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彬终于还是进了医院。接到他住院的电话,我却并没有感到惊讶,因为,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林彬平生一共有三大爱好,喝酒,作诗,写书法。喝酒肯定排在第一位。我虽然并非酒肉之徒,但也不是滴酒不沾,每次和他吃饭,多少意思一下,往往我那半杯酒没有喝完,他已经没有了一整瓶。折勒兄也喜欢喝,但比起林彬,却又节制了许多。所以,林彬最终还是喝进了医院。一查,居然有了九种毛病。可见,喝酒虽然可以快意人生,但快意过后代价并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当然,除了落了一身的毛病,醉酒的另外一个后果是有了现在这部诗集《枯叶蝶》。大约是去年初的时候,林彬就告诉我想出版一本诗集,对此,我很赞同,并积极替他联系出版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却又没有了消息。不想,在进医院的前夕,他告诉我,诗集出来了。由此可见,为了出这本诗集,他暗地里花了不少心血和心思。

林彬参加省毛院作家班学习期间于岳麓书院留影
(2016年10月,林彬参加省毛院作家班学习期间于岳麓书院留影)

说到喝酒的历史,林彬承认有不少年头,但我心里却清楚,他作诗的年月更长。大约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他才十六岁。当时,在中国,写诗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诗人更是受到普罗大众的迷恋和追捧。而林彬所在的田心,更是株洲诗歌界的重镇,出过弘征这样在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的大诗人。所以,林彬写诗的起点是比较高的,因为他可以得到众多名家的帮助和指点。

我对林彬诗歌的最大印象就是画面优美、意境深邃。具体来说,可以用三点来概括。

第一, 善于抓住生活当中常见的景物,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带给读者以漂亮的图景画面。具体以《荷珠》为例:

仍然是雨后

一颗荷珠

摇篮曲摇进梦乡的浪子

荷香里醒来

翻身看见身边一朵青莲

遂踮起脚尖

在荷叶之上

奔跑眺望

全诗八行,寥寥数十字,却写尽了夏日雨后的宁谧以及荷叶的清香,非常成功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新的风景图画,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未来人生的一种期盼。

第二, 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传达数十年来人生独特的感悟。以《中年以后》为例:

趁霜发还来不及滋生

且留一片清净之地

在光洁的额顶

主要

此地是一生的至尊

告急的双鬓

早暗示岁月要来攻

举不举白旗

心甘不甘应问问我

少年的斗志还在不在

还有些 怎样的遗憾

胸腔下隐隐那冲动

它答不答应 实我宁愿

生理的剃度来遂心理的愿

要免除一切 后顾

一切不必要的的 担忧

光洁的油亮它拒绝

任何一种 暧昧的引诱

也不同于哪一片的肤色

不会枯燥 不会皱折

更不会有讨厌的

斑痕 且无须护理

是一无忧无忌的绝妙风景

在中年以后

从这首小诗,我们可以发现,中年以后的男人,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规则不明的巨大的时代反差里;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年龄中承担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变化,难免有诸多的焦虑和烦恼。但要注重内心修炼,要辨明是非取舍,要懂得照顾自己。对此,林彬不止一次向我表示,他之所以写这首诗,就是因为中年以后,应该无杂念,无私心,只是静静的看沉寂的绿色山脉,看小村落点点灯火,隐约闪烁,看拂晓前太阳染红的天边,这是一种他内心苦苦追求的状态,透明的穿越抵达生命的一种状态。

第三是用词朴素、朴实,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林彬写诗运用笔墨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朴素与朴实到家了,几乎在他的诗行里,找不到一个超美的华丽的词句,应该说这可能是林彬写诗最大的特点,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有的读者会认为用这样的口吻作诗行赋是否有些太老旧了?我也是有同感的,因为我也是一个喜欢思想倾斜的人,看到了这样如此稳当当在写诗的人,不禁也要轻叹上一声。但林彬似乎非常执拗,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独特的创作方式,不管外界诗坛多么的风云变幻,不管诗歌理念、诗歌流派有了多大的创新,他对传统的固守,到底还是让人觉得肃然起敬。

总结林彬的诗,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十七八岁的时候,诗歌显得稚嫩,但很清纯。20岁前后,有了追求,特别是技巧上的,但显生硬。30岁以后,技巧显得圆熟,但少了很多生活的味道。如今,40余岁,开始返璞归真,变得无技巧,但味道顿现。其实我认为,所谓技巧,对于诗意是一把双刃剑,写诗的时候总想着技巧是写不出来诗的,只有像风清扬的剑术,无法而法,才是上乘。而平淡为极致是因为到了一个境界,这个境界跟阅历有关,与深刻相辅,是一种返璞归真,是到了一定年龄的练达,属于不事张扬而自有价值,这个层次当然是最高的。林彬的诗就是这样,这是他的总体风格。

长期以来,诗歌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沉寂,而是浮动着一片喧嚣,各种纷争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以作秀代替创作的现象。譬如最近火爆网络的余秀华。其实,这种过度的喧嚣恰好泄露了一种过度的欲望、焦虑和不自信,与诗歌写作本身无关。然而,面对如此众声喧哗的诗界,林彬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多年来,他一直默然坚守自己的写作,这并非说,他对诗界发生的各种争论没有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这一姿态本身表明:诗歌创作与群体喧嚣无关;真正的创作是个体的,孤独的;只有长期沉潜其中,摈弃外在的纷纭,才能在诗歌中发出个人独特的光芒。

