坐在被告席的,则是殖民地政府的代表。在旁听席的最前排是国教会的二十几位牧师,全都正襟危坐着,他们是殖民地最有学问、最有社会地位的人,本案的结果攸关他们的切身利益,从他们的眼神里流露出对原告的支持和声援。

亨利端坐在被告律师席上,脸上混合着欣愉、自信和期待的神情,也带有一丝的紧张,两道好似月牙儿的弯弯的眉毛微微蹙皱着,他那一双迥然的眼睛望着前方,又环顾了一下室内四周。他很熟悉这个法庭,以前因为办案来过好多次了,这里虽然地处县城的中心地带,却置身于一些槐树和阔叶树的簇拥之中,法庭的两侧还有一大片草地,周围依稀飘荡着田野的气息,在喧嚣的市镇之中营造出了一种纯净和淳淡,让他想起少时乡间田野里的种种。

今天早晨在来法庭的路上,温煦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给他一种和暖、舒适的感觉,青黑色的外套上跃动着太阳光的盈盈起舞的光波,一路上他都感到很激动,心跳动得厉害。他觉得自己当律师以来,一直都在等待着一个案子,是的,就是在等待今天这个案子,这种想法让他胸腔里的那份激动简直快要蹦跳出来了。最近几天他满脑子都是今天的这个案子,甚至在梦里也在思索着,该怎样去辩护,去说服陪审团。这几年来他所接手、所承办的都是本地的案件,如今头一回跟来自英国的上流人物对簿公堂,跟三千里外的伦敦当局在法庭上对垒,他的心窝里就发痒得不行。从小他就是乡里出了名的胆大心雄,既无惧于乡村里的恶少,也不怕丛林里的蜥蜴,现在有了这样一个为民请愿、对抗强权的平台,这真是让他兴奋,在法律界虽说他资历不深,但至少得要用自己的那三寸不烂之舌,教训一下骄横自大的英国佬。

庭审开始了。随着记录员的一声口令,法官走进法庭,全场所有人士起立,整个法庭瞬息之间寂静了下来。

轮到被告代表律师帕特里克·亨利发言了。刚开始时,亨利显得有点紧张、拘谨,发言时出现了一丁点结巴,言谈举止甚至有些儿可笑,旁听人群中间发出了叹息声。坐在旁听席前排的牧师们彼此交换着眼神,露出了嘲笑的神色。

但几分钟过后,一切情形就都改变了。出人意料的,讲完了开场白,亨利的舌头仿佛忽然开了窍,像一只娴熟地拉着小提琴的手,句句自如,他那身体内蕴含的出众的才华突然间迸涌了出来,发言的声音也不觉洪亮了起来,他的双眸流泻出勇悍锐利的光彩,脸上散出光泽,嘴角溢出神采,一举手一挥臂都充满了力量,那洪亮的声音从他的喉咙里迸发出来,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正气凛然,直抵人心。正如一位在场的旁听者事后所回忆的:“这个律师使人们的血液停止流动,又使人们头发直竖。”

亨利在审判席区域一边发言,一边来回走动,说话间他停了下来,面色凝重,旁听人群中有人意识到,他要说到关键之处了。只见他来到陪审团的席位前,看着几位陪审员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开了:

“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在一七四八年通过的决议是一部好的法律,倘若将它视为无效,那就违反了英国国王和殖民地人民之间的契约。现在国王一意孤行,废除了这部对人民有利的法令,那么国王就丧失了一个国君的地位,而将自己降为了一个暴君,因此人民也就不会再对他保留什么忠诚了!

一个社会设立教堂是要人们敬拜崇高的上帝,教堂的牧师要带领和照顾信众,同时也要服从人民制订的法律。如果违反人民的法律的话,人民就可以剥夺他们的牧职。在本案中,弗吉尼亚的牧师们拒绝执行殖民地议会的决议,那就说明这些牧师们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他们应该被看作是社会的敌人!“

这一番铿锵顿挫的陈词,引起法庭内外一阵热烈的掌声,在审判席区域就坐的一个个陪审团成员,听了这番话也全都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在目瞪口呆之余,却也觉得句句在理。

结果,陪审团一致裁决,殖民地只需给付国教会牧师非常低金额的补偿。换言之,亨利替殖民地打赢了这场官司!

判决结果一宣布,法庭内外沸腾了,人们一窝蜂似的涌向亨利,众人一遍遍高声喊着亨利的名字,把他抬起来抛向空中,一边抛着一边涌出了法庭大门。

经此一案,亨利在弗吉尼亚州内声名鹊起,名噪一时。两年后,他当选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议员。

自此,亨利正式步入政界,逐渐成为弗吉尼亚颇有声望的政治活动家之一。在北美对抗英国殖民、争取自由权利的运动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尤其是,亮出他的舌头,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说。

帕特里克·亨利当选为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议员的时间,是在一七六五年,29岁的他开始了自己的从政生涯。

就是在这一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著名的法案——《印花税法》。具体日期,是一七六五年的三月二十三日。

此时,历时七年的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年)刚结束不久,战争让英国付出了高昂的军费开支,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为此,国王乔治三世主导的伦敦当局祭出了一记狠招:向殖民地增加赋税,以弥补开支。就这样,从战争结束的翌年,即一七六四年开始,英国陆续在北美颁布了一系列高额税收的法令,这其中,增税幅度最大、令殖民地人民最为不满的,就是这部《印花税法》。

按照《印花税法》,北美殖民地的一切文件和印刷品,比如法律文件、书籍、小册子、律师和医生执照、商业契约、票据、期票、债券、广告、历书等等,都必须附贴票面值为半便士至二十先令的“印花税票”,甚至于,就连报纸、扑克牌也要征收印花税,而印花税票的代销人,则由殖民地人士担任;倘有违抗该法令者,将要受到不设陪审团的英国海军法庭审判。

这项新征收的所谓“印花税”,是英国当局首次课征于北美殖民地的直接税,在此之前,英方只通过关卡征收关税。所以对北美人民来说,印花税的开征乃是一种新的苛稅,让英国当局可以不通过关卡,而能够直接向北美殖民地搜刮民脂民膏。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对印花税法令的反应,是普遍而激烈的。这项法令,使殖民地各阶层的民众普遍地利益受损,尤其是,它触怒了北美诸殖民地当中最有能量、而又不甘于隐忍不言的那些群体:大小商人、律师、记者、银行家、土地经营者和牧师们。

于是,北美各阶层的人们纷纷站出来反对这项法令,各种抗议行动接踵而来,一段时期后反抗行动就蔚然成风。纽约、马萨诸塞、弗吉尼亚成为北美大陆反对印花税法令的中心,其中发动得最早、抗议行动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帕特里克·亨利的家乡——弗吉尼亚。

在弗吉尼亚,先是商人们组织起来进行反抗,他们成立了一些拒绝输入商品的联合会,不久后这里的商业就暂时陷入停顿,殖民地与英国的贸易急剧下降;紧接着,一群有声望的活动人士成立了反英组织“自由之子社”,鼓动民众采取各种行动,尽一切力量来抵制印花税法令的实施。群情激奋的民众聚集在公众场合,进行集体示威,高呼抗议口号,每个人都显得非常愤怒,人们在街头广场用脚猛踩印花税票,用手撕毁印花税票,用火焚烧印花税票,宣布将印花税票代销人的模拟草人处以绞刑,当场“绞死”,还逼迫担任印花税票代销人职务的人士主动辞职。

随着抗议行动的升级,民众逐渐将矛头对准那些作威作福的“英国佬”。人们冲进税务官吏居住的酒店,强迫监管印花税票的官员焚毁税票;人们还冲到皇家海关税吏和首席法官的住宅,将他们从床上拖出来,搜查他们家中藏匿的成堆印花税票,烧毁他们家中的家具,将屋子里的文件和书籍扔到大街上;抗议人群又四处打听副总督的官邸,吓得副总督躲藏到一艘英国军舰上了。

当时抗议群众的斗志高极了。有一天,一队人众蜂拥着四处寻找,最后找到一个英军守备队军官所租住的乡间住宅,这个英军军官曾经威胁道“要把印花税法令从人们的喉咙里塞进去”,愤怒的群众闯入他的住宅,砸烂了家具和瓷器,撕碎了书籍和笔记本,铲平了后院花园,还喝光了他家地窖中的储酒,一直闹到第二日天色微明,才带走了许多军旗当作战利品,在黎明时分的霏雾中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民众的抗议行动,一直被居于汉诺威的帕特里克·亨利密切关注着,他不禁为之一再叫好,一再欢呼。

