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

谈东印度公司这个名字,熟悉近代中国及香港历史的朋友都一定不会陌生。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亚洲与英国,以至欧洲的贸易上,由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鸦片战争、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都与东印度公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大航海的时代,当欧洲尚未有马铃薯、粟米,也没有蕃茄,甚至不知道咖啡、红茶是什么的时候,东方世界丰富的物资,就是透过当年的东印度公司,将欧洲人闻所未闻的东西,带到他们的生活及餐桌上。

在欧洲历史上曾出现多个被称为东印度公司的企业,包括葡萄牙、荷兰及英国。如果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为欧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早在十七世纪初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推动欧洲商业革命的先导者;打开东方与欧洲的文化及贸易,把欧洲的生活与饮食文化改变过来。

今次介绍的书是日本籍英国史学家浅田实的作品:《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中文译本由东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顾姗姗翻译。

浅田实对英国十六、七世纪的经济发展素有研究。这本书是他对东西方贸易一个很有趣的硏究,着眼点是大航海时代兴起各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他们的缘起、发展、彼此间的争夺,作了简略铺陈之后,重点最后落在英国东印度公司。

浅田实的资料搜集很细致,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起步、初期集资方式、股东名单、以至当时贸易数据;由胡椒、香料的入口数量,到印度纺织品如何倾覆英国毛织品业,讲故事的同时,用数据印证他的论点。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12月31日,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体与管理者”,由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授予皇家特许状,确立法人地位。最初,它是由一群富冒险精神的商人组成,成立时只有四艘舰艇,早期在苏门答腊的亚齐运载胡椒返回英国。当英国的胡椒消费量只是25万磅的时候,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却一次可以运载103万磅胡椒回国,可以想像单是胡椒贸易,东印度公司对市场造成多大的冲击,聪明的商人没有在死胡同内打转,反之是越过英伦海峡,打开胡椒对欧洲再出口的市场,成功推动公司的贸易发展。

英国东印度公司初期是如何营运呢?原来在每次出海前,它会征集资金,这些资金投入都是一次性的,当船只从东方满载货物回航,销售所得会按投资比例回馈各个曾经出资的商人。这种合资机制,虽然每次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但无法令公司积聚储备金额。不过,东印度公司聪明之处在于,在贸易经营以外,在亚洲成立商馆及建造船只以壮大船队,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除了胡椒、香料贸易外,印度棉织品能够打开英国,以至欧洲的市场,始作俑者正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纪初,要同其他欧洲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争夺香料贸易市场,他们于是想到另辟奚径,把印度的纺织品运去欧洲销售。

根据浅田实的考证,英国本是毛织品的大国,羊毛制的纺织品销售到欧洲令英国引以为傲,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打算把英国毛织制品出口到亚洲;结果,却把印度的棉制品引入毛纺织品大国,并且在短时间内,在英国爱到广泛欢迎。

印度棉织品的魅力在于价格低廉,而且手工精细。这些产品首先成为英国家庭餐桌的枱布、床上用品、窗帘的用品;来自印度的棉布印染着各式各样花式、条纹,也渐渐受到王公贵族喜爱而成为当时的潮流时尚。这一股棉织品热潮,却令英国的毛制品业大受打击。1700年,英国甚至颁布法令禁止印度棉织品进口。不过,有关法令都只是一纸空交,印度棉织品仍然透过各种渠道,进入英国市场。浅田实指出,究其原因,与东印度公司在英国政界潜藏的势力,有莫大关系;英国上议院有不少贵族同东印度公司关系密切。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借着贸易发展及自身组织的演变而一步步强大;踏入十九世纪,更俨如殖民统治的代理机构,在印度种植鸦片、垄断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鸦片销售到中国,东印度公司从中谋取暴利。

不过,东印度公司是商业资本垄断。在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壮大,逐渐取代商业资本的地位。当然,公司在印度横征暴敛,造成印度民间反对浪潮,也是公司其中一个倒台的原因。1877年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东印度公司百多年的光荣事迹也随之而成为历史。

浅田实的书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瓦解作结;不过,他认为,东印度公司的历史并没有消亡。他提到,东印度公司解散之后,一些活跃在亚洲海域的贸易商,扮演着东印度公司继承者的身份,以香港为基地,继续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浅田实所指的,怡和洋行就是其中之一;或许这是浅田实留下的一条尾巴,让大家继续追寻。

RFA
2017-11-17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