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加泰兰笔会是继法国笔会的最迅速响应者,在国际笔会最初以巴塞罗那笔会列名,是第一个以城市而非国家命名的笔会,也是第一个以非国家官方语言为基础所建立的笔会。

英格兰笔会成立后不久,就曾邀请两位西班牙作家——文森特•布拉斯科•伊巴涅斯(Vicente Blasco Ibáñez, 1867-1928)和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Salvador de Madariaga, 1886-1978)为荣誉会员,希望他们推动西班牙笔会的创建。不过,伊巴涅斯旅居巴黎,德马达里亚加在伦敦为《泰晤士报》的文学副刊撰稿,不久前又担任了国际联盟秘书处的新闻官,两人在海外推动不免就隔了一层,因此西班牙主流文学界的响应倒慢了一步。反应快的巴塞罗那笔会创建者们,基本是一些影响力还只限于当地的加泰兰语青年作家,按理本不可能在最初的联络发展计划中,只是因缘巧合使他们反而捷足先登。这个因缘就在于英格兰笔会执委高汀有一位牛津大学的诗人学弟兰登东—戴维斯。

约翰·爱立克·兰登东戴维斯(John Eric Langdon-Davies, 18971971比高汀小两岁,从小爱好文学,13岁就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寄居蟹》(The Hermit Crab);20岁出版首部书——长诗《美梦》(The Dream Splendid),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同年,他因拒绝被征兵参战而遭短期监禁,直到体检未过关才得以获释,却因此失去了他在牛津的三个奖学金之一,次年由于结婚又失去了另一个有单身汉条件的奖学金,因此在拿了一个历史和人类学的学位后不得不放弃学业。22岁发表研究著作《教育中的军国主义》(Militarism in Education),两年后到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担任英语教师,并准备出一部加泰兰语诗人的英译诗选,从而结识了当地的一群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尤其是语言文学专家。于是,他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巴塞罗那笔会迅速响应的催化剂。不过,他此后的名气主要是作为记者报道“西班牙内战”和“苏联-芬兰战争”,及作为社会和思想评论家,其代表作有《信仰的新世纪》(The New Age of Faith, 1925) 、《人及其世界》(Man and his Universe, 1930)、《西班牙街垒之后》(Behind the Spanish Barricades, 1936)等,在西班牙创立倡导和保护儿童权利的国际培幼会(Plan International,1937-),并因二战中为英国国民卫队的服务而获帝国荣誉勋章(MBE)。

兰登东-戴维                      斯洛佩兹-皮科                                  法布拉

以巴塞罗那为中心的加泰兰语地区,主要是西班牙东北部的现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其它不同方言的加泰兰语地区围绕四周,包括西班牙的巴伦西亚自治区、阿拉贡自治区、穆尔西亚省和巴利阿里群岛等、法国的东比利牛斯省、意大利萨丁岛的阿尔盖罗市,以及加泰兰语为唯一官方语言的安道尔公国。加泰兰语由西部拉丁语支中的一种方言于九世纪时逐渐演变而来,与法语和西班牙语都有一些的共同特征,其文字文学则起始于十一世纪,在十五世纪的“巴伦西亚黄金时代”发展到一个高峰,此后进入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衰落时代”(La Decadència)。十八世纪初,法国波旁王朝菲力浦五世成为西班牙国王,于1714年取消了加泰罗尼亚的自治政府,禁止以加泰兰语作为官方语言,对加泰兰语文化无疑是雪上加霜,但也激起了加泰罗尼亚的民族主义反弹。

十九世纪初,加泰兰民族主义(Catalanisme)运动风起云涌。1833年,以作家兼政治家布埃纳文图拉·阿里鲍(Bonaventura Carles Aribau i Farriols, 1798-1862)发表《祖国颂》(Oda a la Pàtria)为标志,兴起一个后人称之为“文化复兴”(Renaixença)的运动,步十三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尤其是浪漫主义传统之后尘,旨在复活加泰兰语作为一种文化语言,以示其区别于以马德里为中心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文化的民族特征。“文化复兴”得到加泰罗尼亚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报刊和剧院在1850年代都开始重新使用加泰兰语。1859年,巴塞罗那恢复了在十五世纪末停办的传统“花节”(jocs florals)赛诗会,以“爱情”、“家园”、 “信仰”三大主题设奖评选加泰兰诗歌——天然花(玫瑰)授予最佳爱情诗,金蔷薇授予最佳爱国诗,金银紫罗兰授予最佳宗教诗,以 “诗学大师”(Mestre en Gai Saber)称号授予一举囊括三大奖者,还设有其它一些常规奖和特别奖。其它地区也相继恢复“花节”传统,这些每年一度的民族文化活动此后不断推出加泰兰文学名家及新秀,激励了加泰罗尼亚人对于复兴本民族语言文学的兴趣,对现代加泰兰文学的发展起了显著作用。加泰兰文化复兴时期三大诗人纪梅拉(Àngel Guimerà, 1845-1924)、维达格尔(Jacint Verdaguer, 1845-1902)、马拉加尔(Joan Maragall,1860-1911),先后都曾荣获“巴塞罗那花节”的“诗学大师”称号。纪梅拉还参与创办双周刊《复兴》(La Renaixensa,1871-1905),而刊名则被用以命名这场运动及其开启的时代。