当时英国派驻北美殖民地的高级官员、弗吉尼亚总督的好友克里斯恩,找到帕特里克·亨利,对他说,你们是仁慈的大不列颠国王统治下的臣民,向来对宗主国都很忠诚,为什么现在会有如此反叛的举动?我们出钱出兵打赢了“七年战争”,使你们避免成为狡诈的法国人的猎物,向你们征收一点税难道不应该吗?你们既然自诩是文明人,现在竟做出这等野蛮的事来,请你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了自由!”亨利答得简洁而又斩钉截铁。

在民众抗议浪潮此起彼伏的情势下,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决定,针对英国当局的印花税法令,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日期,定在五月下旬。

收到开会的通知时,帕特里克·亨利人尚在家乡汉诺威,他的心荡漾了一下,胸口一阵阵扑腾扑腾跳,同时攥紧了右手拳头,直至手心里沁出些许温热的潮湿的汗粒。他这么下意识的一攥,顺势攥出了几分力度,他的政治生涯就是从这么一攥开始的,由此他获得了一种崭新的力量。这力量是如此的真实、强劲,他已经等不及要去议会厅里一吐胸中块垒了。汉诺威距离弗吉尼亚殖民地的首府——威廉斯堡——有着不小的一段路程,他得赶紧整装出发,尽快抵达会场,并且,在出发之前,他得先起草好一份关于反对印花税法令的决议案,以便与会时提交大会讨论。

于是他顾不上休息,连夜挑灯拟稿。因为对这份决议案的内容他已经思考了不下百十遍,所以动笔时几乎是一气呵成,几个小时之内就迅速完稿了。天微微亮时,他匆匆打点好行李,与家人道别,即刻动身启程,快马加鞭且一刻不歇地赶往威廉斯堡去。

当他急匆匆赶到威廉斯堡的时候,发现弗吉尼亚议会的这次专门会议已经召开了,会议的讨论也已进行了好几天。这位刚刚宣誓就职不久的新晋议员,立即拜会会议主席,递交了他刚刚起草好的文件——《印花税法决议案》。

这是帕特里克·亨利首次亮相北美政治舞台。

地处弗吉尼亚半岛末端的威廉斯堡,原本是一处叫做“中央种植园”的村庄,后来,它成了英国的首个海外殖民地、弗吉尼亚殖民地的最初首府——詹姆斯镇——的一部分。到了一六九三年,殖民地获得英王的批准,创办了著名的威廉与玛丽学院,校址就选在了地势较高的中央种植园。数年后,詹姆斯镇的州议会大楼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殖民地的管理机关随后迁往中央种植园。由于在二、三十年间,詹姆斯镇屡次发生重大火灾,威廉与玛丽学院的学生因此提出建议,希望将首府正式移至中央种植园。这个建议被英国人采纳了,同时命名这个村庄为“威廉斯堡”,以纪念英王威廉三世。后来,威廉斯堡逐渐失去了昔日的村庄面貌,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城市了;再后来,威廉斯堡成为英国在北美最大、最富有、同时也是人口最多的弗吉尼亚殖民地的首府。

威廉斯堡的气温比汉诺威要稍高一些,降雨量也稍大一些,也许是因为这里三面环海、城市土地向东对海倾斜的缘故吧。眼下正是威廉斯堡的雨季,入春以来,这里少有蓝天白云,整座城市时常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亨利抵达威廉斯堡时,首先迎接他的就是一场淅淅沥沥、如雾一般的小雨。他立刻喜欢上了这种细雨轻雾的感觉,还有这座城市的温润、清朗。

当这位年轻的新议员出现在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大厅的时候,大厅内一阵骚动。一众议员纷纷交头接耳,彼此谈论着这位新来的年轻同事,议员们早就听说过亨利的大名,听说过他的事迹,如今终于见到其本人了,众人都止不住的好奇和惊讶。

“他就是那个打赢了‘二便士法令案’的汉诺威律师吗?”

“是啊,就是这个小伙子!”

“上帝啊,他这么年轻!”

这是人头攒动的议会大厅里出现频率最多的几句对话。

这天亨利原本身体是有点疲倦的,经历了这趟一宿未眠之后的长途赶路,他确实很想躺下来好好睡上一觉。然而当他抵达威廉斯堡的时候,一阵淅沥小雨浇在他的脸上、身上和头发上,弄得肩上、袖口和裤子都半被雨水淋湿了,这雨也驱走了他的倦意,再加上内心油然而生的激动,他竟容光焕发起来了,人也显得格外有精气神,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好几岁,一副风华正茂的样子。他毕竟是当律师出身的,虽然与其他议员初次见面,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生疏,而是热络地跟大伙寒暄、攀谈起来。

这期间,不时有议员走近他,跟他握手,欢迎他的到来。众人都没有想到,打赢那场有名的对抗宗主国的“二便士法令案”官司,让伦敦当局威风扫地,让素来高傲的英国人输得灰头土脸的,竟然是眼前这么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伙计。如果不是见到他本人,那么,大家还以为那人是个老谋深算的资深律师呢。是的,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了,人在慢慢地变老,胆量却没有随着年龄而增加,今后的北美,该是亨利议员这样勇者不惧的年轻一辈的了。

说话间,会议主席来到亨利面前,对他说,亨利先生,你提交的决议案已分发给了各位议员,待会儿会议就要开始了,请准备一下发言吧。

这天的会议将在十分钟后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讨论新议员帕特里克·亨利提交的印花税法决议案。

这一天,一七六五年的五月二十九日,是亨利的二十九岁生日。他觉得,出席这次会议,这是他有生以来过生日最有意义的方式。

会议开始了。

坐在议席上的议员们读着桌上这份帕特里克·亨利议员提交的印花税法决议案,许多人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只觉得后脊骨一阵发凉,他们越仔细阅读,越感到天旋地转,头晕目眩。天哪,无论是在殖民地政治圈里,还是在北美民间,他们还从未见过如此充满火药味的文件呢。他们从这份文件的字里行间嗅到了一丝“叛国”的气息,身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大不列颠君王的子民,叛国罪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将意味着镣铐和囹圄,甚至会被押上绞刑台。他们知道,就在数月前,英国议会才恢复了一个旧的法令,要将在不列颠王国之外所有犯有叛国罪的人,都召回英国国内接受审判,这个法令的颁布,首当其冲的就是反对“印花税法令”的那些“叛国者”。在阅读审议的过程中,他们仿佛听到阵阵说不清楚从何处而来的雷声轰鸣,在他们的耳畔回响着。若不是亲眼所见,他们绝对不会想到,在这条大家携手并肩反抗宗主国经济政策的道路上,有人竟走得如此之远,又如此之前,一下子走在了众人的前面,也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并且,还是一个三十岁还不到的年轻人。

不一会儿,他们将要听到这份决议案的作者亲口阐述他的议案了。

只听会议主席说道:“各位议员,请安静,现在开会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欢迎帕特里克·亨利议员加入议会。他已向本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印花税法决议案’,也就是各位手中正在审议的这份文件,现在,有请帕特里克·亨利议员就该提案发言。”

会议主席话音刚落,亨利就站起来了,他先朝向主席台鞠了一躬,又面向全体议员微微颔首,还没开口发言,他的情绪已处于一片热烈之中,他的鼻尖由此沁出了一丝热汗,目光迥然,而且自信,朗声说道:

“诸位议员,各位先生,本人很高兴也很荣幸加入到我们弗吉尼亚自己的议会当中来。我已向主席先生提交了一份决议案,现在我想跟各位当面谈谈我的观点。我们宗主国的国会,也就是英国议会,在两个多月前,颁布了一项‘印花税法’,这对北美来说是一份压迫性的法案,也是不公平、不公正的法案!在英国的宪法体系当中,可是规定得清清楚楚的,‘未经纳税人同意不得征税’,而北美殖民地在英国议会根本就没有代表权,也就是说,英国议会从来就没有获得北美人民的授权,那么,他们有什么资格、有什么权力颁布向北美征税的法案呢?

我想再强调一遍,英国议会绝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力颁布在北美征税的法案!

相反,只有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才有这个权力!为什么呢?因为弗吉尼亚议会是由弗吉尼亚民众选举出来的,它由此代表了弗吉尼亚民众的意愿,所以,殖民地议会是唯一有权出台征税法案的机构,这一权力绝对不可让渡。英国议会无权越俎代庖,去代替殖民地议会制订法律。在这个意义上,本席在此不得不宣告,任何想把向北美征税的权力拱手让与他人的企图,都是对北美人民自由的践踏,任何人——不论是北美人还是英国人——倘若赞同殖民地议会以外的机构有权在北美征税,都是北美人民的敌人!“

一听完亨利的这番发言,议会厅里顿时哗喧起来。认同亨利观点的议员们,在他全程发言的过程中不住地点头会意,用赞赏的眼神凝视着他,等他发言完毕随即大声呼叫“反对印花税法,反对!反对!”亨利也看到了这些议员,他们目光相遇处,立即有一种亲切的、知遇的、彼此同道的感觉,在这种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的眼神交流中,他们心里本来存有的那份抗争情绪又增加了几分,他们就这样成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同心戮力的战友。而持保守立场的议员们听着这一番陈词,则是吹胡子瞪眼睛,手指在颤抖,嘴巴在张开,他们全都板着脸孔,满面凝霜,有人甚至拍了桌子,有人坐在座位上大声嚷着:

“哼!真是胡说八道,向殖民地开征税收是宗主国的唯一权利!”

