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楠,85后女诗人、作家、翻译。著有:现代诗选集《我的罪》、长篇小说《纽卡斯尔,幻灭之前》,译著《室内设计哲学》(阿伯克隆比 著),等。极地文化工作室主创之一,零诗群主要发起人。曾旅居英国十余年,现居深圳和伦敦。

零诗群成员。

| 1303(小组诗)

1

这是我在1303住下的第18天
我已经依次住过了它的
4号,2号,和3号房间
4号房比较狭小
可能是原本的次卧
有一个小飘窗
挂着翠绿色窗帘
翠绿色令我想起夏天
(现在正是夏天)
2号房似乎是主卧
有朝南的阳台
落地玻璃窗
阳光充沛
2号房的空调性能很好
有时夜里我竟感到冷
而现在
现在我住在3号房
应当是由客厅改建
正对双人床的位置
有一只大红色两座沙发
像炙热的恋情
斜对面的墙壁上
挂着梵·高的《星空》
显然是仿本
可我不在乎
我得说
这间房有点儿
浪漫
有点儿使人莫名
憧憬着什么
有时我走上阳台
(3号与2号有一个
相通的长阳台)
只为感受一会儿
阳光的温度
在这里可以听见
楼下的车流声
看见对面
方方正正的楼群
还有马路上
往来的行人
这时如果2号房的
寂寞女士
也走上2号房的阳台
我就会迅速退回房间
再关上3号房的
落地玻璃窗

2

当我住在4号房时
1号房住着一个
个子瘦高的女孩儿
(非常瘦高)
一次她用过的马桶座
上面留下月经血渍
另一次她将白色运动鞋
扔进滚筒洗衣机清洗

后来我搬到2号房
4号房就住进一个
看上去寂寞的女士
这个三十来岁
长相普通的女人
每天穿一件粉红色吊带
低胸真丝睡裙
把电视声开得很大
(我进一步认为她寂寞)
有一回我在厨房冲泡面
她特意走出来
翻着白眼拿手扇风
什么味儿啊
随即面色嫌恶地
开门通风
另有几次我
大开着淋浴和灯
洗澡
她用力拍门
问有人么
她说她买的公寓
就在楼上
因为寂寞
(连她自己都承认了)
才搬到这儿住几天
(现在她已住进2号房)

当我住进3号房
公寓来了几个年轻人
他们吵吵闹闹
总是很兴奋
他们中的一个
曾敲开我房门
说姐,你吃西瓜
这是一个胖乎乎的青年
我拿不准他/她的性别
他/她就已经离开
我咬了一口刚送来的西瓜
不算特别新鲜

3 · 在人间

昨天晚上 20:37
我坐在1303的2号房
(也就是公寓的主卧)
我坐在双人床对面的
书桌旁
侧身对着书桌
面朝阳台
阳台的玻璃门此刻敞开着
这是我近日来第一次
拉开这扇玻璃门
这时我看见正对面
高高的居民楼上写着
百X家园
它的右侧是一座
矮方楼房
只能看见东区儿童
四个大字
后面的字被更多楼房
挡住了
但我莫名觉得那是
东区儿童医院
而在百X家园和东区儿童之间
是我去过两次的
贵阳肠旺粉店
他们的粉又辣又咸
还可以花两块钱
加一份烫青菜
或者花三块
加一个卤蛋
我已关掉空调
这是我数日以来第一次
关掉空调,拉开
阳台的落地玻璃窗
那些霓虹灯光
淡而持久的车流声
还有一股难以形容的
城市的气味
一下子就涌进了房间
北京的夜色
涌进了我的房间

| 大约是在2005年初冬

小叶和小谭来找我和小杨
(当时小谭是小叶女友)
(我是小杨女友)
我们聊天
快到临晨四点钟时
小杨突然说去看日出
于是开着他的二手破旧罗孚
(深蓝色的)
载着我们三人
往纽卡斯尔的海边去

冬天凌晨的海边可真冷呀
我身上套一件小杨的大衣
风呼呼地来了又去
我们年轻并且兴奋
在海边一面涂鸦墙前照相
小杨又喊我捏着日出照了一张
(那时小杨还没放弃艺术变成商人)
(迄今我最棒的照片都是他拍的)
我们还沿着海岸线走了一会儿
在沙滩上踩出一长串脚印