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各国文艺和哲学思潮大量引入,加泰兰现代主义(Modernisme)即“新艺术运动”应运而生,以个人主义和反传统精神为核心价值,试图通过艺术更新使加泰兰文化提升到得以与欧洲其它主流文化相提并论,从建筑和雕塑艺术创新的独特风格,到将象征主义、颓废主义、自然主义、尼采的生机论等融入加泰兰文学和哲学,到倡导加泰兰语拼写规范,以至对传统音乐的改造等等。这个运动以《先驱》(L’Avenç, 1881-1915)、《青年》(Joventut, 1900-1906)等报刊为舆论阵地,大致开始于1888年的第一届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结束于1911年其最重要的伟大诗人马拉加尔去世。虽然这一运动流传后世的著名遗产主要是安东尼·高第(Antoni Gaudi i Cornet,1852-1926)等伟大建筑师的建筑艺术作品,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许多文学家和政治家,尤其是复兴运动后期倾向现实主义以至自然主义的作家及其作品,包括影响力更为久远的纪梅拉的剧作。维达格尔的著名史诗《大西洋城》(L’Atlàntida,1877)所描述的“赫斯珀里得斯花园”,也为高第建筑“龙门”(La puerta del Dragón)提供了灵感。加泰兰语规范化之父法布拉(Pompeu Fabra i Poch, 1868-1948)于1888年就参与发动以《先驱》为平台的倡导改革加泰兰语的拼写正字运动,16年后于1904年与《先驱》创办人、社长佐米·马索(Jaume Massó i Torrents,1863-1943)和发行人、编辑乔奎姆·卡萨斯(Joaquim Casas i Carbó,1858-1943)联署发表《加泰兰语拼写法公约》(Tractat d’ortografia catalana),掀起第二次正字运动,促成了又两年后召开的第一届加泰兰语国际大会。加泰兰复兴时期两代政治领袖瓦伦提·阿尔米拉尔(Valentí Almirall i Llozer, 1841-1904)和恩里克·普拉特·德拉里巴(Enric Prat de la Riba i Sarrà, 1870-1917),对这场现代主义运动的民族主义定位都颇有影响。

二十世纪初,加泰罗尼亚又兴起民族文化与政治复兴相结合的理想主义运动——“新世纪主义”(Noucentisme),政治上倾向较为保守的民族地方自治,不追求彻底独立;文艺上倾向“后象征主义”的世界潮流,反对“加泰兰现代主义”的激进和个人主义观念,强调诗歌为文学重心,主张语言精致和规范化。1906年,法学博士出身的青年记者尤金尼·德奥尔斯(Eugeni d’Ors, 1881-1954)开始与著名日报《加泰罗尼亚之声》(La Veu de Catalunya, 1881-1937)合作,在其主持的“词汇”专栏中创造了这个新词概念;同年,青年记者兼诗人约瑟普·卡内尔(Josep Carner i Puig-Oriol, 1884-1970)发表诗集《美味果实》(Els fruits saborosos),律师兼记者出身的政论家德拉里巴发表政治宣言书《加泰兰民族性》(La nacionalitat catalana),标志着这一运动的发端。次年,德拉里巴在巴塞罗那省议会选举中领导地方主义联盟获胜并当选议长,同年创建了加泰罗尼亚研究学院(Institut d’Estudis Catalans),使之成为加泰兰语言、文艺和学术的大本营,尤其是1911年任命纪梅拉、法布拉、卡内尔等为院士,德奥尔斯为秘书,一时群英汇集,对后世影响极大。1913年,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签署法令,授予各省自主结合的权利。次年,巴塞罗那、赫罗纳、塔拉戈纳、莱里达四省组成加泰罗尼亚联合体(Mancomunitat de Catalunya),虽然只是各省行政权的结合,还未实现“联省自治”,但是总算是在整整两百年前被分开后的首次行政统一。德拉里巴当选为政府主席,虽然在任三年后就去世,另两位先驱者也相继离开——著名作家兼哲学家德奥尔斯于1920年成为人事纠纷的牺牲者而辞去所有职务去了马德里,“加泰兰诗人王子”卡内尔在次年加入西班牙外交使团去意大利热那亚当副领事,但新世纪主义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尤其是诗人和语言学家,将加泰兰语言文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兰登东-戴维斯因职业的关系,所联络的笔会创始者,基本都是这一运动的青年精英。

1922年4月19日,巴塞罗那笔会的成立晚餐会在市内的丽兹酒店(Hotel Ritz)的餐厅举行,到会者仅五人,除25岁的兰登东-戴维斯外,还有巴蒂斯特、克瑞克塞尔斯、米亚斯-劳雷尔三位年龄相仿的青年,以及年长不过10岁的洛佩兹-皮科。