“听了亨利先生的发言,让人总算是领教了什么叫做信口开河,数典忘祖。”

“宗主国向殖民地征税,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吗?”

亨利的发言让出席会议的议员们明显分成了两派,双方都据理力争,互相攻击,有人还不时引经据典,以增强己方的说服力。一时间,似乎看不出哪一方占据这场辩论的上风。

看着这一幕,初来乍到的亨利并没有显露出惊讶的神情,他在专心聆听每一位议员的讲话,尤其是保守派议员的论述,在心里琢磨着该如何去反驳他们的观点。看得出来,站在亨利这一方的议员在人数上还是稍稍多于保守派的。

在双方争吵得最激烈而有些剑拔弩张的时候,会议主席发话了,各位议员,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明天继续开会,现在我宣布休会。

回到旅馆,一整个晚上,亨利都坐在房间里靠窗的那张椅子上,托腮默忖着,苦思冥想着。有时他会盯着房间里的壁灯,还有那灯投射在屋子里闪着的微弱的光晕,有时他会不经意地看着窗外,看着远方,看到天际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一颗颗不知名的星。忽然间,他看到一颗大星瞬间暗淡了,他觉得一丝灵光闪烁在他的额前。——啊,看来明天的会议,得靠出奇取胜了!虽然从今天开会的情势来看,他这一方的议员人数是稍占优势的,然而他对自己决议案的通过仍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保守派议员当中有几位厉害角色,不但万难说服他们,而且有他们几位在,肯定会稳固保守派阵营的投票取向,令决议案的通过增加几分难度。他知道,这几位议员习惯在会议中途的休息时间,一起到休息室喝咖啡,何不就乘此刻,提出对决议案的表决?通过出席今天的会议,以及会前跟会议主席的接触,他隐隐感到,这位主席先生是倾向于自己的观点的。

半躺靠在椅背上,他思来想去后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样的计划是可行的,也是有胜算的。

第二天来临了。

会议进行到一半,大会主席宣布暂停休息。

果不其然,亨利留意到,那几位最保守的议员并肩着一道去往休息室了。其他的议员则大多留在大厅里,有人在聊天,有人在来回走动,有人在闭目养神,个别人出去上洗手间了。约莫三、四分钟的样子,亨利觉得时机到了,他“噌”地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朝向主席台迫不及待地大喊道:“主席先生,基于英方颁布印花税法以来民众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近段时间形势十分严峻,殖民地的正式表态已是刻不容缓,因此我提议,现在此刻就对印花税法的决议案进行表决!”

听到亨利这么突然而来的“非常”提议,会议主席一开始有些措手不及,他的脸色变了变,当场迟疑了数秒钟,心里自忖着,这位新来的年轻人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这样做可并不符合议会规则啊。然而当他盯着亨利那双闪闪地绽着光采的眸子,像烧红的烙铁一样热切地、衷恳地望着他,他联想到刚刚走出会议大厅的几位保守派议员,瞬间他意识到了亨利的意图,这也是他内心的愿望——尽快通过决议案,只是碍于主席身份,不方便在人前流露出来罢了。

想到这,会议主席赶紧清了清喉咙,然后慢条斯理地说道:“各位议员,请注意。刚才亨利议员提出,现在会议表决印花税法决议案,本席经考虑,破例准允他的提议。”

会议主席的这个即时决定,引发了会场上几位保守派议员的异议声,他们或小声嘀咕着,说主席的裁定并不符合规则;或大声抗议,要求主席收回刚才的裁定。

听到这,亨利再次站了起来,他满怀感激地朝会议主席鞠了一躬,然后再次开口发言:“谢谢主席先生,亲爱的各位议员,我提出即刻表决的申请,是为了提醒各位,现在已是十分急迫的时刻,现在并不是按部就班依照通常准则办事的时候。现在是顺应民意的时刻,因为我们勇敢的北美殖民地人民已经起而抗争,奋力反抗宗主国不公不义的印花税法案,当英王乔治三世在北美横征暴敛、严重侵犯北美人民的自由和权利的时候,我们应当群起而攻之!”

说到这,霎那间,出人意料的,亨利将一只手套蓦地扔在了地上——这在当时是一种传统的挑战性动作。只听亨利不加思索地脱口喊出:“凯撒有他的布鲁图,查理一世有他的克伦威尔,乔治三世??”(作者注:布鲁图系罗马共和国的一名议员,他组织了对凯撒的刺杀;克伦威尔系英格兰军政领袖,他作出了处死查理一世的决定。)

当大不列颠君王乔治三世——一个素来在英属殖民地被奉为神圣的名字——从亨利嘴里说出来的时候,会场上顿时出现一片嘘声。不用说,这是那些保守派议员发出的,同时发出的还有一连串喊叫声“叛逆,叛逆!大逆不道,大逆不道!”那声嘶力竭的一阵阵嚷呼声,让整个会场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在这片嘘声和指责声中,亨利毫不怯场,也没有畏缩,他镇定自若得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嘴角扬起了一丝轻蔑的微笑,用坚定的、有力的、加重语气的声调结束了他的这次发言:“乔治三世应当从他们的事例中学到教训,假如这是叛逆,那就让我们尽情地叛逆吧!假如这是大逆不道,那就让我们尽情地大逆不道吧!”

这是一声怒吼,一份严厉的警告,一个年轻议员对英国国王直截了当的指斥。这是北美殖民地向宗主国发出的第一道正式抗议。

这声音是那么的洪亮,又那么的大义凛然,一下子在场所有的人都怔住了,原本嘈嘈哜哜的议事大厅顿时安静了下来。无论是会场上的议员们,还是坐在旁听席上、站在室外旁听的人们,全都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位发出惊世骇俗的铿锵之音的年轻议员。

当时,一群威廉与玛丽学院的学生正在会场外的走廊上旁听议会的讨论,其中一位年届22岁、正在修读法律的年轻人也站在人群中,他被亨利的这番演讲深深打动,此人名叫托马斯?杰斐逊,日后他和亨利一样,成为了一名律师和议员。这天亨利的演讲像烙印般印在了杰斐逊的脑海里,以至于他后来写文章回忆道:“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讲在我看来,就像荷马史诗那样伟大,当帕特里克演讲时,所有的人都在专注倾听。”

待亨利言毕,会议即刻进行表决,由于亨利的发言打动了几名保守派议员,使得他们最终改变投票意向,倒向了支持决议案的一方,最终议会以较大优势通过了亨利提出的《印花税法决议案》。

与此同时,弗吉尼亚议会宣告,除由各殖民地议会自行决定的税收外,在北美殖民地的土地上从来不曾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合法的课税;殖民地居民对于英国议会企图向他们征税的任何法律,均不受屈从的约束。

翌年,一七六六年三月,英国议会在势不可挡的抗税风潮面前终于作出让步,“印花税法令”就这样被废除了。北美殖民地人民赢得了第一场政治上的胜利。

印花税法遭撤销的消息自伦敦传到北美,各殖民地掀起了一阵热火朝天的欢庆活动。在弗吉尼亚,反英团体组织了绵延数公里的花车游行,人头攒动,花香四溢,乐队高歌,舞者翩跹,还烤了几头全牛,向围观群众免费供应啤酒和掺水的烈酒。

亨利美滋滋地看着这一幕,心里头热腾腾的,他受着欢庆人群的感染,是更有了一股勇往直前的拼劲了。

伦敦当局被迫废除了印花税法,然而英国人终究是不甘心的。他们仍坚持宣称,英国议会在大英帝国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既然北美诸殖民地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那么它们就必须受英国的完全统治,包括接受英国的立法管辖。

于是,在撤销印花税法的次年,即一七六七年,英国议会又对北美行使它的所谓“立法权”了。这次通过的,是以财政大臣唐森德名字命名的“唐森德法令”。依此法令,英国对北美殖民地进口的急需商品和日常用品——比如玻璃、铅、茶叶、糖、棉花、纸张等等——要征收关税,甚至还规定,英国关税税吏有权闯入殖民地的民宅、货栈和店铺,去搜查所谓的“违禁物品”和“走私货物”。

