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去了一趟台湾,收获颇多。台湾同胞礼貌热情,街上干干净净,环境绿化也不错,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让我最难忘的,是台湾的书店。这次在台一周,逛了十余家书店。因为是随团出行,日程安排得很满,我逛书店只能见缝插针。

23日晚9点多入住酒店,领队告知,重庆南路的诚品书店不远,睡不着的可以去逛逛,那里24小时营业。我放下行李,在微信群里问有没有愿意同去的,只有小蒲一人响应。与小蒲在大堂汇合,出门打计程车,约十分钟就到了诚品敦南店。已经晚上10点多了,书店仍有不少读者。重点推荐的新书摆在入口的展台上,我一眼看中了《丝路、游牧民与唐帝国》,作者是日本学者森安孝夫。正值4·23世界读书日,墙上有一些海报,“以阅读为支点,拉近世界与我的距离”,“信仰阅读,故未来我在”……文案也是打动心扉。

这是我第一次在台湾逛书店,好多好书摆在眼前,感觉目不暇接。一些传说中的书,以前只在网上看过图片,现在终于看到真货了。东翻翻西翻翻,不断有发现,持续兴奋中。然而忧虑也来了:这么多好书,不可能都买,一则没有太多预算,二则行李箱太小,何况接下来还有书店要逛。于是反复斟酌,恋恋不舍地放下一些书。到11点半,小蒲想回酒店休息就先走了,我想再看一会,因为书店区域只看了不到三分之一。我的兴趣在文史,接下来,只能加快速度,其他区域匆匆扫一眼,那些带不回去的书就不耽误时间了。深夜0点半,确实很疲劳了——早上4点半起的床,明天还要早起,于是买单收工。离开前,忍不住拍了几张照片。此时店里读者少了,有一青年坐在那里静静地看书,地上放着他来时骑摩托戴的安全帽,这个画面在我心里定格了。

24日学习了一天,下午5点钟才结束。我约了傅月庵先生,本团与台湾同仁的联谊晚宴只好请假了。台北不大,打车很方便,司机很客气,到达目的地收了车费后,他还停靠路边跟我聊了十分钟,谈他来大陆在我家乡的一段经历。找到傅先生办公室,他正在等候,两年不见,感觉很亲切。聊了聊近况,他前年为周梦蝶做了一套《梦蝶草》,极用心,极精美,含大开本诗集、朗诵光盘、仿真印刷书法,近三千套去年即已售罄。很多读者是买回去收藏的,舍不得经常打开,傅先生又做了一本供翻阅的平装诗集。他拿一册送我,让我格外惊喜。傅先生准备了金门高粱,本来要请我喝酒,而我希望他带我逛书店。于是他请我吃了顿简餐(套餐)。然后,我们直奔竹轩二手书店,他说这家的书比较多而且便宜。书店在巷子里,有四五十平米。靠墙的书架是活动的,共有三层,看完一层,移开再看下两层,这种装修节省空间,找书也方便。店里有不少大陆出的书,有些我的架上也有,看着像是故友重逢。傅先生让我慢慢看,我就不着急,花一个半小时才扫完。买了鹿桥的两本:《未央歌》《人子》;以及司马长风的一本《新文学史话:中国新文学史续编》,此书好像不多见。傅先生经常光顾此店,但这次也有斩获。

已经8点半了,傅先生又带我去茉莉二手书店台大店。步行穿过温州街,他向我指点南天书局、唐山书店的位置,说这一带书店和咖啡馆密集,是文化人出没的地方。路过台大校门口,傅先生指着路旁树林中亭子式的建筑,说那是傅斯年的墓。到茉莉书店,进门就听到轻音乐。傅先生曾在该店工作五年,认识店员,可能感觉像是回家一样。店中的书虽是二手书,品相有九成新。茉莉名气大,且在公馆商圈,人气比较旺。就像进入宝山,想买的书仍然很多,只能尽量克制再克制,挑了《笠山农场》《龚鹏程四十自述》等几本。傅先生说回家顺路,打车把我送到酒店,我们约好6月北京见。

25日晚约了在台北访学的晓华同学,之前她已帮我买到一些书,并且在访书时巧遇淘书高手杜先生,约好今晚陪我逛书店。我想看看南天书局,就提前打车过去了。店面不大,以学术书为主,最有特色的是关于台湾的各种图书。我是冲着陈正祥来的,就直接问店员。小伙子很快拿来《西北考察记》等,他说,刚才有人来买了陈正祥和许烺光的书,你们是不是一起的?我看了一下微信消息,晓华发的采购书目上,已经去掉了这几种书,才知她已经帮我买到了,于是谢过店员。

往前不远,就是约好见面的雅舍二手书店,在临街的二楼上。店里放着古典音乐,一位阿姨热情地问我需要什么书,我说看看文史书。店里有很多书法方面的书,阿姨说原是一位老先生的,人走了后书就到她店里来了。进来一位女生,问阿姨有没有王文兴的《家变》,找这种书的人,应该是读文学系的学生。我想起昨晚在竹轩见到一本,就告诉了她。