约瑟普·马利亚·洛佩兹皮科(Josep Maria López-Picó, 1886-1959 时年36岁,著名加泰兰诗人和编辑,以诗歌为文学重心的新世纪主义运动的重要成员。早年毕业于巴塞罗那大学文学系,24岁出版第一本诗集《魅力插曲》(Intermezzo galant, 1910),到创建笔会那年已出十本诗集和两本散文集,包括成名诗集《爱吧!先生》(Amor, senyor;1912) 和《奉献》(L’ofrena,1915)等,29岁时与青年文学评论家乔奎姆·佛尔古厄拉(Joaquim Folguera,1893-1919) 共创《杂评》(La Revista)期刊,在加泰兰文学界尤其青年一代中颇有影响,因此被推选为巴塞罗那笔会首任会长。

约瑟普·马利亚·巴蒂斯特Josep Maria Batista i Roca,1895-1978 时年27岁,加泰罗尼亚历史和民族学学者。16岁进入巴塞罗那大学读法律和文学,后到伦敦牛津大学攻读民族学;20岁发表牛津大学鲁尔研究作品录(catàleg de les obres lul·lianes d’Oxford, 1915-1916), 两年后成为巴塞罗那大学的加泰罗尼亚民族学及民间传说档案库的创建人之一;23岁出版第一部著作《孟加拉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poeta bengalí, 1918)。巴塞罗那笔会成立九年后的1931年4月14日,加泰罗尼亚共和国宣告成立,他开始投身政治,此后成为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的一面旗帜。1939年,佛朗哥军事独裁政权在对共和派的西班牙内战中获胜,很快就禁用加泰兰语,笔会在国内无法生存,当时在牛津大学的巴蒂斯特临难受命,在伦敦组建加泰兰语流亡笔会并任秘书,直到34年后促成笔会在国内重组。

约安·克瑞克塞尔斯(Joan Crexells i Vallhonrat, 1896-1926为加泰兰语《宣传报》(La Publicitat)编辑,哲学和经济学者、记者兼翻译家。早年在巴塞罗那大学读经济学、哲学和法律,23岁以论文《绝对真理》(Las verdades absolutas, 1919)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又到法、德、英、波、意、奥等欧洲各国大学进修,先后师从加泰罗尼亚著名作家兼哲学家尤金尼·德奥尔斯(Eugeni d’Ors, 1882-1954)、英国最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和德国新康德主义法学派创始人鲁道夫·施塔姆勒(Rudolf Stammler, 1856-1938)等。其研究和写作领域遍及哲学、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学批评。参与创立笔会不久,又参加了同年6月建立的地方民族主义政团“加泰罗尼亚行动” (Acció Catalana)的准军事组织,该团体于10月1日收购《宣传报》改以加泰兰语出版后,以“观察家”的笔名为经济版编辑,到柏林留学时担任该报驻当地记者。他将欧洲当时各种最新思潮引入加泰兰文化,包括罗素的数理逻辑、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哲学等;还翻译出版了《柏拉图对话录》的首套加泰兰语译本三卷(1924-1926)。克瑞克塞尔斯年轻有为,博学多才,是新世纪主义的杰出哲学家,在巴塞罗那笔会成立四年后作为代表出席了在柏林举行的国际笔会第四届大会,可惜同年因病早逝,年仅30岁。

约瑟普·马利亚·米亚斯劳雷尔(Josep Maria Millàs-Raurell, 1896-1971为《瞬间》(L’instant)——在巴塞罗那和巴黎分别编辑发行加泰兰语和法语版的双语杂志社长,作家兼翻译家,。22岁发表第一本《诗集》(Primers poemes, 1918),次年第一部剧作——喜剧《火焰》(Les flames)上演即得好评,此后作品以剧本为主,代表作有《生命离去》(La vida se’n va, 1921)、《市场》(La llotja, 1928)、《桑迪》(Xandi, 1931)等, 翻译世界名家名剧有俄国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iodor Dostoievski, 1821-1881)的《卡拉马佐夫兄弟》(Els germans Karamàzov, 1923)、美国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 1888-1953)的《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 1924)等;此外还发表有小说《车队》(La caravana, 1928)、《梦的织品》(Tela de somnis, 1930)等,是新世纪主义文学家中为数很少的剧作家和小说家。米亚斯-劳雷尔首任笔会秘书达17年之久,直到1939年笔会在国内不复存在,并从此完全放弃文学活动。

此外,创会会员还有里瓦和阿德尤夫妇,因不久前去了德国,要在那里逗留几周,不及赶回参加成立晚餐会。

卡勒斯·里瓦(Carles Riba i Bracons, 1893-1959为作家兼翻译家,巴塞罗那大学法律和哲学系毕业后任图书馆学院教师,笔会成立前获加泰罗尼亚政府教育学咨委会奖学金,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卡尔·浮士勒(Karl Vossler, 1872-1949),此后又到意大利和希腊进修古典语言文学。19岁开始诗歌创作,后汇集为《随意辞》(La paraula de lloure, 1912-1919),24岁的首部小说为儿童读物《培若·马拉斯奎历险记》(Aventures de Perot Marrasquí, 1917),代表作有诗集《诗节》(Estances, 1919, 1930)、《别尔维勒挽歌》(Elegies de Bierville, 1943) 、《三祈祷者素描》(Esbós de tres oratoris, 1957)等,与卡内尔一起被视为新世纪主义两大诗人。18岁翻译古罗马诗人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 -70--19)的《牧歌》(Les Bucòliques de Virgili),一生译著甚丰,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经典——荷马史诗《奥德赛》,三大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全部传世悲剧,普劳图斯(Titus Maccius Plautus,-254--184年)的喜剧,色诺芬(Xenophon, -427--355年)和普魯塔克(Plutarchus, -46--125)文史经典等,到现代英、法、德、意等各语言的名著和儿童文学读物。1928年作为巴塞罗那笔会会长出席了在奥斯陆举行的国际笔会第六届大会。