英国当局的举措,使得北美大陆再度掀起了反英浪潮,人们抵制英货,要求废除税法,反对英国税吏的搜查与压迫,重申“无代表,不纳税”的原则??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这场反英运动,到了一七七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其中尤以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为甚。在这个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波士顿惨案(一七七0年)和波士顿倾茶事件(一七七三年)。

作为对波士顿市民反抗行动的回应,时至一七七四年,英国议会又出台了名为“强制法案”、针对马萨诸塞州的一系列惩罚性法案。这一系列法案,被北美反英人士斥之为“用于破坏美洲自由的最邪恶的制度”。至此,北美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更趋于白热化了。

“强制法案”出台的消息,传到了弗吉尼亚众议院议员帕特里克·亨利的耳中,他为此怒不可遏,当众拍了桌子。此时距离当年亨利提出反对印花税法的决议案,已经整整九个年头过去了。

如今的亨利,已跟过去那个刚跨入议会大门的新晋议员是大不同了。九年前的他,是独行的、单枪匹马的,九年后的他,却是团队的、群策群力的,唯一不变的,是他那份匡时济世的心志,和他那种广为人知的雷霆之怒。

这九年来,他不但坚守在众议院议员的岗位上,提出议案,审议法案,发言辩论,逐渐成了一名积极问政的资深议员,而且还走出议事大厅,出现在民间反抗运动的最前线,参与组织抵制英货行动,抗议开征新税,袭击英方关税巡逻船,抵制进口奴隶,声援外州抗英行动。在反英活动中,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托马斯?杰斐逊、乔治?华盛顿、理查德?亨利?李、弗朗西斯?莱富特?李等人,由此他成了众议院的“四个核心人物”之一、抵制英货运动的“五人贤人小组”之一。在这条反抗大不列颠的道路上,他再也不感到孤单了。

九年的时光过去了,当年这个初入茅庐的政坛新人,如今已是弗吉尼亚远近闻名的资深政治活动家,北美殖民地最激烈的反英民意代表。三十七岁的亨利在反不列颠运动中的声名,已是更上一层楼,英国人对他的头痛,却也日甚一日了。

一七七三年初的一个夜晚,在弗吉尼亚首府威廉斯堡的雷利酒店的密室里,亨利与其他几位反抗运动人士一道,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在这次会上,亨利小声地提出,我们弗吉尼亚的抗争行动,应取得其他殖民地的支持,并且,反对宗主国的征税措施和其它虐政,应当看成是北美诸殖民地的共同事业,大家应采取统一的行动。说到激动处,亨利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声调,慌得身旁的杰斐逊连连摆手,示意他小声点,亨利再次压低了嗓门,神情却依然激动,双眸放光,为了达致这一目的,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弗吉尼亚,以及北美的每一个殖民地,都应该成立一个通讯组织,这是彼此互相通气、协作抗争的最好办法。

不久后,弗吉尼亚的通讯组织——弗吉尼亚通讯委员会——成立了。再后来,其他殖民地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通讯委员会,彼此互相联络,协调抗争。顺理成章的,亨利入选弗吉尼亚通讯委员会的“十一人创始委员”之一,这十一位创始人大多是众议院的议员。但是很快的,压迫的阴霾笼罩过来了,在英国当局的授意下,弗吉尼亚总督邓莫尔下令解散议会,弗吉尼亚的大种植园主们也群起攻击议会中的“激进分子”。

亨利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他寻思着新的抗争方式,在当前遭遇梗阻的情势下,反抗运动看来得另辟蹊径了。就在这时,英国当局宣布落实《强制法案》中的“波士顿港口法令”——封锁波士顿港——的消息传到了弗吉尼亚,亨利的心充满了焦虑。他听说波士顿港被封锁之后,波士顿的对外通商被切断,整座城市的各方面供应全部中断,波士顿市民顿时陷入饥饿和混乱的境地,就更觉得揪心了。

一天,他找到杰斐逊、理查德?亨利?李和弗朗西斯?莱富特?李等几位弗吉尼亚通讯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对他们说,值此同胞处于危难之际,弗吉尼亚怎能够袖手旁观?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声援我们的北方兄弟,弗吉尼亚应当和波士顿、和马萨诸塞站在一起,患难与共,同舟共济,来共同对付大不列颠这个强大的对手。此时此刻,我们的抗争行动有必要升级了,我提议,择定一个日子,呼吁弗吉尼亚民众进行绝食祈祷!就让我们以我们的受苦我们的受难,来唤醒对手的良知,祈祷上帝赐下爱与饶恕,赐福给他的波士顿的正在遭受苦难的儿女,也赐予英国国王和英国议会一颗认罪悔改的心,让他们转而对波士顿、对北美采取公正良善的态度。亨利的提议与杰斐逊等人的想法一拍即合。

弗吉尼亚有史以来首次大规模的群众绝食祈祷行动开始了。与此同时,为了表达对绝食祈祷民众的支持,弗吉尼亚各地积极行动了起来,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歇业,教堂的钟声彻夜响个不停??弗吉尼亚的反英运动已成焚野燎原之势。

在这场反英运动中,在弗吉尼亚还成立了一个全州各地联合起来斗争的组织——弗吉尼亚联合会。

就在弗吉尼亚新一轮反抗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亨利、杰斐逊等人商议着趁热打铁,发表一份《告北美人民书》,呼吁北美全体殖民地联合起来共同抗争。

他们又来到了雷利酒店聚会,花了半天的时间讨论,又花了半天的时间起草文告,将他们的构想和盘托出:“英国当局对波士顿、对马萨诸塞的压迫,就是对全体北美殖民地的压迫。为了确保我们心爱的权利及自由免于遭到权力的巨掌的破坏,北美就必须联合采取行动,共同反对外来压迫。我们弗吉尼亚通讯委员会,特此通知各殖民地的通讯委员会,郑重建议由各殖民地指派代表,每年在一个被认为是重要的、方便的地方,召开一次北美各殖民地总的联合会议,来共同商讨诸殖民地的不幸现状,解决诸殖民地的共同问题,并谋划北美的未来。”由此,弗吉尼亚成为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中首倡召开大陆会议的殖民地。

事就这样成了。几个月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首次联合会议——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了。会议地点,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最大城市、北美反抗运动的重要中心——费城。

获悉此事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写信给当时的首相诺斯勋爵说:“局面已经无法转还,殖民地不是投降,就是胜利。”表达强力压制北美革命的意愿。

尽管召开了联合会议,然而在当时的形势下,北美殖民地斗争的结局到底是胜利还是投降,取决于十三个殖民地究竟是继续各自为政,还是转向团结御侮?这是大陆会议面临的头一个问题,也是所要解决的头一个难题。

一七七四年九月五日。费城。

这天,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这座宾州名城正式召开了。

在一个月前的威廉斯堡殖民地会议上,帕特里克·亨利被推选为弗吉尼亚出席大陆会议的七名代表之一。另六位代表是:佩顿?伦道夫、理查德?亨利?李、理查德?布兰德、埃德蒙?彭德尔顿、本杰明?哈里森五世,和乔治?华盛顿上校,作为代表团团长的佩顿?伦道夫在费城会议上当选为会议主席。除佐治亚的代表因受总督阻挠缺席外,其他十二个殖民地总共派出了五十六名代表出席这次大会,这些代表们是律师、商人、议员、军官、银行家、种植园主等,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北美反英运动的中坚分子,代表着北美殖民地的三百多万人民。

当代表们来到会场——宾夕法尼亚州议会大厦——的那一刻,每位代表都显得激动而满怀期待。不少代表是赶了一趟长途而来的,经历了几昼夜的舟车劳顿,神情表露出明显的疲惫。一众代表陆陆续续地步入大厦,聚集在了一楼的会议大厅.

