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9日

2016年第六届香港立法会的两名新当选青年议员,梁颂恒(30岁)游蕙祯(25岁,女),在10月12日宣誓就任时,发言声称“捍卫香港民族”,公开展示“香港不属于中国”标语,并更改誓词内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不敬,而被立法会秘书长裁定宣誓无效,其后更被褫夺议员资格。

这场风波,加之近年发生的香港青年要求港首直选示威的“雨伞运动”,以及台湾学生反对服贸协议的“太阳花运动”,显示了生活在自由开放社会的华人青年,思想观念受到外来先进价值影响,正在摆脱传统思维定式,转向新的理念和价值。这就是民族和国家观念趋向淡化,人权价值置于主权,历史和文化纽带之上,追求以自由幸福为基础的宪政国家,而非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民族国家。

人权价值高于国家的观念早已有之。美国独立战争以后,13州酝酿成立新的国家,各州代表在辩论中就有共识,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人类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新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护这些权利,国家就无存在的必要。

人权高于国家的信念真正普及人心,则是在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公布以后。该宣言第二条明确规定: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并且不得因一人所属的国家或领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国际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领土是独立领土、托管领土、非自治领土或者处于其他任何主权受限制的情况之下。

就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政治变化。比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魁北克提出举行独立公投,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其它各省人民并没有感到国家面临危机,而是坦然接受。政府首脑发表声明,恳请魁北克不要意气行事,呼吁魁北克人留在加拿大,民间则发起挽留运动,诉诸软性呼吁:“统一的加拿大是我们的未来”。

2014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整个过程也很平和。英国政府呼吁维护英国完整统一,号召大家拿起电话,一起发邮件,发短信,希望苏格兰留下来,延续传统共同繁荣。甚至修改了“苏格兰法案”,许诺苏格兰政府在未来可以获得更多稅收与貸款能力,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拥有自己的决策权力,享有更大的国防安全,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这些独立运动中,主张统一的加拿大和英国中央政府,都没有像过去时代那样,指控独立一方分裂国家破坏统一,威胁要用武力讨伐或者收复。而是恰恰相反,不仅毫无军事恐吓,英国政府还在事先签署协议,承诺尊重(承认)公投结果,这些都反映了政治观念的巨大变化。以此来看,即使现在美国某州举行公投宣布独立,联邦政府不会像十九世纪林肯总统那样,宣布集结军队讨伐分裂。这就是时代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

现在港台的青年,也在追随这种信念而发生变化。在台湾,目前只有老年一代还在争论统一或者独立,而年青一代对于台湾独立认同已经形成共识,即台湾已经事实独立,实际已是一个国家,台湾人民就是国家主人。台湾青年现已不再关心统独争论,而是转而关注内政议题以及团体利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教育平等和就业机会,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统一将会破坏现存民主自由以及阻碍追求幸福,所以炎黄子孙血浓于水同文同种等等已经没有市场,台湾“天然独”世代已经形成。

而香港新一代青年,目睹专制中央政府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名义下,企图将大陆统治方式移植香港,以落后文明统治先进文明,由最不自由国家管理最自由香港(根据人类自由指数报告,在159国家中,香港居冠军,大陆列141位),将港人沦为像大陆人民一样的圈养奴才,也是深恶痛绝难以忍受,所以他们开始破除大中华的迷思,在国家与人权价值之间,选择自由与独立,宁可分离出走,绝不愿认同这样的落后国家,服从这样的野蛮政府。

另一方面,很多大陆青年信息遭到封闭,成长过程受到洗脑,无法理解时代的变化,仍然受到封建帝国思想影响,所以支持中共武力统一台湾,呼吁驻港共军镇压示威学生,就是要打打杀杀输出专制,甘心帮助中共实现帝国统一大业。近年中共鼓吹民族主义,加强虚构的执政合法性,诱使民众支持执政党和专制国家,“收复失地昭雪国耻”。而青年学生不辨是非,民族主义表现最为激烈,已经成为中共的统治工具。

青年代表着未来和前途,套用梁启超的话,少年醒则港台醒,少年强则港台强。近年港台青年的这种变化,对于华人社会的政治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不仅香港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渐行渐远,在港台青年的影响下,大陆民众传统的帝国思维和中华观念也会受到冲击,越来越多在专制政府统治下的人民,以自由民主追求幸福作为普遍价值,不再盲目爱国迷信中华大一统,今后大陆边缘地区独立自治运动必将此起彼伏。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专制蛮横的家长统治一个大家族,家族成员觉悟了,必定纷纷出走,这个大家族也就解体了。中共就像当年秦皇,武力征服统一天下,但是暴政造成民怨迸发,或许坑灰未冷,帝国就已经崩溃了。

文章来源:华夏文摘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