克莱门蒂纳·阿德尤(Clementina Arderiu i Voltas, 1889-1976为里瓦之妻,成名女诗人。22岁发表第一首诗,两年后被《先驱》杂志列入《当今加泰兰诗人作品选》( l’Antologia de poetes catalans d’avui, 1913),27岁出版首部诗集《颂歌与挽歌》(Cançons i elegies, 1917)。后来名诗《永远与现在》(Sempre i ara)获1938年“乔奎姆·佛尔古厄拉奖”(premi Joaquim Folguera),《那是要说》(És a dir)获1958年“小欧莎奖”(premi Ossa menor)和1960年“金文学奖”(la Lletra d’Or)。

巴塞罗那笔会成立半月后,5月5日举行晚餐会,欢迎法国笔会作家于勒·罗曼(Jules Romains,1885-1972)到访。罗曼不久前刚在《新法兰西评论》(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介绍加泰兰文学的文章,此时应邀到巴塞罗那的法兰西研究所进行一系列演讲。这样,巴塞罗那笔会通过兰登东—戴维斯和罗曼,很快就分别与先期成立的英格兰笔会和法国笔会直接建立了联系与合作。

1923年4月,巴塞罗那笔会成立整整一年后,会员增加到22人,著名加泰兰文法家法布拉教授当选为第二任会长,与秘书米亚斯-劳雷尔一起出席了同年5月1日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笔会第一届代表大会。

庞培·法布拉(Pompeu Fabra i Poch, 1868-1948为加泰兰语规范化改革的主导者。工科出身,但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加泰兰语的研究,20岁时参与发动改革加泰兰语的拼写正字运动,1911年任加泰罗尼亚研究学院加泰兰语教授(后任院长),次年编辑出版《加泰兰语语法》(Gramática de la llengua catalana),此后推动该院相继发布加泰兰语《拼写法规范》(Normes ortogràfiques,1913)、《拼写法词典》(Diccionari ortogràfic,1917)、官方《加泰兰语文法》(Gramàtica catalana,1918),自己还编辑出版了《加泰兰语文法中等教程》(Curs mitjà de gramàtica catalana,1918)。

其他新会员除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莫雷拉以外,基本是法布拉教授的学生一辈中青年成名作家,大部分也都是新世纪主义运动的骨干,但也有加泰兰现代主义运动的精英。

马吉·莫雷拉Magí Morera i Galícia, 1853-1927已年届70,莱里达出生的律师、的政治家、诗人兼翻译家。马德里大学法学系毕业,早年以西班牙语写诗,25岁发表诗集《司机测验》(Carnet de ensayos, 1878),晚年使用加泰兰语创作。曾任莱里达律师学院院长、莱里达市副市长、省议员,自1916年起连续当选为地方主义联盟在西班牙国会的巴塞罗那选区议员,支持加泰罗尼亚的自治。1916年成为加泰罗尼亚研究学院院士,将莎士比亚的许多名作译为加泰兰语。

乔奎姆·霍塔(Joaquim Horta i Boadella, 1878-1956为印刷作坊学徒出身的印刷商兼艺术家。1906年为第一届加泰兰语国际大会印制了通讯集及其重要文献,承印1908年创刊的讽刺周刊《帕波图》(Papitu)直到1916年,其设计和印制的《新世纪主义年鉴》(Almanac dels Noucentistes, 1911),先后获1913年伦敦博览会和1914年莱比锡博览会金奖,成为新世纪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一生为加泰兰语图像艺术革新作出重要贡献。

胡安·普伊格(Joan Puig i Ferreter, 1882-1956为塔拉戈纳省出生的著名剧作家。早年到巴塞罗那和巴黎求学,22岁回巴塞罗那开始话剧的创作,前10年重在大胆对话的激情戏,后10年转向戏剧诗和诗剧类的情感戏,成为重要的加泰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加入笔会时已发行和上演了20多部剧作,次年转向小说创作,名作有《三幻觉》(Els tres allucinats, 1926)、《魔圈》(El cercle màgic, 1929),《法国之路》(Camins de França , 1934)和十二卷《热情的朝圣者》(El pelegrí apassionat, 1938-1956)。西班牙第二共和国1931年成立时宣布投笔从政,但数年后又恢复写作,曾任共和流亡政府(1952-1954年)司法部长。

约瑟普·法兰(Josep Farran i Mayoral, 1883-1955为自学成才的散文家、教师和图书馆员。给《杂评》、《城市》(Ciutat)、《加泰罗尼亚之声》(La Veu de Catalunya)等报刊撰稿,代表作有《戏剧革新》(La renovació del teatre, 1917)、 《给外国朋友的信》(Lletres a una amiga estrangera, 1920)等。