这是亨利第一次来到费城,他早就向往来这座城市实地考察一番了。三个月前,在弗吉尼亚支持波士顿市民的绝食祈祷行动过程中,他听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同样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行动,当时费城各界八千多人来到总督府前,集会示威,声援被封锁的波士顿市民,这令他心里既感到鼓舞,又甚为钦佩。现在他终于踏上了费城的土地,来到这儿出席大陆会议,与其他州的代表们一道商讨北美的时局,心里头真是欣慰得很。

这时候,各个殖民地的代表们彼此之间还显得有些陌生,他们大多是通过“通讯委员会”这个组织知道对方的名字的,再不,就是在流传于民间的反英宣传册子上读到过其他代表的文章,但并未见到过其人。此刻初次相见,大家开始互相介绍,寒暄问候,三三两两地热烈交谈着。宾夕法尼亚议会大厦的一楼议会大厅顿时热闹起来了。

亨利与来自其他殖民地的代表们一边寒暄交谈,一边心里想,这场面真是荟萃一堂,这会议真是数十载难逢的一场盛会啊。

在这五十多位代表当中,有的代表是民选的殖民地议会选举出来的,有的代表是由当时“非法”的民间反英组织推选出来的,有的代表却是由英王总督筹办的临时州议会推举出来的,真可谓出身杂异,和而不同。也因此,代表们在一些事情的看法上观点相异,立场不同。

大致上,出席会议的代表们按照对宗主国的态度而分为两大派:激进派(或称“独立派”、“民主派”)和保守派(或称“效忠派”、“亲英派”),前者有来自马萨诸塞的约翰?亚当斯、来自南卡罗来纳的葛德斯登等人,以及包括亨利在内的几位弗吉尼亚代表;后者则有宾夕法尼亚州的约翰?迪金森、纽约州的约翰?杰伊、南卡罗来纳州的卢特勒季,以及费城本地有名的律师约瑟夫?盖洛韦等人。

在开会的第一天,亨利就发觉到了代表们观点立场的巨大歧异,这使他的心头掠过了一丝不快。他还敏锐地发觉到,在与会代表的两派当中,不幸的是,保守派占据了优势,是以此次会议的基调就是——妥协,一厢情愿地希望,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冲突能够得到“和平解决”。最令亨利不能接受的,是那些向英国俯首称臣的代表的言论,譬如南卡罗来纳州代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是英王忠诚的臣民,我们不是革命者??”

确实如此,在这天的会场上,保守派的代表们每次发言或讨论议题时,词锋都特别地咄咄逼人,竭力攻击激进派的代表们,企图使会议不欢而散,无果而终。会议主席佩顿?伦道夫看到这场面,力图采取调和的立场,他担心若激进派也采取同样激烈的言论或行为,这次会议很有可能会如保守派所愿无果而终。因此,佩顿?伦道夫在会议中途休息期间,主动走到立场最坚定最激烈的激进派代表约翰?亚当斯跟前,再三嘱咐他,千万别说出“独立”二字。激进派的另一位代表、拥有军职经历的乔治?华盛顿,则在整个会议进程中一直保持着沉默,有时候两派争吵得面红颈赤,他也闭口不谈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此外,在会场上,亨利还发觉到了另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虽然表面上看来,北美殖民地已经在针对宗主国的反抗运动中联合起来,相约来到费城,召开了诸殖民地的联席会议,已具备了十三州殖民地“联盟”的雏形,但诸殖民地在骨子里还是各行其是,在重要的议题上仍是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简直就是面和心不和,将本州的利益置于“联盟”之上,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动不动就会说:“我是宾夕法尼亚”、“我是南卡罗来纳人”、“我是纽约人”??亨利闻之,如坐针毡,背若芒刺。他心想,得赶紧发出呼声了。

第二天,会议开始了。大会主席佩顿?伦道夫首先宣布了当天会议的议事内容和程序,包括发言、提出议案、讨论、辩论和表决的规则。接下来,是自由发言或提出议案的时间,霎时间,会场上陷入了一片沉寂,经过昨天一天的激烈争辩,代表们今天似乎都不太情愿第一个发言或是提出第一个议案,看起来没有人愿意成为众人的活靶子。

就在会场上气氛稍显尴尬的时刻,这时候,只见弗吉尼亚代表帕特里克·亨利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主席提出发言请求,获得准允后他开口了。

诸位代表,各位先生,他的开场白一开口就很有中气,有种昂然自若的样子,也有种毫不畏缩的底气,他从一七六三年“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当局开始调整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政策、转而采取高压手段谈起,历数大英帝国这十多年来对北美的种种压制和迫害,尤其是未经北美殖民地同意而强行加征各种税收,指陈这些税收给北美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损失和苦难,由此,北美实应向英国当局正式提交一份抗议书;接着,他阐述了自己对代议民主制的理解,对自由和自治的向往、和对一个共和政体的构想,这是他心目中北美的未来蓝图;说到这里,他的声调明显提高了,先生们,如今北美许多的民选殖民地议会被解散了,此时此刻,我们亟需一个联合起来的、代表着北美三百多万人民的议会,而由诸州代表组成的大陆会议,不错,正是大陆会议,应当承担起这样的一个历史责任!

亨利的发言让在座的一众代表精神为之一振,无论是赞成他的还是反对他的,都被他娓娓道来的这番高论所震撼。看到他稍稍停顿了一会儿,众人从他的表情上看出,他还有更重要的话要讲。这时,亨利再次开口了,也再度提高了声调,说出了他从昨天开会到今天最想说出的一番话:

“先生们,大不列颠的压迫已经改变了北美殖民地的边界,如今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纽约和新英格兰的区别消失了,我们应当站在天赋权利的共同立场上迈向未来。从今往后,这个大陆上不应该再有人自称为宾夕法尼亚人、纽约人、新英格兰人等等了,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美利坚人。为此,今天我要大声宣告,我不是弗吉尼亚人,我是美利坚人(I am not a Virginian but an American)!”

一个多月后,十月二十六日,历时五十二天的费城会议结束了。

最终,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权利宣言和怨愤陈情书》(又称“《致英王书》”),提出北美殖民地人民拥有“天赋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指出自一七六三年以来,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施的各种经济政策和高压法令,统统都是非法的,要求英国当局取消这些政策和法令;重申未经殖民地人民同意不得向殖民地征税,要求让殖民地实行自治,撤走驻北美英军。

而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成立了一个北美联合起来共同抗争的组织——“联合会”(又译为“大陆联盟”),全称为“北美禁止输入、消费和输出联合会”。这个组织仿照弗吉尼亚联合会的模式而建立,要求北美各殖民地须于本年十二月一日起停止进口一切英国商品,禁止消费和进口英国的奢侈品,翌年九月一日以后停止向不列颠出口商品。这表明,北美人民已经从各自为政走向联合抗争,共同投入到反英运动的洪流中去了。

转眼间,秋天过去了,冬天也差不多过了一半,新的一年来临了。

日历翻到了一七七五年。

在这个料峭春寒的新年时分,亨利似乎总感觉到有一股抑制不住的诉说的激情,在自己的胸腔中涌动着,并且,一天比一天强烈。

这位三十八岁的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议员、大陆会议上的激进派代表,正处于生命的黄金岁月、事业的巅峰状态,他的未来必是一条大道,他期盼着自己能如鹰展翅上腾。

如今,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的地址,已经迁出了威廉斯堡。在第一届大陆会议结束后,弗吉尼亚代表团一行从费城返回家乡,他们看到情势不对,在威廉斯堡开会已经不太安全,于是众人商议,将弗吉尼亚议会迁往内陆西北方向一座傍詹姆斯河而建的城市——里士满。

就这样,身为议员的亨利来到了里士满。

刚刚来到这城,亨利就抽空来到詹姆斯河的河畔漫步,游赏河景,观看市容。走着走着,他就喜欢上了这条从不远处群山而来的蜿蜒流淌的河流。漫步之余,他还四处打听、搜寻各州通讯委员会散发的小册子,以便了解北美的最新时局。渐渐地,他养成了在黄昏时分沿着河岸两旁道路散步的习惯。

一七七五年新年开初的一天傍晚,结束了白天忙碌工作的亨利又来到了詹姆斯河边,顺着河岸散步。

冬天的詹姆斯河,看不到其他季节惯有的波涛汹涌,水流徐徐缓缓的,却也在一刻不停歇地向东流淌着。河面靠岸处有薄冰,有泥沙,有砾石,河面上除了呼呼吹过的北风,也有偶尔不知从何处而来低空盘旋鸣叫的轻捷的鸟儿,还有不时从岸边树上飘来的早已枯萎的黄叶。此刻,看着眼前这幕略带萧瑟气息的冬日河景,在河面上掠过的飞鸟的一声声啼鸣声中,亨利的步子慢了下来,他稍低着头走走停停,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这几个月来的件件时事:

去年十月,大陆会议在休会前作出决定,等到来年五月,各州代表再聚首费城,举行第二届的大陆会议;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使得北美殖民地的反英运动进一步升级,北美人民的反英情绪更为高涨,而且各州开始联手起来,共同采取各种反抗行动;相对应的,宗主国英国对此恼羞成怒,频频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所动作,逐步加大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力度;到了今年年初,英国甚至正式对十三个殖民地当中反抗最激烈的那个州——马萨诸塞——宣战。

他又回想起前年五月,在威廉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弗吉尼亚大会上,与会代表们授权议长佩顿?伦道夫在他认为适当时,可随时召集代表再次开会。到了去年十月大陆会议闭会后,佩顿?伦道夫与几位弗吉尼亚反抗运动领袖商议,决定于来年的三月,在里士满召开第二届弗吉尼亚大会。

想到这些,亨利不禁长叹了一口气,在这声悠长的“嗨”的叹息声里头,除了舒发心中的一股愤郁之气以外,还包含着一种顷刻间想通了的豁然开朗,随即,他竟自言自语了起来。这时河岸两旁的道路上,行人并不是很多,因此他可以尽情地自言自语,而无须担心旁人说他失态。此刻的他,对于北美反抗运动的想法,已经不再满足于这些年来那种绅士式的、诸如抵制英货之类的抗争方式了,他一边踱着步,一边独自对自己说,是时候了,现在是时候诉诸武力了,看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北美的反抗应当有个质变了!如今马萨诸塞的战争正陷入“以一当国”的境地,前景堪忧,对于北美来说,唯有转变为“以国当国”,十三个殖民地联手应战大不列颠王国,才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弗吉尼亚作为北美诸殖民地当中最大的一个,我们的决定无疑将是影响其他殖民地的“风向标”,那么,就让我们在今年三月的里士满弗吉尼亚大会上,作出明智而勇敢的决定吧!

