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有一个越来越响亮的品牌——“谭木匠梳子”。在千里川江两岸,有一幅幅招牌赫然夺目——“谭木匠梳子王”。

有人奇怪,从哪儿钻出一把小梳子,在短短十余年间,声名鹊起,不仅遍布全国几乎所有大中小城市,而且还飘扬过海,走向世界。也有人不解,一把小梳子竟做出了大文章,不仅创出了一个响亮品牌,而且还敢第一个登报招聘银行,从而在全国引发一场“企业与银行相互关系”的课题讨论……

“谭木匠”,何许人也?

1975年,在开县农村的一条河边,“轰”的一声炸响,硝烟弥漫、血肉飞溅中,一位18岁的青年永远失去了右手。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是站起来还是趴下?18岁的青年谭传华不得不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他很快作出了选择。

他先将自己关在屋里,每天练习左手写字。50天后,当他誊抄完一部古代医学巨著步出屋外时,他不仅掌握了左手写字的能力,同时完成了心理和志气的初步磨炼:只要自强,便不会被打倒。当然,他当时绝没想到,这幸存的左手,20年后会执笔签上一份份从几十万到数百万元的合同,会在中国创造出一个响亮名牌,会给众多残疾人撑起一片绿荫。

残疾后的谭传华当了小学民办教师(顺便说一句,谭传华本人从未做过木匠)。1979年,他教的学生在升初中的考试中位居全区之冠,他因此被特邀参加县里的教育工作会。正当他初尝成功的喜悦之时,一位参加会议的校长出语惊人:“一个人缺脚残手的多难看,多可怜,要是我残了,自杀了事!”

这劈头的一盆冷水浇得谭传华浑身发抖。他咬紧牙暗暗地发誓:一定要活个样子出来让人们瞧瞧!

自那以后,他更加亡命地苦读以充实自己,并准备像古代学者那样,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他想,雨果经历了生活的磨炼写出了流芳百世的《悲惨世界》,艾芜流浪数年之后完成了感人肺腑的《南行记》,自己也有必要走出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哪怕历尽人间艰辛也在所不惜。说不定,揣在心头多年的作家梦、画家梦就将在这艰辛的历程中得以实现……

1980年,谭传华带着50元人民币和凌云的壮志踏上了流浪之路。

从武汉到北京,再到新疆、甘肃、成都……衣服卖了,手表也换了钱,待浪迹到昆明时,他已是囊空如洗,成了彻底的无产者。

冬天的风寒透肌骨,流浪街头的未来梳子王“谭木匠”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凌云壮志也许还在,美妙的梦肯定暂时无踪。饥寒交迫的他不知不觉往有饭店的地方挪动。

他像乞丐一样走进一家饭店,一位食客吃剩的烧鸡就在眼前。

巨大的诱惑迫使谭传华伸出手去。

食客抬起头,鄙夷地盯着他。

伸出的手倏地缩回!是那目光唤起了被饥饿压抑的自尊,还是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原本就充盈在他的血液中?

“我怕伸出手去,就从此走上乞讨之路。”多年后,已是总经理的“梳子王”说。

他走到昆明市民政局救济科,掏出教师证。可那位吃着国家俸禄的“公仆”不分青红皂白将他赶出大门。他又来到市接待室,一位中年女干部听了他的倾诉,同情地掏出五元钱——谭传华居然拒绝了,尽管他此刻已饿得发晕。

当夜,饥寒交迫的谭传华蜷缩在一个建筑工地的墙角,准备度过寒冬的夜晚。不料,一盆冷水从天而降,将本已簌簌发抖的流浪汉又淋了个透心凉!

说来也是难以令人置信,在寒冷夜风中颤抖的他此刻竟想起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以及诗中所蕴含的那崇高的博爱情怀。

多年后,当目睹谭木匠细心关照哪些穷愁潦倒的不幸者时,回目那一个严冬之夜,窥探一下他在寒风中诵念“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内在情操,也许我们就对“梳子王”这些年来不断慷慨解囊,扶贫助弱多了几分理解。(谭传华已在助残、教育、便民、振兴手工业几方面捐赠赞助了400多万元。)

浑身水淋淋的未来梳子王此刻却不得不钻入一家农民屋外的谷草堆。孰料,窸窸窣窣的声音又惊醒了对盗贼一向高度警惕的农家子弟。一阵喝叫声后,他又被抓起来当盗贼审问了半夜。

谭传华万念俱灰,苦熬着漫长冬夜,打算天亮后向滇池纵身一跳……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大观楼古今第一长联何等雄浑豪迈!