米奎尔·拉蒙·费拉(Miquel Ramon Ferrà i Juan , 1885-1947是巴塞罗那大学图书馆员,马约卡岛出生的诗人、评论家兼编辑。19岁以诗歌《分裂》(Cisma)获“巴塞罗那花节”赛诗会蔷薇奖,次年进入巴塞罗那大学读法律,此后又读哲学和文学。21岁创办文学杂志《Mitjorn》(1906-1907),三年后出任“拉蒙·尤依著作编辑委员会”主任。1913年到巴塞罗那大学工作后成为以该大学为核心的加泰兰知识分子圈活跃人士,并保持与马约卡文化界尤其是媒体的紧密联系,以“月亮的阿兰尼斯”(Alanís de la Lluna)为马约卡周报《Sóller》撰稿,同年创立“艺术之友团”(Lliga d’Amics de l’Art)以及著名的“卡泰罗尼亚学生公寓”(Residència d’Estudiants de Catalunya),主持后者直到1936年回马约卡岛,一直是该岛文化界的领军人物。32岁出版首部诗集《昨天之歌》(Cançó d’ahir, 1917)即获得好评,两年后出版第二部《露》(La Rosada, 1919)和译诗集《缪斯之友》(Les muses amigues, 1920)。

亚历山德雷·加利(Alexandre Galí i Coll1886-1969是加泰罗尼亚教学保障协会技术委员主席,赫罗纳省出生的著名教育家兼历史学家。以家庭教育和自学成才,14岁时曾受教于法布拉教授。最初的职业为会计,23岁时没有教师文凭开始就得以胡安·巴迪纳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次年任特拉萨的瓦尔帕拉蒂斯学校校董;29岁任教育审查理事会官员,次年起担任秘书长七年;31岁任工业学校总务长,34岁督导加泰罗尼亚联合体政府师范研究,加入笔会前一年创办和主管《教师通报》(Butlletí dels Mestres),并在《研究笔记》(Quaderns d’Estudi)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

尤易斯·尼古拉·德奥尔瓦Lluís Nicolau d’Olwer1888-1961是巴塞罗那大学和加泰罗尼亚图书馆学院教授著名作家和政治家。16岁进巴塞罗那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29岁出版《加泰兰文学概论》(Literatura Catalana. Perspectiva General, 1917),为第一部加泰兰语的完整文学史,同年成为加泰罗尼亚研究学院院士,并当选为地区主义联盟的巴塞罗那市议员、文化委员会委员。加入笔会前一年被法兰西共和国授予荣誉军团勋章,并创立 “加泰罗尼亚行动”。在巴塞罗那笔会成立三周年后作为代表出席在巴黎举行的国际笔会第三届大会,次年因德里维拉独裁政权迫害流亡国外,直到1930年德里维拉下台后才回国。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期间(1931-1939年)担任第一届政府经济部长。

亚历山德雷·普拉纳 (Alexandre Plana i Santaló, 1889-1940是巴塞罗那冶金工业联合会秘书,莱里达出生的律师兼作家。早年到巴塞罗那学法律,20岁时开始给民族主义共和党人的报纸《加泰罗尼亚村落》(El Poble Català)撰稿,25岁编辑出版《现代加泰兰诗人作品选》(Antologia de poetes catalans moderns, 1914),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文评家,次年出版首部诗集《门槛上的阳光》(Sol en el llindar)和唯一政论著作《瓦伦提·阿尔米拉利的政治观念》(Les idees polítiques d’en Valentí Almirall),加入笔会这年又出版了小说集《在海洋圣母玛利亚教堂的阴影中》(A l’ombra de Santa Maria del Mar, 1923),体现了现代主义和新世纪主义的风格。

尤易斯·贝尔特兰(Lluís Bertran i Pijoan, 1892-1959是《加泰罗尼亚之声》编辑,塔拉戈纳省出生的诗人兼记者。25岁出版诗集《少年》(Junior, 1917),五年后在“巴塞罗那花节”(jocs florals de Barcelona)赛诗会上获特别奖,参加笔会这年出版传记《曼努埃尔·杜兰传》(Glossa biogràfica de Manuel Duran i Bas),为同年上演的喜剧《大黄蜂》(El Borinot)发起人兼导演。后担任加泰罗尼亚教育保护协会秘书长。

查尔斯·索尔德维拉Carles Soldevila i Zubiburu, 1892-1967为律师兼作家。16岁开始学习法律,21岁发表首部作品——诗集《世俗连祷》(Lletanies profanes, 1913),2年后成为律师,业余继续写作,以报刊评论、专栏、短篇小说而知名。2003年9月,独裁者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Miguel Primo de Rivera,1870-1930)举行军事政变后,为表示抗议放弃律师行业而完全转入文学创作,并给许多报刊撰稿,名作为三部曲:《凡妮》(Fanny, 1929), 《夏娃》(Eva,1931)和《瓦伦蒂娜》(Valentina, 1933)。