几天后,马萨诸塞反英运动的重要人物约翰?亚当斯来到里士满。他的这趟奔走,是为了寻求其他州对马萨诸塞的声援和帮助的,弗吉尼亚是他此行的第一站。亚当斯与亨利年龄相仿,他比亨利只大一岁,俩人又同属第一届大陆会议上的激进派阵营,因此他俩在费城会议期间相处得挺投机的,经常在一起畅谈政事。

因此,来到里士满后不久,亚当斯就单独找到亨利,俩人之间有了这样的一场对话:

“亨利老弟,最近我收到来自北安普敦的霍利少校的一封信,看了后很受鼓舞。”

“约翰老兄,少校信里怎么说?”

“他信里说,反正我们必须动枪杆子。”

“啊,上帝,现在我跟他想的完全一样!”

说实在的,亨利的反应并没有出乎亚当斯的意料之外,因为亚当斯知道他的这位同道中人,总是有着非同寻常的超前思维。然而,当亨利真的这么答话了,亚当斯仍是大吃了一惊,霍利少校是个军人,提出武装斗争的观点不足为奇,可亨利过去是个律师,现在是个议员,怎么说都是一介文职人员,有此看法当真是令人大跌眼镜了。

多年以后,当亚当斯回忆起这段对话的场景时,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一闭眼,就会想起亨利当时的那一股劲儿。”

的确,就在最近,在这个新年开初的日子里,亨利对于北美抗英的思想立场有了新的飞跃。尽管内心早就已迫不及待,但他毕竟当过律师多年,从政也已将近十年,他懂得不可轻举妄动的道理,如今他在等待着,等待那个最有利的时机的到来——两个月后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弗吉尼亚大会。

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即将到来,亨利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思想上、发言策略上都为出席这场至关紧要的大会做好了准备。为了能在这次会议上言无不尽,为了这次大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的演说家将耐心耐意地等待,忍受时间分分秒秒的煎熬。

十一

这一刻终于来临了。

时间是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里士满。

这一天,第二届弗吉尼亚大会如期召开了,因为出席大会的代表人数多达七十五人,会议选择在里士满唯一一处可供如此多的人开会的场所——圣约翰教堂——举行。

这座教堂建于一七四一年,如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远远望去,教堂顶部的金色十字架高耸入云,巍峨地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走近教堂,那白色的砖墙、幽深的窗棂、圆柱形的拱门和雕刻成翅膀状的凸起的廊檐,营造出一种圣洁和庄重的氛围,也予人一种宁静和安祥的感觉。这座教堂见证了里士满最近三十多年来的沧桑演变,不可思议的是,十多年前发生在里士满的一场地震,导致城中许多的建筑物倒塌,却丝毫未能摧毁它,它依旧庄重地静默着,安祥地迎风屹立。

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是来自弗吉尼亚社会各界的代表,他们代表了弗吉尼亚境内上百个的县(包括镇、城镇群)、独立市。这些代表要么是弗吉尼亚州的著名活动人士,要么是弗吉尼亚反英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领袖级人物,像杰斐逊、华盛顿、理查德?布兰德、约翰?沃克、乔治?梅森、约翰?佩奇、埃德蒙?彭德尔顿、理查德?亨利?李等人。对此次会议翘望已久的亨利,是以汉诺威县代表的身份出席大会的。

与大陆会议的情形一样,出席里士满会议的一众代表也分成了两大派:保守派和激进派,前者依然对宗主国抱有很大的幻想,认为殖民地不应该采取过激的行动,竭力主张对英妥协和解;后者则主张北美应当摆脱对英国的依附关系,此时应采取更加坚决和果敢的抗争行动,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看起来,在人数上保守派与激进派势均力敌,又因两派阵营中均有重量级的人士,故而双方在实力上也不相上下。

毫无疑问的,亨利属于大会上激进派的代表,并且,还将是激进派阵营的开路先锋。

早上,亨利与杰斐逊、理查德?亨利?李等人一道步入会场,然后向其他的代表们点头致意,握手寒暄。

这天亨利穿着一身酒红色的外套,敞开的外套里边是一件黑色的轻薄毛衣,他有着一头金棕色的头发,两鬓略有些卷曲,全都向脑后自然地梳着,由此露出平坦而宽阔的额头,和一只鼻尖稍微往下钩的细长的鹰钩鼻。他的脚步稳健而又缓慢,许是近来工作忙碌的缘故吧,苍白的脸庞流露出一丝的疲惫,但是,室外传来的悠扬的教堂钟声唤起了他的斗志,他的嘴角浮出一抹自信的微笑,眼眸里也开始闪出进取和焕奕的光辉来,这种光辉和他的年龄、他的事业状态是如此的相称,让旁人能感受得到他身上隐藏着一股即将喷薄而出的热情。

在跟周遭代表寒暄的同时,亨利的一双眼睛也在四下里探望,他在找寻会议主席佩顿?伦道夫的身影。当看到伦道夫的那一刻,他对身边的人说了句“失陪”,随即赶紧走上前去打招呼,同时向伦道夫递交了一份他早已起草好的议案——建立民兵方案。

当与会代表们读到会议主席分发给大家的“亨利民兵议案”时,许多人的脸上露出惊异的表情。事实上,亨利的这份议案在他自己看来并不激烈,语气尚且和缓,观点也有所保留,但不少代表——尤其是保守派代表——还是一下子惊愕得张大了眼睛和嘴巴,他们还从没见过如此直接要求武装殖民地民兵的议案呢。只见这份议案上分明写着:“本代表提议,一支训练有素的民兵队伍,是自由政府的力量和自由人的权利的唯一保证,民兵应由绅士及民众组成。本殖民地在拥有这样一支民兵后,就没有必要再让英国派遣常备军或雇佣军来担任殖民地的防御任务,而上述军队始终都构成对殖民地人民的自由的威胁,并提供借口向我们征税以维持该军队之费用。

在议案的最后,亨利提出:“鉴于当前形势,本殖民地应立即进入防御状态,为了应付随时而来的战争风潮,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制订计划,以征召、武装和训练足以达致防御目的的人员。”

接下来,大会将讨论这份明确提出在殖民地建立武装的“亨利民兵议案”,并就弗吉尼亚的当前局势、未来出路和对英立场进行辩论。

那么,眼下的这次第二届弗吉尼亚大会,会通过这份要求武装本州民兵的议案吗?大会最终会通过和确定什么样的对英立场呢?