后来买了八只螃蟹
(每人两只)
姜和醋
在唐人街等待超市开门时
大家在车里迷糊了一会儿
醒来后我把手搭在汽车天窗上
小谭给我的手拍了张照片
黑色和红色的指甲油
掉得七零八落
我们都觉得那样子很好看

回到家吃完螃蟹就睡了
我和小谭在床上睡
小杨和小叶拿了我们的野营睡袋
在地上睡
那一觉睡得可真沉呀
直到傍晚房东来敲门
喊我们收快递
拉开窗帘
天已经完全黑下来
这大约是在2005年初冬吧

等到春天的时候
小谭就跟一个开唱片公司的
有妇之夫跑了
又过了整整六个月
我和小杨也分手了

| 贺晓兰

在办公室接到通知要出差半月
他想到的第一个人
是她
随手扯出
印有公司抬头的信纸
写下:兰

我跟踪他
七拐八拐走了很远
一幢陈旧的筒子楼里
看见了这个
有点儿像少妇的女人
并得知她全名
贺晓兰

一把尖刀突然从我背后刺入
由下至上
冰冷划过
好似日本人的切腹
未及回头看清凶手
醒了
清晨 5:59

我没告诉身旁的丈夫
看见了自己的死亡
只说
梦里他有了一个情人叫
贺晓兰
丈夫从床上坐起
嘿了一声
走进洗手间

| 无题 9

2008年8月我和丈夫
(当时还是男友)
在东伦敦廉价出租屋
(不足二十平米)
花里胡哨的陈旧沙发上
对面木桌支一台
快散架的手提电脑
电脑下还摆两扇
小风扇呼呼吹
(以防随时过热关机)
我们瞪大四只眼睛
在卡得断断续续的网上
看北京奥运
我清楚记得
闪银光的五环
从地面升上空中
音乐响起这时
我突然莫名其妙地
嚎啕大哭起来

| 一个人的电影院 2

下午4:30做完手头事
百无聊赖
当机立断去看电影
只有一部《青年马克思》
诺大影院里就我一人
28元的包场
荧幕上
《莱茵报》被查封了
马克思到了法国
马克思恩格斯一拍即合
马克思被驱逐出境
燕妮又生了个女儿
他们试图加入正义者联盟
妈的
电影院里也有蚊子
并且我怀疑还不止一只
以致我不停抓挠
裸露的脚踝和脚背
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
电影播放了三分之二
我从影院走出来
我的脚上挠破了皮
深红的血渍渗出

| 丁字路口

没有红绿灯
一辆半新不旧的银白色面包车
等在阳光猛烈的丁字路口
戴草帽的民工模样男人骑电单车经过
面包车主按下喇叭,哔——哔——哔——
穿碎花衬衫的佝偻老妇慢吞吞蹭过
他按下喇叭,哔——哔——哔——
我与几个普普通通的路人等老妇走过
也横穿马路
不用说你肯定知道面包车主做了什么
喇叭声又尖又破
破裂的破
在烈日中直射耳膜
某种情绪被刹那点燃
我折返走向这辆
半新不旧的银白色面包车
敲开车窗对车主柔声说
哔,你妈了个逼

| 在电梯听见俩妇人谈话

把儿子养大就行了
我现在也没什么想法
只盼他过得好
真的我没什么想法
二十年三十年前
我还有
但那时候
该干的也干了
我现在只想
把儿子养大就行了
没别的想法

另一妇人说嗯嗯

| 水疗馆内的女体

在水疗馆的女宾部内
我经常看见
许多白花花的肉体:
肥头胖耳的
瘦骨嶙峋的
年老色衰的
青春跋扈的
……
她们既不像书里说的
婀娜又美艳
也不让我感到
羞耻或神秘

| 精神病院

这家精神病医院住着
一整个医院的医生和
唯一的病人
他们各显神通,无所不用
为使她在夜里醒来
不再看见影子跳舞

| 你

我转身跑
“我不要你送!”
“我自己走!”
你冲上来
死命抱住我
我大喊救命
人们围观
你拿拳头捶打
我的脸和脖子
我们纠缠了好一阵儿
拼命挣脱你
我冲进对面的小卖部
一屁股坐下
“你们要搞事情出去搞……”
店老板声音很小
“他纠缠我!”
我喘着粗气
“那你报警……”
“好我报警!”
你一把抢过我手机
“你手机都是我买的!”
“我还钱给你!”
我们又扭打在一起
……
……
最终我跑了
跑上一辆出租车
你把着门
“回头你疯了,还不得我带你去医院!”
“我疯了也不要你管!”
“开车开车!”
我嗓子都哑了
司机一脚油门
我扬长而去
甚至
流不出泪水