文图拉·加索尔(Bonaventura Gassol i Rovira, 1893-1980为名诗人和政治活动家。10岁进入塔拉戈纳的宗座学院,20岁放弃传道士学习迁到巴塞罗那,参加未成年人保护协会,并投身文学和政治活动;23岁在“巴塞罗那花节”赛诗会获奖,次年参与巴塞罗那市文化委员会,并发表首部诗集《双耳罐》(Àmfora, 1917),下年又“锡切斯花节”赛诗会获奖,政治上则加入地方主义联盟;此后相继出版第二部诗集《船》(La Nau,1920),发表并上演首部诗剧《老山羊群歌》(La cançó del vell Cabrés, 1921),参加“加泰罗尼亚行动”,加入笔会这年又发表了第三部诗集《燃烧的古墓》(Les tombes flamejants)和首部长篇小说《血的代价》(El preu de la sang)。因反对德里维拉军事独裁统治,于1924年开始流亡起更多参与政治活动,1927年作为代表出席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国际笔会第五届大会。30年代回国担任加泰罗尼亚几个独立或自治政府的文化、教育、司法部长,1954年担任在墨西哥的加泰罗尼亚流亡议会主席。

约瑟普·马利亚·德塞加拉(Josep Maria de Sagarra i de Castellarnau, 1894-1961) 为著名诗人、剧作家兼翻译家。15岁就在《大学杂志》上发表十四行诗《加泰兰语图解》(Il·lustració Catalana, 1909)等诗作,16岁入巴塞罗那大学法律系,19岁以《熊先生胡安》(Joan de l’Ós, 1913)获“巴塞罗那花节”赛诗会金蔷薇奖而一举成名,次年发表《开卷诗集》( Primer llibre de poemes) 又获好评,22岁入马德里外交学院仍创作旺盛, 次年上演首部剧作《麻雀朗达亚》(Rondalla d’esparvers, 1917) ,又相继发表歌词集《四月与十一月之歌》(Cançons d’abril i de novembre, 1918)和首部长篇小说《鲍琳娜·布萨雷乌》(Paulina Buxareu, 1919),1919年在外交学院毕业前弃学从文,应聘为《中欧》(l’Europa Central)杂志派驻柏林记者,两年后回到巴塞罗那专事文学创作而声名再起,尤其诗作和剧作大受欢迎,歌词集《酒馆与遗忘之歌》(Cançons de taverna i d’oblit, 1922)和《划艇和帆船之歌》(Cançons de rem i de vela, 1923)都很流行。其一生著作颇丰,不但有剧作50多部,更被后世认为填补了前辈伟大诗人纪梅拉或胡安·马拉加尔以至维达格尔留下的空缺,是后者外唯一能获雅俗共赏的加泰兰诗人。

约瑟普·巴尔贝(Josep Barbey i Prats, 1894-1945是巴塞罗那市议会文化委员会主席,法学博士出身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绘画收藏家。26岁当选为地区主义联盟的巴塞罗那市议员,同年作为市艺术展董事会主席与作家埃斯特尔里奇合作,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了加泰罗尼亚画展。1922年参与创建 “加泰罗尼亚行动”。曾在德奥尔瓦担任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府经济部长时任部长助理。

胡安·埃斯特尔里奇(Joan Estelrich i Artigues, 1896-1958为马约卡岛出生的编辑兼作家。22岁在巴塞罗那大学读哲学和文学时,创办了《研究笔记》杂志,次年到日内瓦向国际联盟推动加泰罗尼亚外交,创立“加泰兰语扩展”(Expansió Catalana)平台。加入笔会这年开始与伯纳特·梅特格基金会(Fundació Bernat Metge)合作出版《密涅瓦丛书》(Minerva),翻译了《西塞罗演讲集》(Discursos de Ciceró)第一卷的部分,还与《加泰罗尼亚之声》开展合作。此后,他主要以文评家、少数民族问题专家和政治家知名,代表作有《生活与书籍》(Entre la vida i els llibres, 1926),《少数民族问题》(La qüestió de les minories nacionals,1928) ,《浴火凤凰——文化复兴精神》(Fènix o l’esperit de la Renaixença,1934)。

马里亚诺·玛南(Marià Manent i Cisa, 1898-1988被后世誉为20世纪加泰兰文化的关键诗人,但此时作为最年轻的笔会会员才初露锋芒不久——20岁出首部诗集《分支》(La branca, 1918),二年后出第二部《雾中收获》(La collita en la boira),被评价为其“后新世纪主义”代表作。作为翻译家兼文评家,不但将叶芝、雪莱、布莱克、迪金森等西方著名诗人的作品翻译为加泰兰语,还翻译中国和日本的古诗,其两卷集《汉诗诠释》 (Interpretacions de poesia xinesa)——《金空》(L’aire daurat, 1928)和《光云》(Com un núvol lleuger, 1967)被认为原创性作品。1934年作为代表出席了在爱丁堡举行的国际笔会第12届大会,1976年因翻译英国作品获帝国爵级司令勋章,1985年获加泰兰文学荣誉奖。

1923年9月13日,陆军上将德里维拉在巴塞罗那发动军事政变,宣布全国戒严,冻结宪法,解散国会,随后自任总理,实行独裁统治,并重点打击地方分离主义。部分涉政较深的会员遭受打击迫害,加索尔、索尔德维拉等先后流亡国外,但笔会的活动由于以语言文学和作家社交为重心而基本未受到干扰,仍然得以在军政府的高压下继续聚会和参加国际会议,并成为一种文化体认的核心。

