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中产阶级的壮大、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公民维权运动的勃兴,中国公民社会得以快速成长,并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今年1月10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中国已进入公民社会》。法兰克福汇报的观点简单明了:第一,中国这些年的经济成长以及经济方面的改革和开放,导致了社会层面的巨大变化;第二,中国的中产阶层,现在已经在人口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为拥有自己的住宅而自豪、开着自己的汽车、上股市投机,其生活风格已接近欧美的城市居民。第三,城市居民不再仅关心涉及自己事务的问题,他们也关注没有特权的人、农民、民工和失业者。他们批评环境污染和腐败现象,讨论法律法规,要求对当局的决策有话语权。居民中形成了非政府组织和自助团体。第四,互联网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带动了公众就一些题材进行热烈讨论,这些讨论的动向也对政治决策产生了影响。
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私人领域(或称“私域”)逐步扩展。所谓私人领域是指私人自主从事各种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领域以及个人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领域,个人在这一领域中,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应享有充分的自由,其隐私权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近30年来,由于经济市场化、企业民营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民间社会的重建,使得公民社会赖以生存的条件逐步具备,公民社会已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是以清新的面目在私人领域大步迈进。
二是民间社团迅速增长。民间社团的成员是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的团体,是一种非政府的、非赢利性的社团组织。据有关部分发布的统计资料,目前我国民间组织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为19.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为16.1万个,基金会975个,从业人员300万。如果加上以挂靠方式存续和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数量还要大得多。民间社团为公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和手段,提高了他们的参与能力和水平,也提升了社会的组织化程度。
三是公共空间逐渐撑大。公共空间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范畴。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它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近些年,以民间名义组织的各类论坛、沙龙、研讨会、讲座日益增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与社会运动的热情也在逐步增长,公共空间呈现出逐渐撑大的势头。
四是社会运动蓬勃兴起。社会运动是公民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要素,它是指由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组织化和社会动员特征的集体行动。不要小看公民社会的力量,在绝大多数国家民主化与巩固民主的过程中,公民社会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公民社会,就不可能实现民主。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仁道夫曾指出:“公民社会也许是惟一有效反对专制和极权统治的源泉。”
国人以往对公民社会的论述较多着墨于前三个方面,而对社会运动的作用关注偏少。这种状况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
今年“3·22”台湾总统大选,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高票当选为新一届总统,实现了第二次政党轮替。舆论多认为此举标志着台湾的民主走向成熟。事实上,台湾的民主化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开放选举和打开党禁固然功不可没,但期间社会运动的持续开展,民间的奋起自救,英勇抗争,其作用也是绝不可以低估的。台湾在1980年代出了现大量的社会运动或集体抗争现象,在1990年代初期略微减缓。在运动风潮期间,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运动一一出现,共有26个类型,依时间先后,包括消费者保护运动、小区反污染自力救济、环境与生态保育运动、妇女运动、原住民权利运动、学生运动、“新约教会”抗议迫害、劳工运动、农民运动、教师人权运动、老兵权利/自救运动、外省人返乡运动、政治受难者(及其家属权利)运动、台湾人返乡运动、反核四运动、客家文化(还我母语)运动、无住屋者(都市住宅)运动、二二八和平纪念运动、知识界“反对军人干政”、教育改革运动、车祸受难者(家属)救援运动、声援“独台会案”与“一00行动联盟”(废除刑法第一百条中关于言论叛国得以处以死刑之刑责)、退报运动(抗议《联合报》为中共宣传)、雏妓救援运动、净化选举运动(反贿选及金权政治)等等(参见萧新煌:《台湾新兴社会运动与民间社会的兴起》)。
什么是社会运动?一些西方学者将社会运动定义为:“一群人组织起来开展的集体行动,以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社会运动一般来说包含两个重要的元素,一是由下而上、体制外的集体行动,一是响应(包括促进与抗拒)社会变迁。在欧美诸国,有关社会运动的理论与实践非常之丰富。在其发展过程中,分别形成欧洲的历史哲学传统路线和美国的实证主义路线,先后出现了多种社会运动范式。其中影响较大主要有葛兰西的以“市民社会”和“领导权”为核心的国家理论、阿兰·图海纳的建构新社会运动论、勒庞的集群行为和大众心理学、美国的实证主义路线、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与“理性经济人”假定、奥伯肖尔的资源动员理论和艾辛格的政治过程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模式等。
研读有关社会运动的文献资料,卷帙浩繁,内容庞杂,观点各异,难免使人产生如堕十里烟雾之中的感觉。如何化繁为简、提纲挈领,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感谢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西德尼·塔罗,他的《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中的一段话给了我很大启发。他在书中写道:“斗争要求不管起因如何,都是由政治机遇和限制转化为行动的。人们一般用可行的已知斗争手法,发展集体行动框架和集体认同,并围绕社会网络和组织建立动员结构,由此造成社会运动。”
我从这段话中提取出社会运动的三要素:(1)发展集体认同或称集体共识;(2)围绕社会网络和组织;(3)建立社会动员结构和社会动员方式。社会运动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其实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这三个要素。
