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9月22日,上海科学会堂里展开了一场关于科幻的讨论。“2014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王晋康、张冉,科幻作家韩松,中科院研究员、科普作家李淼和《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一起谈科幻和科幻对社会的影响。

Kehuan

 

 

 

 

 

 

2014年9月22日,上海科学会堂,“以科幻触摸未来”的主题讲坛开讲。 @科幻苹果核 图

null
科幻电影《环太平洋》海报。

“最让你震撼的科幻电影有哪些?”

“《环太平洋》。”

“《2001太空漫游》。”

“《少数派报告》。”

9月22日,上海科学会堂响起人们耳熟能详的科幻电影大名。或有人好奇,科幻作品中那些“酷炫”的装备到底有多少被实现了?科幻是否科学,是否可以承担科普的功能?在一轮轮的讨论中,科幻作家韩松、王晋康、张冉,中国科学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李淼,《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姚海军与电视节目主持人李蕾,展开了一段有关“科幻”的对话。

科幻是不是未来的预言?

null
1979年上映的《星际迷航1:无限宇宙》海报。

null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

在今天,现实世界中的不少发明其实都起源于科幻作品: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其发明就离不开《星际迷航》(Star Trek)。手机发明者马丁·库帕在电视里看到舰长对着手里一个小盒子说话,顿生灵感,连第一款翻盖手机都被命名为StarTAC。老少皆宜的平板电脑,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2001太空漫游》里就有了雏形。而现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用卡及代替现金支付的观念,则是在1887年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的乌托邦式小说《回顾》中首先出现。如此看来,现有世界的很多创造似乎都被早年科幻作家的“预言”命中。

对此,“2014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得主王晋康笑言所谓“科幻预言未来”,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误区,“如果讲究原创的话,科幻作家做的预言就要大打折扣了。”他认为,“原创预言”是对科幻作家过高的要求。“科幻作家要做的是敏锐地把别人不看的东西,特别是孩子不看的东西变成文学作品,使之传播开来。因此,若不讲究原创,科幻作品的预言功能是非常强的。”

“有一个网站(Inventions and Ideas from Science Fiction Books and Movies at Technovelgy.com)搜集了约2400种科幻作品里已实现的发明,比如手机、直升飞机,这些东西都是科幻作品预言过的。” 获得“2014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的新锐作家张冉表示,“但科幻作品里有更多东西还没有被实现,所以我不说科幻可以预言未来。”

中国科学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李淼也认为,预言未来是很难实现的一件事。比如潜艇在《海底二万里》出版之前就已被用在某些国家的军事上。“科幻的作用是解放大家的思想,把各种可能的未来罗列出来,并不是说准确预言某一件事。”在他看来,科幻对科学和社会的最终作用,是告诉人类有哪些好的可能性,并如何规避坏的可能性。

科幻是不是“不务正业”?

《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姚海军说,每年暑假的时候,都有学生去《科幻世界》杂志社参观。“他们想看编这么一本‘奇怪’杂志的编辑是不是长得也很奇怪。”到后来,有家长告诉姚海军,这些孩子读了科幻作品后兴趣大增,甚至在高考志愿填报上选择读生物、物理。这让姚海军意识到,一部科幻作品对孩子的影响是如此巨大。

但是,总有人把科幻当作“不务正业”。王晋康在现场回忆起,科普界一位名家曾说过“根本不需要科幻,有科普就够了,因为科学本身具有理性美”。“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有。但科幻就是把这种理性美以传播给大家,传播给那些对科普比较陌生的孩子。” 王晋康相信,“科幻和科普的分工是不一样的。科普偏重知识的浇灌,而科幻偏重启迪人的心灵。”

在姚海军看来,科幻在科学知识普及方面有其作用,但确实不能完全代替科普。原因是科普既包含了具体知识、常识的普及,也包括了传播认识世界的方法,但科幻并不能这样面面俱到。

张冉则坦言,自己也需要上科普课。“我的科学素养还不大够格,所以我写文章的时候会尽量避免。我希望我可以去听更多的科普讲坛。”

在韩松的理解中,科幻就是一种启迪的艺术,可以把科普和艺术结合起来。“发明家受科幻作品触动时首先想到它是美的,而不是有用的。” 姚海军感慨,科幻除了启迪,还是一个民族冒险精神的象征。“科幻往往是在各种各样想像的世界中冒险,能容纳这种冒险精神,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

科幻成真会不会带来伤害?

null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少数派报告》。

让很多科幻迷大呼过瘾的是,谷歌眼镜已让《少数派报告》里增强现实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得以真正应用。但“麻烦”也接踵而至。李淼对于谷歌眼镜就“爱恨交织”:“你获得了更多信息的同时,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不是你想象得那么神奇。因为距离产生美,可用谷歌眼镜看美女,会让神秘感消失。”

而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隐私也渐渐在大数据技术之下暴露无余。在不少科幻电影中,拥有超高智商和动手发明能力的大Boss就没有破不了的密码、找不到的人。最让韩松焦虑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和不受控制的资本、权力结合在一起。“前不久一个地方的公安局长,因为腐败刚刚被抓,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拥有35项发明的发明家。这很像科幻小说的情节,掌握权力的人往往是一个发明家。”他想,如果全国的公安局长都是发明家,那会怎么样?

“电影《鹰眼》没出多久就爆出了斯诺登计划,可见在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泄露是很难避免的。”对于人们的种种担心,张冉表示:“你应该相信你的国家不会对你的私人隐私产生兴趣,不用担心你的数据会和它有什么交集。当然也要保护好你的个人隐私,不要泄露给有能力破坏的人。”那么,谁是有能力破坏的人?比如,可以通过身边任意一台ATM机从别人账户里取走钱的黑客。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