换句话说,此刻的弗吉尼亚,哦不,甚至可以说整个北美殖民地,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寻求和解。

十二

这是一场唇枪舌剑的大会。

从大会主席宣布开会的那一刻起,会场上的保守派代表和激进派代表就开始争相发言,围绕着亨利的民兵议案热烈地讨论起来。双方阵营的代表先是各抒己见,分别阐述自己对这一议题的见解和看法,接着,双方的代表你来我往,互相辩驳,各自提出理由和依据来反驳对方的意见,到后来,有的代表词锋越来越犀利,会场上有时甚至弥漫着一股剑拔弩张的气氛。当某位代表的言词过于刻薄或竟展开人身攻击时,这时会议主席不得不发出警告,提醒其务要谨慎发言,遵守会议规则,尊重其他代表。

会议开了一大半,亨利还是没有发言,尽管心里头有着千言万语想要尽情倾吐,但他还是忍住了。他在内心一遍遍地对自己说,切莫着急,要沉住气,先看看会场情形再说吧。

他就那样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明媚的阳光透过长方形的窗户,照耀在他的身上,红色外套上染上点点明亮的光斑。他一边等待着合适的发言时机,一边认真聆听着代表们的发言,其中几位代表的发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席先生,本代表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向宗主国争取权益,弗吉尼亚不需要采取更激烈的行动。我们前一阶段采取的抵制英货行动,已经使英国商人蒙受了巨大损失,英国政府也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会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这种局面继续下去的。”这是保守派的中坚分子理查德?布兰德在发言。

“各位,相信英国当局会带来和平的人是大错特错了!这十年来,英国当局的所作所为有哪一件可以证明它会给北美大陆带来和平呢?没有,一件也没有!相反,它给北美带来的只是无节制的敲诈和压迫,还有残酷的武力镇压。它剥夺了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侵犯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时刻威胁着我们本该拥有的自由。我们怎能跟它再讲和平?!”理查德?亨利?李愤愤地说道。

“先生们,大家不要忘了,北美人是英国人的后裔,这是一种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啊。况且一直以来在北美人民的心目中,英王都是我们最仁慈的君主,殖民地是有义务效忠英国王室的。虽说近几年来我们跟伦敦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但双方的关系哪能说断就断呢?本人相信,英王也是对北美人民富有感情的,他决不会观望不管的。”一位保守派代表动情地说了这番话。

“诸位代表,请听我讲几句。我同意理查德?亨利?李先生的看法,相信英国当局会带来和平的人不过是自我安慰、一厢情愿罢了。”杰斐逊说道,态度坚决却又语气平缓:“当我们冷静地分析北美现在所面临的形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今一场战争看来已是难以避免,为此我们应当精诚团结,奋勇前进,共同度过这场难关。”

“主席先生,各位代表,杰斐逊先生讲的虽然有道理,可大家有没有想过,英国是强大的殖民帝国,他们的军队总是打胜仗,他们的军舰在世界各地的海上到处航行,而我们北美势孤力薄,万一战争真的爆发,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啊!”一位保守派代表表达了他的忧虑。

“诸位,北美可是有着长久的自治传统的,热爱自由更是北美人的天性,但是大不列颠却想要从我们身上拿走自由,破坏我们的自治传统,我们怎么可以坐以待毙?不是我们不爱好和平,实在是他们把我们逼到墙角的呀。”一位激进派代表说道。

“先生们,要北美走上战场跟大英帝国打仗,这不是拿鸡蛋去撞石头吗?”

“老兄,别那么悲观好不好?我们是正义的一方,将来一定能寻到外援,那样我们就会变得强大啦。”

“本人认为,亨利先生的民兵提案只会封死向英王请愿的大门!”

亨利安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聆听着这些或长或短的发言和辩论,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又眉头一皱,因为有些代表的发言讲到他心坎里去了,而有的代表的愚顽让他气不打一处来。有时,他会拿起笔记录下某位代表的发言要点,有时,他听着听着就有了想站起来讲话的冲动,但硬是按捺住自己的情绪在原座呆着。

经过细心的观察,他看得出来,虽说保守派与激进派代表在人数上差不多,但是保守派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在他们当中,主张效忠英国的代表虽有,但只是少数,要想让这些人转变立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另外一部分保守派,有的仍对英国抱有幻想,有的担心英国过于强大,认为落后的北美远不是实力强大的大英帝国的对手,故而反对武力抗英,主张向英国妥协让步,以达成与英国和解、避免武装冲突的目标,这部分代表在保守派当中居多,是激进派应该争取的对象。

正这么在心底里想着、分析着,亨利忽然看到,从会议大厅的正门匆匆走进来一个人,此人是弗吉尼亚通讯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只见来人走到主席台跟前,走近会议主席座位附耳低语,并递过了一张纸条。

会议主席见状面色一变,表情凝重起来,随即他向大会传达一项重要消息,原来是从大洋彼岸的伦敦传来讯息,说英王乔治三世在英国议会的开幕式上,发表了一通杀气腾腾的讲话,说北美殖民地发生了“具有刑事性质的暴乱”,并且撂下狠话,要用血与火来回答北美大陆会议的“致英王书”!

一股肃杀的气氛,有如一团团黑簇簇的乌云,笼罩在会议大厅的上空。

大会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异常紧张起来,众人似乎都有一种山雨欲来的预感。这种感觉就像石头一般,压迫着会场上每一个人的心灵,于是大家异口同声闹纷纷地骂开了。

这时的亨利,再也按捺不住而要拍案而起了。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右手臂不住地颤抖,一股无名火从心窝里直往上窜,看着叽叽嘈嘈的人群,他忍不住三步并两步走向前,跳上会议大厅中央的一张桌子上,抡起一根木棒,用力地敲击着桌子边缘,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这砰砰訇訇的响声把满座的代表都吓了一跳,大家一看到亨利的这副架势,就知道这位全州闻名的演说家又要开讲了。众人都敛声屏气,眼睛直愣愣地望着站在桌子上的亨利,会场终于安静下来了。

亨利环顾了一下整个会场,两眼炯炯有神,有一股夺人的英气和锐气,他的面部表情显然是庄严的、稳重的,甚至可说是带有几分森然的、冷峻的。他清了一下嗓子,就凛凛犹有生气地开口了,好似有源源不断的喷浆从喉咙口奔涌而出:

“主席先生,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了。但是,对同一事务的看法往往因人而异,因此,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并希望不要因此而被认为是对先生们的不敬。此时不是讲客气话的时候,摆在各位代表面前的是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我认为,这是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鉴于它事关重大,我们的辩论应该允许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搞清事物的真相,才有可能不辱于上帝和祖国所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在这种时刻,如果怕冒犯各位的尊严而缄口不语,我将认为自己是对祖国的背叛,和对比世界上任何国君都更为神圣的上帝的不忠。”

在座的代表们目不转睛地望着亨利,那神态,那声调,那手势,和那滔滔然不可阻挡的气势,使得一众代表全都听得入神了,都止不住地在心里为他叫好。亨利的这番开场白,首先肯定了在他之前发言的代表们的良善用心,然后婉转地道出自己与一些代表观点相异,接下来他想要驳斥的,是保守派观点立场的种种谬误,只听到他继续说道: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除了过去的经验,我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判断未来。而依据过去的经验,我倒希望知道,十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有哪一点足以使各位先生有理由满怀希望,并欣然用来安慰自己和议会?难道就是最近接受我们请愿时所流露出的那种狡诈的微笑吗?不要相信这种微笑,先生,事实已经证明它是你们脚边的陷阶。不要被人家的亲吻出卖了!请诸位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气亲善与遍布我们海陆疆域的大规模备战如何能够相称?难道出于对我们的爱护与和解,有必要动用战舰和军队吗?难道我们流露过决不和解的愿望,以至为了赢回我们的爱,而必须诉诸武力吗?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了,先生。这些都是战争和征服的工具,是不列颠国君采取的最后争执手段。”

此刻,他稍稍挑了挑双眉,一双如寒星般的眸子里流露出深深的忧虑,进而发出一连串的质问:

“主席先生,我要向主张和解的先生请教,这些战争部署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其目的不是为了迫使我们屈服的话,那么哪位先生能指出其有其他动机?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还有哪些对手值得大不列颠征集如此规模的海陆军队吗?不,先生,没有其他对手了,一切都是针对我们而来,而不是针对别人。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来桎梏我们了。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抵抗呢?还要靠辩论吗?先生,我们已经辩论整整十年了,可辩论出什么新的抵御措施了吗?没有。”

不知不觉间,他抬高了下颏,同时情不自禁地提高了嗓门,继续发问道:“我们已经从各方面考虑过了,但一切都是枉然。难道我们还要苦苦哀告,卑词乞求吗?难道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策略没有使用过吗?先生,我请求你们,千万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为了阻止这场即将来临的风暴,一切该做的我们都已经做了。我们请愿过,我们抗议过,我们哀求过,我们也曾拜倒在英王的御座前,恳求他出面制止国会和内阁的残暴行径。可是,我们的请愿受到蔑视,我们的抗议反而招致更多的镇压和侮辱,我们的哀求被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从御座边一脚踢开了。事到如今,我们怎么还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呢?”

这时亨利稍停顿了一下,咽了一口唾液,会场上有人发出低低的轻叹声。众人从亨利的眼中看到一团燃烧的烈火,听到他发出有如狮吼般的几句号召:“没有任何希望的余地了。假如我们仍然渴望得到自由,并维护我们多年以来靠奋斗得来的那些珍贵权利不遭侵犯,假如我们不愿放弃我们长期矢志奋斗的伟大斗争也不愿半途而废,那么,我们就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先生们,我们必须战斗!我们要诉诸武力,诉诸那万军之主,这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说到这,他下意识地点了点头,眼眸中开始闪着泪花,然后他用诚挚的、恳求的、充满信心的口吻对着一众代表说道:“先生们,只要我们能妥善利用自然之神赐予我们的有利条件,我们就不弱小。一旦我们三百万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为神圣的自由事业而武装起来,那么任何敌人都是无法战胜我们的。此外,先生们,我们并非孤军作战,主宰各民族命运的正义之神,会号召朋友们为我们而战。先生们,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机警的、主动的、勇敢的人们。况且,我们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了。即使我们那样没有骨气,想退出这场战争,也为时晚矣!我们已毫无退路,除非甘愿受屈辱和奴役!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叮当响声。战争已不可避免——那么就让它来吧!我再重复一遍,就让它来吧!”

