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全党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在所有经济领域内挖出一切大大小小的蛀虫们,由此不禁令人想起刘宾雁同志在一九七九年发表的《人妖之间》来。这篇报告文学是“四人帮”粉碎后不久、三中全会刚开过,以黑龙江宾县地区大贪污犯王守信一案为题材,深刻反映经济领域内的严重犯罪活动及其社会原因的第一篇力作,是经济领域犯罪分子的吸血集团及其关系网第一次在文学上得到反映。它伸张了正义,敢于揭露社会主义体制上的脓疮,得到了人民的同声赞誉,鼓舞了人民排除四化障碍的信心和斗志。这样的作品真正体现了文艺干预生活的作用,在报告文学史上放一异彩!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人妖之间》刚刊出不久,便出现一股反对的舆论,我对这些反对意见曾秉笔加以批驳,不妨把其中一节引述一下:
“那些挑剔《人妖之间》毛病的人,就说结尾处一节:‘王守信贪污案是破获了,但是,使王守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那些社会条件,有多少变化呢?不是还有大大小小的王守信在各个角落继续腐蚀着社会主义,继续腐蚀着党的肌体而又受不到无产阶级专政的惩罚吗?人们啊,要警惕!现在还不是欢呼胜利的时候……’”
他们挑剔说这段话简直是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云云。事实上,在宾县地区各级干部中接受王守信贿赂者竟达二百余人,……如果王守信案只是宾县一地的特产,作者只是就事论事作了客观的描述,《人妖之间》决不会在全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这些攻击《人妖之间》的论客似乎兢兢然以保卫社会主义为念,殊不知他们保卫的原是林彪、“四人帮”辞典里的社会主义,是王守信牌号的社会主义。如果不揭露和批判“四人帮”和王守信式的假社会主义,那么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就‘化’不起来。实现四化,就不过是让一部份人在家庭生活里实现四化而已。(此文刊于一九八0年九期《青春》)
《人妖之间》发表迄今已届三年,严峻的历史雄辩地证实了上述这段警告的正确性。现在回头来看,这篇报告文学的确是击中要害的石破天惊的真实记录,也可以说是讨伐经济领域里的大小蛀虫的一篇檄文!这三年中见之于报端的各省市大大小小的王守信难道还少吗?其中有的人犯罪事实远比王守信更恶劣,而且大多数跟“四人帮”没有什么瓜葛。这就好比一条科学原理是否能成立,须拿到实验室以外做回复试验和验证一样,《人妖之间》向全国人民发出的警号,这三年里在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大量的验证数据。读者不能不首肯:刘宾雁敲的这个警钟敲得好、敲得早、敲得有力!而当初批评上述这段话是什么攻击社会主义的同胞们在铁的事实面前只得哑口无言了。
且慢,对这篇报告文学的批评——可以说是攻击——还是大有人在。他们不再批判上述的最后一节了,而是指责刘所写的材料“有的望风捕影,有的张冠李戴。有的无中生有,有的是非颠倒”,简直一无是处。所得的判词是“不管刘宾雁同志有意无意,实际上是贬低了组织、抬高了自己,这种做法是不好的,而且这样做法的结果,其影响也就超出了单单是抬高自己的范围了。”(以上引文引自八一年四期《时代的报告》中《报告文学要注意真实、准确》一文,以下简称“甲文”。)
今年二期的《北方文学》上也刊出了“评《人妖之间》的失实”(以下简称“乙文”),抓到刘文的差错跟“甲文”中几乎相同。
这两篇文章皆抓住刘文的严重失实处,加以评判,而且有根有据地提供了宾县的真实情况作为对照。本人距宾县几千里,对王守信案件一无所知,哪有发言置评的权利?但当我研究了甲、乙二文,又研究了《人妖之间》和刘在谈写作此文时的情况与体会之文后《刊于〈文学评论〉和〈新时代〉》,作为一个局外人,也就可以在上述的文章范围内谈一谈对这一争议的看法,希望批评家和读者对我的看法给予批评指教。
首先,刘文是不是“严重失实、是非颠倒”?即以代表宾县党组织说话的“乙文”为据,也不能得出上述的评价。其中有句云:“刘文理应把矛头指向王守信一伙贪污犯和与王案直接有关的主要人和事,但文章却节外生枝,把与王案无关的同志也拿来批评……”刘文确实把矛头指向王守信及其同伙,这一点有目共睹。王守信在那里飞扬跋扈近十年,她不是孤立的。刘文不是单线条的写一人一案,而是根据事实描述了她的庞大的关系网,这正是作家与记者不同的所在。既然刘文写的王守信一伙贪污犯的犯罪事实并没弄错,跟王案直接有关的主要人和事也没“失实”,那就叫做“经调查情况基本属实”,法律用语叫做“主诉某某犯罪事实业已认定无误”。甲、乙两文所指的[不符事实]是刘文写了“与王案无关的同志”,“是节外生枝”的枝节上的讹错,这里我不想为刘文的这个“讹错”开脱,即使在枝节上发生讹错,也不能原谅。但只要公开登报“更正”,便可了结这件公案,而不应全面否定刘文,说什么他把是非颠倒了,“实际上是贬低组织,抬高自己,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抬高自己的范围”。这样的指责显然是有欠公允的。我们过去常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来批评抹煞全体,只抓小毛病的片面观点,而甲、乙两文的片面观点较之上述两句甚或过之,叫做“只见枝叶,不见树木”。
甲、乙两文指责刘文无中生有,误伤了好人三处。这些同志在刘文里只是配角,而且没有用真姓名,有一位只写姓、没提名,这表明作者写他们时就考虑到尽力避免伤害这些同志,带有“留有余地”之意。两文费心去一一核对真人,实不理解我国写报告文学的作者的苦心。至于报告文学中是否允许用几个杜造的名字去顶替不宜公布真名的人物呢?我认为是可以的,这不仅是一个尚未明确的文艺理论问题,更重要的它是个实际问题;就因为我国有其特殊的风俗人情,即牵涉到可能损害某人的声誉时,在报刊上写其名字会被看做是身败名裂的处分,所以不妨以“张冠李戴”或假造名字代替。不过鉴于刘君运用上述办法,仍然有“索隐派”一一注明真人是谁,或者有若干人看出那个假名字有他的影子,引起了轩然大波,使作者成为众矢之的、有口难辩,故上述我所赞赏的“上策”也未必能行得通。最稳妥的路子就是什么也不写或只写先进工作者。
对照甲、乙两文讲到刘文提及的毛巾厂厂长,两文都说刘文批评他两条错误是不合事实的。但甲、乙两文所举的事实又有出入:一个说“这些都与事实不符,作者这样写是很不严肃的。”一个却说后一件事情有的。“已作过处理,刘宾雁同志把它写成一种嗜好,显然是一种夸大。”长期生活在黑龙江宾县地区的三位同志尚且对某一个人的议论会有出入,怎能要求外地来访的一个记者对“并非主要人和事”都写得完满周到呢?