1924年4月21日,巴塞罗那笔会成立两周年后两天,一群作家就到市中心的格拉西亚大道车站欢迎新任会长莫雷拉——半年多年前被军政府遣散的西班牙国会议员。次日,莫雷拉偕同秘书米亚斯-劳雷尔、创会会长洛佩兹-皮科和三位新会员德里沃斯特、瓜施、苏里纳克-森铁斯,代表笔会拜访年近八十的大诗人纪梅拉,告知他已被提名为国际笔会荣誉会员。

安赫尔·纪梅拉(Àngel Guimerà i Jorge, 1845-1924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加泰兰剧作家和诗人,一代文学大师。出生于加那利群岛特内里费岛,母亲为当地人,父亲为加泰罗尼亚人,幼年时全家迁回父亲故乡——塔拉戈纳省东北角的滨海名镇凡达尔。上高中时代就开始写诗,25岁出版首部诗集《国王与内阁》(El rei i el conseller, 1870),次年创办《文化复兴》杂志(后改为日报)并担任三年社长。1875年以《因蒂彼尔与曼多尼》(Indíbil i Mandoni)首次在“巴塞罗那花节”赛诗会获奖,次年以《克利欧佩特拉》(Cleopatra)获最佳爱情诗天然花(玫瑰)奖,第三年囊括全部三项最佳奖——《千年》(L’any mil)获爱情诗玫瑰奖,《清晰的最后呼喊》(El darrer plany d’en Claris)获爱国诗金蔷薇奖,《朝圣》(Romiatge)获宗教诗金银紫罗兰奖,从而荣获“诗学大师”称号;1888年荣任“巴塞罗那花节”主席。纪梅拉的更大国际影响在于戏剧,1879年发表和上演首部剧作——三幕悲剧《盖拉·普拉西狄娅》(Gal·la Placídia),九年后的三幕悲剧《海与天》(Mar i cel)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被翻译成八种语言,赢得广泛的国际声誉,此后其大量剧作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国外上演,大大有助于加泰兰语作为一种文学语言的复兴(Renaixença);最著盛名的是1896年发表的现实主义三幕剧《低地》(Terra baixa),首演不久就引起国际性轰动,被翻译成十五种语言——其西班牙语译剧由著名加泰兰演员恩里克·波拉斯(Enric Borràs i Oriol, 1863-1957)演遍全国和拉丁美洲三十年经久不衰,其英语译剧于1903-1936年在纽约百老汇三次公演,还被改编成六部影片和两部歌剧。此外,纪梅拉于1982年参与创建以“现代加泰兰主义之父”阿尔米拉尔为首的温和改革派政团加泰兰中心(Centre Català),1887年又协助阿尔米拉尔创立加泰罗尼亚联盟,两年后当选为主席,1911年成为加泰罗尼亚研究学院院士。自诺贝尔奖于1901年开始颁发直到纪梅拉去世的24年里,他作为戏剧家被提名文学奖17次,至今仍为最高纪录,但却因其政治倾向的争议问题而落选——1904年曾与法国著名普罗旺斯语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édéric Mistral,1830-1914)一起作为诺奖决选候选人,以表彰他们对非官方语言文学的贡献,但当时西班牙政府的压力使瑞典文学院的评选者们改变了主意,最后评出与米斯特拉尔共享荣誉者为当时最杰出的西班牙语剧作家何塞·埃切加赖(José Echegaray,1832-1916)。

三位新会员代表都是笔会第二年中入会的中年作家, 皆为名重一时之选。

格劳·德里沃斯特(Guerau de Liost是豪梅·波菲尔(Jaume Bofill i Mates, 1878-1933)的笔名,著名新世纪主义作家、记者兼政治家。出生于赫罗纳省名镇奥罗特,青年时代放弃教会学习,到巴塞罗那大学读法律和哲学,此后在从政的同时进行写作,为《加泰兰杂志》(Revista Catalana)、《诗刊》(Revista de Poesia)、《加泰罗尼亚之声》等撰稿,30岁出版首部诗集《紫晶山》(Muntanya d’Ametistes, 1908)一举成名,至今又出版了三本诗集和一本评论集。他当选过地方主义联盟的巴塞罗那市议员和加泰罗尼亚联合政府议员,1919年成为加泰罗尼亚研究学院院士,1922年创立“加泰罗尼亚行动”并担任其领袖(直到去世前几个月)。

胡安·马利亚·瓜施(Joan Maria Guasch i Miró, 1878-1961为著名诗人,22岁出版首部《诗集》(Poesies,1990),31岁囊括“巴塞罗那花节”赛诗会全部三项最高奖而荣获“诗学大师”,到加入笔会时已出版五部诗集,以《比利牛斯》(Pirinenques, 1910)最具特色。

拉蒙·苏里纳克·森铁斯(Ramon Suriñach Sentíes, 1881-1964为多产作家,给《大西洋城》、《加泰罗尼亚之声》等多家刊物撰稿,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和小说。20岁出版首部诗集《我的东西》(Coses meves, 1901) ,两年后的首部长篇小说《古巴素描》(Croquis cubans, 1903)因头年的古巴独立而引人注目,被认为是有关黑人主题的最有意思的卡泰兰文学作品,到加入笔会时已出版十几本书,以三年前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穷人之宝》(El tresor dels pobres, 1921)最获好评,尤其深受当时青少年的欢迎。