所以,我最后希望林彬能够继续孤独的坚守下去,在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多记录内心苦难与艰辛的佳作。

2017年3月5日于株洲家中

作者简介:

刘淼,70后,长沙人,出生于邵东,后迁居至株洲,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株洲市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库入选作家,曾供职于某国企,后供职于某杂志,现居家自由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沈情的背叛》《香水有毒》《盆村事件》,散文《一个人的馒头山》等。

附录:

林彬部分诗歌节选

拾花岁月

曾怜心地拾过枚落花
随手便夹在了书中
起初还经常的看看
后来便渐渐的淡忘

许多年以后的一天突然地想起
却再也找不到那本夹它的书
千寻万找抬头时望见
窗外一只翩翩飞舞的彩蝶
仿似我要找寻的那枚落花
正从那个拾花的岁月里飞来

珍珠雨

我的生命是一颗雨滴
是经过长长的流浪
结束时来的
晶莹透明呵

我所有的故事
都藏在里边

每一个我都可以看见
急骤下降时精彩的我
一颗颗悬浮的珍珠
相互透见泽影里的心情
惊鄂的对视中
募然明白过来
那流浪的岁月里的悲喜

雕 像

最后凝固的某个动作
马背或花岗岩底座之上
关于你 以后无非
阳光沐你 骤雨淋你
风抚慰你 月凝结你表情
于每一个夜 人群中的议论
偶尔使你忆起生前的事
风过时 恨不再扬起衣角
像某一年事件
如今波澜不惊 教科书里
稚嫩的童音读不出沧桑
怎比得上当时的危情
你的举足轻重
一袭风衣穿了多年
夜夜月光熨烫 牙关已松
再用不着你亲自
赴什么汤 蹈什么火
身后事交与身后人
你已站成历史
除太长的夜你偶尔思索
那也是因为寂寞
昔日毕竟太远 闲下来至今
一拐进广场大道就能看见你
在那里 一直的 站在那里

枕头

贴着左耳
贴着右耳
反反 复复

醒着也好
梦着也罢
最最轻柔的耳语
多半是要入睡
到最最酣香的时刻
才有声音
透过一层又一层
柔软的云絮
到达耳畔

而另一只枕头
也许能会意
贴另一只耳朵
也能够
替你传话给她

也是反反复复
对着
左耳 右耳
右耳 左耳
直到梦中人醒来
虚无那幻影结束
也都还清晰的
记得

给你的信

给你的信若不着一字
就折信纸成一只纸鹤
收到信你当拆我的心情
一只鹤怎样的折成
你就怎样拆开
欣然还原后 亲爱的
我能想象你的浅笑
怎样旋在嘴角
并且知道你窗外的月色
如何撒落你窗前 伴你读信

无题

不着一字
一张
雪净的白纸
平平
摊在案头
却被忘关的窗惹出趣事

贸然而入
是一只细壳甲虫
未经许可降来纸上
正斯文细步地
查文阅字
俨然不知这是白纸一张
神情专注悠然
抢我先机
几度展翅以为要飞
又憨态十足逗我
忍不住打扰
一旁静观
这最最深奥的读书人
读到了什么
还是误闯了无花的领地
顺便把这白皑皑要看个究竟?

所谓意志
就是心坚如铁
尽管无法拒绝
锈蚀的剥落

当岁月把日子叠加
你或许更喜欢
瓷的秉性
也是火中来
年月愈久愈见珍贵
但经不起刹那的失手

你一面怀念
肯定钢铁的意志
又一再思索
铮铮白瓷为何亮洁千年
许多的锈蚀与剥落
我们是见不到了
但有幸还见到 前代的遗骨
一管内心虚空的瓷
且越是阴冷 潮湿 越隔绝尘世
之后越簇亮如新

你于是疲于选择
不断生锈 斑斑点点
又不断虚拟每一次
反复
自检的擦拭
亮出瓷的光滑 完美梦境
但终究身不由己
瓷是道骨 铁无仙风
你刚疏忽半载
便发如乱草 面色班驳
期待再一次的回炉
重塑新的形象
就更期待做一只久年的瓷瓶
宁可一生谨慎

旧梦

许多记忆失散了
尽管逐渐丰满
我仍是多孔一支藕

举荷叶于水面
以睡姿回忆
每一注空心的往事
望能记起一个婀娜的身影
或回想起一场别离
不期徒留一身多孔的空白
夹带千丝绵密的牵连

我应是有故事的
至少在拔节之前
于是荷叶一张接一张
都睡成回忆
含苞的幼荷
则以盛开捧出猜想
惹白云青睐整整一个夏季
怡然 忘我

最后揭晓答案
正是那一江的多情幼荷
巧手捧出满江莲蓬
翡翠般截截断藕
垂向天际的风铃
充盈每一颗润白的记忆
唤醒一江多孔的莲藕
寻回曾经失散的旧梦

折扇

雪天的一把折扇
抱身在书桌的台沿
想夏日曾展开热浪
扇出过清凉
扇不尽一直吐丝的春蚕
从酷热的夏吐出秋爽
从微凉的秋吐出冬寒
如今反倒是不见了
那夏季 摇曳翩跹的自信
再展开能回得去吗
在寒凉冬日
刚一摺动便已合拢
一把冰骨
只认得夏天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