突然间他的发言嘎然而止,他已经讲完了他想要讲的大部分心里话,然而他还有顶重要的一句话还没说出口,那就是他对自由的热爱。是的,对于他来说,自由是一件那么美好的东西,那一份美好抵得上世界上任何的幸福与快乐,抵偿得了这世上一切的损失和丧失!这些年来他为自由而奔波,为自由而奋战,为自由而哭泣,为自由而受尽煎熬,他爱自由爱得那么深沉又那么痛苦,可如今,这块新大陆来到了一个历史关头,竟有人以失丧自由为代价要换取所谓的“和平”,他怎么能不忧心如焚而又扼腕长叹?!此时此刻,他为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些想法揪得心一阵紧,脸激动得一阵通红,手臂随之忽上忽下地挥动着,一句句铿锵有力有如电闪雷鸣般的话语就那样从喉咙口势不可遏地喷吐而出:

“企图使事态得到缓和是徒劳的。各位先生可以高喊:和平!和平!但根本不存在和平,战斗实际上已经打响。从北方刮来的风暴将把武器的铿锵回响传到我们的耳中。我们的弟兄已经奔赴战场!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想要做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难道宝贵的生命,美好的和平,最终要以镣铐和奴役作为代价来获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但是对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

这是他的结束语,也是他的誓词,是他向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发出的声讨,也是他此生历经百炼千锤也矢志不渝的信念,就这样在久久地回荡在会议大厅。

这声声呐喊如惊涛巨浪般冲击着会场代表们的心灵,一众代表们听了全都热血沸腾,许多人禁不住热泪纵横,心中充满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又有着一种无以言表的振奋之感。

这一番气贯长虹的演说完毕,整个会场掌声欢呼声响彻屋檐,众人群情激昂,“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在会议大厅里回响着。

十三

闭会前,第二届弗吉尼亚大会以五票优势的票数,通过了亨利提议建立民兵队伍的议案。

根据这个议案,弗吉尼亚公安委员会成立了,其主要任务是制订民兵防御计划,征召、武装和训练本州内的民兵。帕特里克·亨利与华盛顿、杰斐逊、彭德尔顿等人一道,被选为公安委员会的委员。由此,弗吉尼亚成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中率先走上武装抗英道路的策源地。

一个月后,北美民兵与英国陆军之间在马萨诸塞东北部的几个乡镇爆发了一系列武装冲突,史称“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正式打响。

两个月后,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武装宣言》,表明北美殖民地要用武器捍卫自由,同时决定将北美民兵改编为大陆军,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北美殖民地正式走上了军事抗英的道路。

一年后,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宣告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

八年后,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美国成为美洲首个独立国家。

十四

就在帕特里克·亨利发表“不自由,毋宁死”演说的那年,他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萨拉?谢尔顿因病去世了。一年前,疾病缠身多年的妻子忽然间精神失常,只好整日呆在家中的地下室里,地下室有一条小通道与大厅相连,亨利就每天数次下楼送饭给患病的妻子,当妻子无法自己进食时,亨利就把餐食盛到碗里,像喂小孩子一样,一口一口地喂到妻子的嘴里。不仅如此,他还尽量抽时间给妻子讲故事,希望通过这种“故事疗法”能使妻子的精神疾病得到痊愈。然而,亨利的努力失败了,与他共同度过了二十一载婚姻生活的妻子终是不敌病魔,撒手离去了,这让他蒙受了重大打击。

翌年五月,弗吉尼亚殖民地的革命政权宣布脱离英国的统治而独立,亨利当选为独立后的弗吉尼亚州首任州长。不幸的是,这时他患上了可怕的疟疾,经常头痛、发热、呕吐不止,在此情形之下他积极寻医问药,渴望早日康复。

七月,亨利在病榻上宣誓就职,他成为弗吉尼亚建立一个半多世纪以来的首位美洲人行政长官。不久后,他的身体渐渐地开始康复,遂全身心投入到繁忙的公务之中。他这次担任州长一职,总共三届三年(当时弗吉尼亚州宪法规定,州长每届任期一年,可连任两届),他的继任者是弗吉尼亚州第二任州长,托马斯?杰斐逊。卸任后,亨利接受了州议会的一个席位。

一七七七年十月,亨利再婚了,第二任妻子是他的一位老友的女儿,名叫多萝西娅?丹德里奇。婚后不久,就从前方战场上传来了萨拉托加大捷的喜讯,夫妻俩遂在家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与亲朋好友热烈地庆祝了一番。

一七八四年,亨利再度当选弗吉尼亚州州长,这次他只连任了一届。此时,独立战争已经胜利地结束了,州内各项建设事业千头万绪,可谓百废待兴,压得他这位老州长喘不过气来,“公务多得超出我的预料,我几乎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简直没有一刻闲工夫。”有一次他对妻子这样诉说。两届州长任期届满,他重又回到州议会做起了议员。

一七八七年,亨利从公职上退休了,携家带口来到了位于里士满西南方向一百多英里的一处山脉——红山。在这里,他购置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农场。

他的退休生活过得热闹而充实。在这个农场里大约居住了五十人,除了他们夫妇俩、一群孩子以外,还有一些亲戚,比如他的妹妹一家,和几个奴隶家庭。他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的农场里,成年后也经营过自己的农场,可以说对农场的事务相当熟悉,如今经营管理起农场来一点儿也不陌生,退休后的他干得得心应手,也悠然自得。在经营农场事务之外,阅读圣经、祷告是他每日的必需功课,他也经常听音乐、拉小提琴、举办社交聚会、讲笑话给家人朋友听,有时候兴致来了,他还会提笔为孩子们写诗——这是他许久以来一直想做却无暇做的事。

一七八九年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后,华盛顿总统一次次地力邀他到联邦政府担任要职。但是,一来出于政见的不同,二来出于家人需要他的考虑,他先后拒绝了国务卿、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驻西班牙大使、驻法国大使等职位,甚至还拒绝了再度出任弗吉尼亚州州长,这让华盛顿每次都深感遗憾。

然而华盛顿没有放弃,在一七九七年卸任总统之后,作为亨利的老友和老同事,华盛顿仍数次劝说、鼓励他出来竞选弗吉尼亚州议会的席位。

出乎家人意料之外的是,这次亨利竟慨然应允了。原因是,他虽然退休后深居简出,但仍然十分关心国事,他看到近年来合众国党派之争不止,各州与联邦政府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和复杂,这些均威胁着、侵蚀着这个新生的联邦共和国的根基,比如,一七九八年颁布了《敌对外侨法》、《惩治叛乱法》等法案后,在野党竟宣称州有权宣告联邦政府的法案无效。一七九九年三月,亨利在一次竞选活动中发表演讲:“同胞们,我以诚恳的态度呼吁你们抛弃过分的党派之争,支持一个代表全民的、充满活力并能保障公民权利的联邦政府。美利坚民族应当团结起来,以捍卫我们所拥有的来之不易的独立、自由和民主制度??”

这是他平生最后一次在正式场合发表的公开演讲。

三个月后,一七九九年六月六日,在他即将赴任州议员前夕,六十三岁的帕特里克·亨利因病在自己的农场与世长辞,随后,他被安葬在红山的家族墓地里。下葬的那一天,山野里的风声特别的响,吹着岗峦,吹着山凹,吹着峭壁岩石,吹着绵延起伏的山脉,和繁叶茂密的松林,不断发出有如汹涌的波涛般的呼啸。幸好是晚春,这风并不冷,吹到人的肌肤上不会有凉飕飕的感觉。

这呼啸而来的阵阵风声,惊扰了山麓密密层层的草丛的安逸与宁静。

(全文完)

写于二零一三年十二月至二零一四年八月,期间因故数次搁笔

【民主中国首发】时间:9/2/2014

作者 editor

在 “楚寒:铿锵之声十里闻——帕特里克•亨利的舌战人生” 有 1 条评论
  1. 请教楚寒先生,您是研究美国开国史的学者,鄙人也拜读了您著作的有关“美国国父”华盛顿的大文,表示赞赏!但为何见不到反映华盛顿英勇事迹的戏剧、电影呢?世界上没有一位剧作家创作华盛顿将军的剧本。令人遗憾!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