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实行“双语教育”,无疑是一项正确而且富于智慧的国策。首先是面对国内和周边民族构成的现实,“双语教育”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和平衡;其次,把英语作为“第一语文”,十分有利于和发达国家“接轨”,提升和发展本国的科技与经济;同时,“双语教育”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很小的国家珍惜、保护和包容人类各民族文明成果的博大胸怀。

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口具备双语能力。但其中,大多数人的双语能力并不平衡,仍然把母语或非母语的某一种语言作为更习惯、更熟悉和更常用的语言来使用,其文化的认同也更倾向于常用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而另一种语言不过是常用语言的翻译而已。这是因为:人在思维的过程中,每一个时段只能选择单一的某种语言系统,两种(及以上)语言系统的交叉和混用,不仅会使思维难以深入,也会使表达混乱模糊。

人们通常认为:双语比单语好、双语平衡比不平衡好。这是因为:具备双语能力的人,不仅可以自由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文化的认同。更重要也更有价值的是:掌握双语言、理解双文化的人,在选择文化认同的同时,有能力通过吸收和借鉴,扬弃并提升自己(往往依据其民族身份)所认同的文化。

掌握某种语言,其实在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别,差别就在于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怎样培养“双语言平衡、双文化深入”的“双语人才”呢?笔者和妻子在儿子诞生之后,共同进行了一项英语、华语的“双语言双文化幼儿教育创新实验”。这项实验在儿子母语为华语的环境下进行,至今已经历时11年。笔者对这项实验归纳了以下三点体会,就教于方家。

第一,儿童双语言学习可以同步开始进行。

专家普遍认为: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不可再生”的唯一“黄金机会”。加尔各答“狼孩”的不幸故事,也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大多数儿童会在出生后就接受“语音植入”和“语言教育”,大约在18个月前后,集中地、近乎突发式地开始通过“接受指令采取行动”或“语言回应”两种方式来表明已经“听懂了语言”。这说明,在此之前儿童已经在头脑中逐步实现了“语音辨别”和“语言储备”。既然人们普遍从婴儿期就开始进行单语的“语音植入”、开始了“语言学习”,为什么不能同步进行双语的“语音植入”和“语言学习”呢?

根据我们的实验,从婴儿期开始进行双语而不是更多种语言的“语音植入”和“语言学习”,出现“失语症”的风险几乎没有。实验结果表明:(一)和其他儿童相比,儿子明显推迟了他“听懂了语言”的表现大约3个月左右,但这并不能排除是由于个体智力差异的原因。(二)儿子的华文母语发音带有明显的英语的语音特点,后经矫正,在大约三个月后消除。(三)儿子在接下来的英语学习中,英语语音的准确度和语音记忆能力均明显强于其他未参与实验的同龄儿童,并比他们更快地建立起了互不干扰、各自独立的“双语言系统”,能够顺畅地实现双语使用的自由变换。

第二,“双文化培养”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和“人文经典”。

人类以不同语言作为载体的文化成果浩如烟海,当今后工业时代的“信息爆炸”更加令人眼花缭乱、无从选择。其实,透过异彩纷呈的表面,需要在幼儿阶段认真学习掌握的人类数千年积累的文化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百科知识”类,不论世界科技发展如何日新月异,幼儿需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太大改变;二是“人文传承”类,即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信仰、道德、法律、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等,以及由此决定的语言的“使用规则”。不论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如何更新、扬弃、包容、渗透、碰撞、多元,每种语言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也并没有太大的增减。

我们的实验,有意识地让儿子尽量用英语去学习百科知识,而用华语学习华族传统人文典籍。这有利于儿童实现学习现代科技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华族基本伦理、确立华族基本行为规范和以华族身份对于华族文化认同。法律告诉人们“不可以做什么”和“做了的后果”,而文化认同教育则是告诉人们“你是谁”和“因为你是谁而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第三,根据儿童年龄和学习深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我们这项实验的核心。当今,很多幼儿教育强调“快乐教育”和“寓教于乐”。其实,儿童对于“快乐”的感觉更多是出于“兴趣”和“习惯”,而“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密切相关。纷乱而且有害的信息浏览、感官刺激和幻觉制造,和系统而且重要的信息储备、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样,只有形成了兴趣和习惯才令儿童感觉“快乐”。而接受教育本身一旦成为令儿童快乐的事,就不需要再加一层另外的“快乐”包装,使学习和游戏不分彼此。科学地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深度,调整各种适宜的教学方法,是进行幼儿双语教育的不二法门。

“双语人才”无疑是现实和未来需要的高级人才,“双语教育”也无疑是一种良好教育。但对于社会、政府和家庭而言,这是一种“高成本教育”;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高负荷教育”。而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成功互动,两者各自不可避免的差异决定,“双语教育”需要设定不同的程度。否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受教育者的苦恼。

笔者以为:双语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同步开始,通过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达到英语能够通过新加坡剑桥A水准的程度、华语能够通过中国的高考的程度,即为合格。因为,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可以轻松地接受英语和华语的双语教学而掌握某一门或数门的专业知识,并有能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轻松实现双语转换,成为“双语人才”。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