甲、乙两文指责刘文最大的差错不该把宾县县委讲得太软弱涣散.并指出:最早发现王守信犯罪线索的是宾县县委和地委,而不是刘某。两文都抓住刘宾雁在《答读者问》一文中所说:“任何一级党委或社会科学部门,都没有人来宾县研究社会,研究党的组织,从客观实际中寻找病灶,这就是我决定来写《人妖之间》的原因。”这几句声明证明刘贬低党组织,有意无意抬高自己。
上述这种指责也有不实事求是之处:谁最早提供王守信犯罪线索?《人妖之间》没提及县委和地委,不能由此责备刘文贬低了党的作用,何况当时的该县县委确是软弱涣散。毋容讳言,全国各地在过去几年中对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软弱涣散现象。为什么党中央指出,我们就心甘情愿地接受,一个作家在“研究了一个县的社会,研究党组织,从客观实际中找出了病灶,”就成为贬低党组织的一条罪状呢?这使我联想起某些领导单位,回答来自群众的检举揭发信,常常用三种口实把检举人的正义行动打下去:一句是检举材料与事实有出入;第二句是检举人本人的作风和动机不好,有意给党抹黑;第三句是我们这儿成绩是主要的云云。对照甲、乙两文,上述三条口实几乎全用上了。
当然,《答读者问》的这几句话容易授人以柄,最好不说。但从这几句有点自负的话里,无论如何也找不出只是刘宾雁一人最早发现这件案情的意思。原话是“研究社会”、“寻找病灶”,跟“发现犯罪线索”的意思不一样。而甲文用了五百余字证明是党组织首先发觉的,似乎是跟刘君争夺发明权似的,实在大可不必。
一九七九年被揭露出来的王守信案,实在值得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党的组织加以考察和研究。解剖这只麻雀确实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干吗要把惩治这个大贪污案的意义紧紧压缩在一个小地方,压缩在“靠造反起家的红人”的范围内?似乎它只是偶然事件,只是一个坏女人特别恶劣的事件。捣毁了一个王守信贪污集团,从此大家又可心安理得躺在成绩上睡大觉了。正确的态度是,只有真正找着了病灶,并加以深入研究得出教训者,才能正视本乡本土工作上、体制上,领导作风上的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大力进行整顿和改革。回头来看《答读者问》的这几句话,并没有什么错。如果那里的县委、地委确实研究了这一事件,确实诚心找寻病灶,分析其起源和病历,并寻找从根本上消除病灶的途径,那精神状态决不会像甲、乙两文那样,把注意力放在挑刘宾雁的毛病上面。
请看看“乙文”里为县委评功摆好的话吧:“……不断解决思想政治路线问题,整顿和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落实各方面的政策,平反了大量的寃假错案,农业在抵御了一九七六年历史上最大的干旱,七七年七八年都获得了丰收……”这些话固然是事实,但揭露贪污案的文章,还是不写上去为佳。难道有了上述的光明面,就不会产生王守信案件了?或者照“乙文”的说法,王守信事件是“四人帮”的破坏,除此以外,一切都好得很。那么,粉碎“四人帮”五年多了,全国许多地区一桩桩揭露出来的大小王守信们,他们中间并不都是“四人帮”的人,这怎么解释呢?难道念念“乙文”那样的文章,就能够改变“使王守信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了吗?(关于这个问题请参看今年二月二十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坚决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四月一日的评论员文章《坚定不移地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和四月十三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这些文件和文章对此已作了全面的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有效措施,此处不赘。)只会念莺歌燕舞的赞美诗,对社会上冒出来的新情况新矛盾(包括违反《准则》的事件和某些人进行贪污盗窃的犯罪活动等)却不去正视,不去研究,不采取措施消除病灶,人民的血汗白白地流进贪污犯的荷包,大好的光阴这样白白耽误掉,为什么不感到心疼?
人们啊!快快把你眼皮下面的大大小小王守信挖出来吧,现在还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
原载一九八二年《文谭》7月(四川)第三期
文章来源:王若望纪念馆
【编者注:为纪念王若望先生,本站特转此文。文章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