| 厌倦

有时我对一切感到厌倦
写作也没什么意思
诗歌也没什么意思
一切都没劲
我甚至想
大概死了会好,一了百了
然而我还没有
死亡的勇气
连死亡
我也没有干成
何况还有那么多
所谓爱我的人
又想起忧郁症
病发最严重时
那时的求生欲多强呵……
就只想活下去
活下去
去创造
去爱
我应当死死记住这感觉
我不知道该怎么
让自己打起精神来
或许我该鬼混一番
彻底的鬼混
一种向下的力量,魔法
获得超凡脱俗的快感
然而此刻
我身穿一袭深蓝长裙
在书店楼下站着
站着
比任何人更沉静
抽烟
看烟圈缥缈
像白色幽灵
飘向远方

| 在世界的节日里

你独自行走于城市街道
在世界的节日里清冷寂寥
无家可归的孩子
如今长成中年女人
为躲避家庭你风餐露宿
夜晚翻查手机寻找闲聊的人
总有古道热肠者
试图教给你生活的真谛
他们令你手心冒汗
早晨你
看见父慈子孝的人
看见举案齐眉的人
听见充满生活气息的车流声
而你更爱早餐店里
和你一样形单影只的人
在弥漫的节日空气中
错落有致
孤单
相信我
假使你足够清醒
终将被世界所抛弃
就像你早已抛弃这世界

西楠:这一阶段我的写作探索与变化

阅读过我诗作的朋友,可能会从我近期的文字中看到一些变化。如在这次的专辑中所发布的,前半部分都写于今年4月往后,而后一小半部分则呈现了我更早期的写作风格倾向。概括来说,主要变化大概有两点:

一、尝试从情绪为驱动的表达,转向更抽离、看似冷静的表述。后者的具体实现,是通过更多的事实与细节的呈现,并减少了所谓思想、作者自语(有时被看作“说理”)的成分。当然,看似冷静与抽离,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冷静与抽离,例如在这次专辑中展出的《大约是在2005年初冬》一诗,全诗都在叙事,并没有一句直接的抒情,但我想读者们不难感受到,在这耐心叙事背后所蕴含的饱满情绪。(说一句题外话,这可能是与作者灵魂相关的事情,一首诗的气质就像一个人的气质,并非是换了一套衣服就能够伪装或掩盖。)

二、诗中所用语言与气息的变化。在这一阶段,我突然不再仅仅追求诗语言的简洁与凝练、或是诗整体的微言大义(也许可以说,这未必适用于所有诗歌/诗人)。更多地,我开始探寻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又真实)的腔调。与上文所说的“灵魂”与“气质”类似,现在感到,每一个人说话时的语言、气息,以及节奏,本就是不一样的,是独一无二的。小红和小蓝在表述同一件事情时所用的具体呈现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

当然我希望我的文字中既有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又有坚持。事实上我也知道,有些东西根本变不了,俗话说,本性难移;比如,无论在做人还是作诗中,我所追求的真实、尽可能地对这个世界释放善意(以及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自由)、不放弃思考、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等。写诗十余年了,以上这些元素也许在我这个看似热闹的人身上,代表了一些不变的、固执的(甚至用“坚持”也是不准确的,因为我很多时候并不自知)东西。

最后要说,促使我现阶段写作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人生阶段与认识的原因,有我与诗友近来组建“零诗群”(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的零度写作有些关联)的原因,当然也是与诗友们交流碰撞的结果。感谢诗人鲁鱼,他是我这一阶段的良师益友。我从他与他的写作理念中学习了很多。

关于零诗群

一、零诗群的零,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的零度写作有关,但并不止于零度写作。

二、零并非结果。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出发点存在,主张一种多向度的、站在自由边际的写作。

三、零诗群不是写作流派。它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不预设,尽可能客观、从容地写作。

四、零诗群与诗有关,同时与写诗的人有关。无论写诗或是做人,尽可能地释放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并且坦诚。

五、零诗群由女诗人西楠等于2018年5月在中国创立,现主要管理人为诗人鲁鱼、西楠,等。目前代表成员为:杨黎、李侃、书香、叙灵、鲁鱼、西楠,等。

投稿 / 荐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