下一天4月23日就是“圣乔治日”(Sant Jordi——加泰罗尼亚守护神),也是西班牙“书节”和“巴塞罗那节”,笔会在市中心的哥伦布酒店(Hotel Colon)举行晚餐会,得到大量知识分子的支持,代表当时加泰兰文学各派的数代作家济济一堂。主持晚会并演讲的六人,其中文化复兴运动前辈除纪梅拉和莫雷拉以外还有加泰兰现代主义小说男女魁首奥耶和加泰拉,以及新世纪主义诗人的男女代表波菲尔和阿德尤。

那西斯·奥耶(Narcís Oller i Moragas, 1846-1930为职业律师,最著名的加泰兰文化复兴和现代主义小说家。出生于塔拉戈纳省名镇瓦尔斯,两岁就成为无父孤儿,随母亲在外祖默拉嘎斯家生活,跟当律师的舅舅受教育,25岁在巴塞罗那大学法律系毕业,先任巴塞罗那省议会秘书,后为出庭律师(直至去世)。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用西班牙语写作,使用笔名给杂志撰稿,1877年受“巴塞罗那花节”赛诗会授予纪梅拉“诗学大师”和以《大西洋城》参赛的维达格尔特别奖的鼓舞,转用加泰兰母语写作,给《文化复兴》、《先驱》等名刊撰稿;两年后出版首部小说集《自然素描》(Croquis del natural, 1879),被评论界视为加泰兰小说的转折点,同年以短篇小说《桑莎嬷嬷》(Sor Sanxa)获“花节”小说奖,次年又以中篇小说《伊莎贝尔·德加尔塞兰》(Isabel de Galceran)获奖。1882年发表首部长篇小说《蝴蝶》(La papallona)引起欧洲文学界的重视,其法文版由著名作家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 1840-1902)作序,已体现了作者正从早期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两年后出版其最著名的长篇《高利贷者》(L’Escanyapobres, 1884),成为加泰兰自然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再获当年“花节”小说奖;名作还有三卷长篇《淘金热》(La febre d’or,1890–1892)和心理小说《皮拉·普里姆》(Pilar Prim, 1906),后者常被评论界与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相比较。不过,随着新世纪主义思潮的风行,奥耶在1906年以后淡出创作圈。

维克多·加泰拉(Víctor Català是卡特琳娜·阿尔伯特(Caterina Albert i Paradís, 1869-1966)的笔名,最著名的加泰兰现代主义女作家。出生于赫罗纳省滨海小镇拉埃斯卡拉,很年轻就开始文学生涯,但在父亲去世后作为长女主要照管家业,曾以维尔吉利·德阿拉克塞尔(Virgili d’Alacseal)为笔名发表爱情诗。1998年在“奥罗特花节”上以诗作《新著》(Lo llibre nou)和独白剧作《杀婴者》(La infanticida)获两项奖而出名,但是又传出评委们得知这种血腥暴力主题和语调的独白剧出自一位年轻女作者后而不安,从而使她以后干脆用其未完稿小说中男主角的名字为笔名。1901年出版首部诗集《月份之歌》(El cant dels mesos)和剧作集《四独幕剧》(Quatre monòlegs),并加入以《青年》杂志为阵地的加泰兰现代主义作家的阵营,几乎平均每年一书,到1907年又出五本——三部短篇小说集和第二部诗集外,首部长篇小说《孤独》(Solitud, 1905)为卡泰兰象征主义文学经典,使她在1909年荣获西班牙皇家学院和巴塞罗那花节联合颁发的首届法斯滕拉斯文学奖(premi Fastenrath)。不过,在新世纪主义思潮对小说的冲击下,她在1907年后也淡出创作,直到1920年才出了第四部短篇小说集《母鲸岛》(La Mare Balena)。此外,她主要从事民俗学和考古学的工作,1915年成为加泰兰语言学院院士,1917年担任巴塞罗那花节主席,1923年成为巴塞罗那文学院院士。

正如波菲尔在晚会上演讲中所说,参加者是被对于加泰兰语言的祈祷而招到一起来的,手拿玫瑰的贵妇,在独裁的日子里,不得不穿丧服。维克多·加泰拉指出了加泰兰笔会女会员所占据的同仁地位,而那天晚上是庆祝“我们文化复兴家园最直觉的节日之一”。

加泰兰笔会以复兴民族语言文化而创立和发展,也体现了国际笔会国际化方向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1. 玛乔丽·瓦特(Marjorie Watts): P.E.N. The Early Years 1921-1929, Aechive Press, London, 1971
  2. 约瑟普·希德(Josep S. Cid): El Centre Català del PEN 70 anys d’història, I 1922-1939 The early years: from national affirmation to disaster, Impremta Municipal, Barcelona.
  3. 国际笔会(International PEN)及其相关分会网页(http://www.internationalpen.org.uk/)。
  4. 维基百科(Wikipedia)相关网页(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