看看时间,已过约定的6点,晓华还没出现。我看微信消息,她说就在附近,因为帮我买了很多书,拿不动了,就近钻入咖啡馆。我绕了两圈,终于找到她。她帮我买的陈正祥作品和《许烺光文集》,装了一纸箱,确实很沉。她说,宿舍里还有一箱帮我买的书,包括《古代社会与国家》《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等大部头。看到这么多书,我忽然犯愁了,怎么带回去呢?于是决定晚上不逛书店了,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晓华说,杜先生临时有事,8点左右才能到。趁他到之前,建议我去逛逛胡思二手书店,她仍待在咖啡馆。于是,我去了不远的胡思,也是在楼上,二层是文史社科书,三层是外国文学及其他书,有一小妹在认真整理图书。我大致扫了一遍,买了刘枋的《故都故事》,是老一辈来台人士对故乡的回忆,大陆没有出过,台湾也不会再版了吧。

晚上8点,杜先生出现,与晓华汇合,找了家小馆吃饭,聊周德伟、吴经熊、雷海宗的往事和作品……又去唐山书店,访陈隆昊先生不遇。感觉意犹未尽,约好29日晚再聚。

26日中午近11点,抵达九份。九份以前是矿区,后来通过文创包装成“黄金城”,现在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我忽然想起小胡在微信中提到的一家旧书店,赶紧微信问他,得知店名乐伯。团友们在九份老街上自由地逛着,游人熙熙攘攘。我在一家笔店打听书店地址,老板说一直往里走。我一阵急走,终于看到路边的指示牌,远远望到前方的书店,夹在几栋老房子中间。店面不大,约二十平米,密密麻麻摆满了书,很拥挤,里边小屋里还有很多书没上架。牌子上写着旧书五折——贴价签的除外。因为12点要集合,我只用二十分钟匆匆浏览一遍。小胡要我把柜台前的旧书拍几张照片,我拍了,上车集合后才发给他。他说温瑞安主编的《坦荡神州》、黄碧云的《七宗罪》很罕见,劝我赶紧去把书买下来。然而,此时我已经在下山的途中了。

晚上到花莲市,饭后入住酒店已近9点。网上查到时光书店的位置,打计程车过去,原来很近。书店是木结构的老房子,店里布置颇有文艺范。有一只猫,慵懒地躺在书丛中。我盯着书架扫描,总算在打烊前浏览完。挑了两本书付款: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最后的王朝》,2006年8月第十三刷;张系国《棋王》,1993年9月第四十刷——一本纯文学书,能印这么多次,可见以前出版业的繁荣。架上还有龚鹏程的《文学散步》与《四十自述》初版本,品相都不错。前者我买过简体版,后者刚买过新版本,想到行李箱已满,不舍地放下了。现在回想起来,追悔莫及——用繁体字写的书,看繁体版会更原汁原味。从书店出来,回望木制的“时光”招牌,在灯光下很温暖。下午听人介绍,这里还拍过电影,嗯,回头找来看看。

27日抵高雄,近9点晚餐还未结束,我就拜托同事将行李带去房间。从饭店走到左弯书店,只用了五六分钟。推开店门进去,店家正准备打烊,我请求看五分钟。听说我是远道而来的,他说可以给我半小时。他接了个电话,是家人打来的,他说晚一点回家。店中不到二十平米,但是摆放得整整齐齐。我一边浏览,一边与店家聊天。他问我是怎么知道这家书店的,我说是朋友介绍的;又问朋友名字,原来他也认识,他说要感谢朋友替他宣传。我发现,每本书后都贴了一张书签,印上一枚图案,用钢笔写了书名、出版社、售价以及书店名,字体古朴,方寸之间,文雅别致。店家向我推荐吴明益的《单车失窃记》,今年的布克奖入围作品。感觉他是个读书人,而且有老派文人的味道,就问他是否写文章,他谦虚地说不写。——后来我才知道,他以前是报社的编辑。因为爱书,退休后就开了这家书店,店中出售的一些书是他自己的藏书。看到一本光复书局版“当代世界小说家读本”之《钟阿城》,我毫不犹豫地买下,怎么带回去再想办法罢。半小时很快过去,我真诚地向店家道谢、告辞。

29日回到台北。晚上在紫藤庐,约了晓华和杜先生,随后陈隆昊先生也到了。陈先生的唐山书店是台北的文化地标,已坚持了近四十年,尤其在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的思想启蒙上,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十多年前,台北市政府与学界及书店、咖啡厅、人文茶馆发起“温罗汀行动联盟”,经过持续的努力,如今“温罗汀”已经成了台湾的文化品牌——在温州街、罗斯福路、汀州街一带,有六十多家书店与出版社,还有众多的咖啡馆、人文空间理念店。由于陈先生热心公益,出力尤多,被推举为独立书店文化协会理事长。他成了独立书店遍地开花的重要推手,目标是要打造类似神保町那样的“华人第一町”。

初次相聚,一见如故,我们分享了各自读书的经历。陈先生总结出一条:阅读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因此,他还打算做一件事情——为小朋友创造接触和阅读纸本书的空间,培养新一代的读书人。我们聚会的紫藤庐,墙上挂着周德伟先生的照片,桌上有周先生的几部著作,还有其自传《落笔惊风雨》出售。近七十年前,殷海光、雷震等先贤,在这里创办《自由中国》杂志。此时此地,我蓦然领悟到了文化的力量与传承。

台湾多书店,已然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环岛一周,虽是走马观花,尚有三民书局、雅博客、旧香居诸多书店,没来得及走访,收获已经满满。返程之时,我念念不忘的是那些书店,以及那些没有买回来的书。这次错过的书,以后还会再相逢吗?

注:本文首发于《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7月04日10版)。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