社会运动是集体行动,要使分散的个体集合到一起,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集体认同和集体共识。美国社会运动专家梅卢西指出,集体认同和集体共识的建构是社会运动最核心的任务。要让大众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人们有着共同的需求和利益,应该把各自分散的力量集合起来,采取集体行动,才能争取和捍卫自身的利益。第二点,依托于一定的社会网络和组织,有谋划,有分工,有合作,互相呼应,协同并进,众志成城,才能达成社会运动。第三点,建立社会动员结构和采用有效的社会动员行动,传播促进动员进程的言语或行为。比如通过某一个具体事件,利用互联网、平面媒体和通讯工具,包括人际关系网络,采取法律手段,集会游行示威,罢工……进行充分地社会动员,以期达到“万杵一鸣千畚土,大呼高唱总齐声”,“大家齐力锄孱颜”的效果,“由此造成社会运动。”
近读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发现该书第二自序中竟有对社会运动的生动描述:“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所谓运动者,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其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同;所采之手段亦互异。于同一运动之下,往往分无数小支派,甚且相嫉视相排击。虽然,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此种观念之势力,初时本甚微弱,愈运动则愈扩大,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文中所谓的“继续的群众运动”不就是指社会运动吗?“共通观念”不就是指建立集体共识吗?“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就是“围绕社会网络和组织”展开社会运动吗?“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同;所采之手段亦互异。”不就是建立社会动员结构和采用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吗?看来中国本土也还是有一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对于社会运动来说,梁先生所说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乃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运动未出,意识先行,未雨绸缪,把握先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美国政治学家梯利在《从资源动员到革命》一书中指出:要把群众利益转化为一个社会运动的动员能力,组织力量是关键的关键。事情要人来做,要靠发动群众来做。如何把分散的个人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靠的是组织。组织力越强,则动员能力越强,社会运动的力度也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组织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法人组织与非法人组织之分,此外,还有准组织和亚组织的形态,可以灵活多样,自主创新,不必拘于一格,强求一致。
鉴于中国现实的制度环境,对于从事社运的组织禁制很严、限制很多,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利用现有的组织或者以准组织、亚组织的形式开展工作。例如利用现有的经济组织(公司、商会等)、文化组织(报社、杂志社、书店等)、法律组织(律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科研组织(学会、协会、研究会、研究所、研究中心等)、教育组织(学校、培训机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环保组织、基金会等)、宗教组织、联谊会、校友会、俱乐部等等来开展各种社运活动。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主业,也都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动员能力,因而可以在社会运动中担当起一定的组织功能,这样就可以避开登记注册的壁垒,有效地发挥现有社会组织资源的作用,灵活机动地进行社会动员。
此外,建立人际交往网络对于组织欠发达阶段的社会动员也非常重要。大家平时多交往、多联络、多沟通、多互动,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培养互信,到了一定时候自然会水到渠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动员的成本大为降低,动员速度大大加快。例如持续了近一年时间的厦门PX事件堪称公民社会理性参与公共决策、有效进行社会动员的典范。自2007年3月,厦门市民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对政府强行上马海沧PX化工项目的行动。在整个过程中,互联网作为一个更加开放、便捷的平台,在汇聚力量、传播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鱼网、天涯、凯迪等网络论坛是网民表达意见的场所,最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但厦门人表达意见的热情并没有消退。6月初,数以万计的市民接连两天以挂黄丝带散步游行的形式进行公民抗争,并在互联网上展开大讨论,反对上马PX项目。由于厦门市民的集体反对,厦门市政府不得不宣布暂缓该项目的建设并启动环境影响评价。在12月8日,厦门市委开通了“环评报告网络公众参与活动”投票平台,厦门人在短短一天时间内投上了5.5万张反对票。最终迫使政府作出将PX项目将迁址漳州的决策。厦门市民的维权运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历史性的胜利。
在国外,网络时代、员工维权与社会运动,也迎来了全新变革。去年9月的一天,IBM雇员在网站Second Life上举行的虚拟罢工游行,获得了高度评价,那一天被认为是“历史性的一天”。据相关博客介绍,去年IBM收入高达九百亿美元,净收入增长率为百分之十八,本来按协议应给意大利雇员加薪,但IBM单方面取消协议,致使五千名雇员受害。沟通无效后,一位名叫Barillo Kohnke的雇员号召人们举行一场网络虚拟罢工,位置就选在Second Life网站上的IBM商务中心。这两年,很多大企业赶时髦,热衷于在Second Life里建一个自己的虚拟商务中心,IBM亦不例外。但是这一刻,IBM尝到了苦果。罢工信息在二十四小时内,得到世界各地雇员响应。接下来二十多天,相关发起者开发了三种语言的罢工工具,并提供了相关的罢工训练课程,以使不同语言的人能够行动一致。同时召开了二十多个网络会议,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法律、后勤以及安全等问题。9月27日,超过一千八百五十名雇员,其中包括来自其他三十多个国家的声援者,聚集在Second Life的IBM商务中心前,为证实每个虚拟化身背后都是真实的人,部分参与者提供了自己的照片与视频。十二小时后,罢工组织者宣布取得胜利:“巨大的成功!感谢大家。”接下来,网络世界的罢工游行产生了现实效果,IBM被迫接受意大利员工的加薪要求。时事评论家惊呼“历史性的一天!网络开启了社会运动甚至政治变革的新空间。”
公民社会在中国尚处在起步阶段,社会运动也还是一个年轻的概念,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不可限量的蓬勃生机。假以时日,中国的社会运动,特别是公民维权运动必将会收获累累硕果,而公民社会也必将在中国的社会政治转型进程中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原载《公民》2008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