“曙光象轻纱飘浮在滇池上,山上的龙门映在水中央。”——郭沫若优美的诗句如此轻柔浪漫。

然而此刻,蓬头垢面的“谭木匠”蹒跚而来。

这里倒是一个长眠的好地方。后有气势磅礴的古今第一长联为伴,前有风情万种的千古睡美人作陪,只需纵身一跳,一切尘寰烦苦、人生屈辱便都融入碧波,化作苍烟流泉。

谭传华一步步朝水面靠近,碧水映出他的狼狈,他凝视水中潦倒的面容,蓦地一惊:这就是你发誓要混出来让人瞧的模样?这就是你出来闯荡的最后结局?!你不是要改变生存现状,展示人生价值吗?这难道就是你对那些鄙夷目光的回答?

奥斯特洛夫斯基被疾病击倒在病床,绝望中对自己举起了手枪。在扣动扳机的那一刹那,他似乎听到了枪口冲他嘲笑:“你这个懦夫!”他终于放下了枪,拿起了笔。于是,世界多了一部经典之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司马迁在不堪腐刑之辱,听见死神叩门时,奋身而起,于是,中华有了一部“无韵之《离骚》”!

……徘徊再三,谭传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他捧起湖水,洗净肮脏的脸庞,梳理好蓬乱的头发,转身向城里走去。

从地狱门口返回的谭传华来到昆明火车站。他勒紧裤带,背着画夹游荡(别忘了他是带着作家和画家梦出门的)。一个年轻人见状发问:“你是画家?”“不,是画画的。”“会画啥?”“山水花鸟人物都可以。”

于是,青年叫谭传华给他画张像,若画得像,便给点钱。

仿佛看见水面上漂来的一根救命稻草,已饿了三天多的“画家”左手拿笔,气沉丹田……

像画好了,青年左瞧右瞧,表示满意,掏出了两元钱。

“画家”欣喜若狂,把那两元钱紧紧攥在手心,直奔最近的饭店!他买了6个馒头,要了一碗白开水,在众目睽睽之下来了个虎狼之吞!

这6个馒头不仅让他从饥饿的死亡边缘挣扎回来,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一个受益终身的启示:一个人在绝境中绝不要自我放弃,顽强的拼搏和自身的技能,是摆脱困境取得成功的法宝和秘诀。

第二天,谭“画家”挣了3.5元,第三天挣了5元……

谭传华终于摆脱了绝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跨出了从饥寒交迫的流浪汉到腰缠万贯的梳子王的关键一步。

流浪了几年的谭传华又回到故乡。作家梦与画家梦没有实现,更没挣回灿灿银子。然而,经过炼狱般磨炼的流浪汉已经脱胎换骨,具有了在人生疆场上纵马扬刀、荣辱不惊的强大内功。

他贷款搞起镇上第一个私营企业预制板厂,结果出师未捷,企业折戟沉沙。他爬起来又干,办起一家木雕厂,不料又败走麦城。此刻的谭传华没有仰天长叹,而是另起炉灶,开了一家鲜花店,这次,他在鲜花丛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有人说,没有经过痛苦的人生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么,可不可以反过来说:经受过苦难磨砺和失败挫折的人生往往蕴含着一种“幸”的内涵并射出一种深沉而悲壮的美。

手里又有了一些资金后,他办起了木梳厂。第一批木梳生产出来后,四个人沿街叫卖一整天,只卖出一把——两元钱。(又是两元!)有人心凉,有人动摇,有人退缩。谭传华没有,他咬紧牙关锲而不舍……

在武汉一家商场门外,谭传华手握梳子,步履沉重。他刚被人轰了出来,那“滚出去”的骂声在耳内嗡嗡鸣响。他眼中盈满泪水,但没有掉下来。

在成都一家商场,他登门6次,对方不仅不看一眼货,还大动肝火。他镇定地宣称:我还会来10次、20次。我的产品要是卖不动,三天之后我当众烧毁!——结果,三天之后商场经理通知他再送500把去。

没有攻不下的市场,只有攻不下市场的人;没有搞不好的企业,只有搞不好企业的人。这是谭总经理笃信的名言。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当年的残疾流浪汉如今已成功地攻下了市场,也搞好了企业。

“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从当初的10多人的小作坊发展到2000多人的大公司;

遍布全国的专卖店已达到464家,并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建立了国际连锁店,年零售额超过亿元;

2006年1期的《福布斯》(中文版)杂志把谭木匠列为100家中国最具潜力的中小企业之一;

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把谭木匠写为创新管理的经典案例;

谭木匠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

谭传华站在长江边,身后是颇具规模的大工厂,前面是遍布全国的专卖店,胸中是“诚实、劳动、快乐”的坚定信念。他没有成为作家,但他交出了一部声情并茂的人文作品;他没有成为画家,但他画出了一幅美韵绵绵的艺术长卷。

趟过了危难之河的谭木匠,正走在无限广阔的原野上。

(写于1998年10月。《重庆新闻图片报》发表)

木公的博客2008-01-09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