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愿席殊书屋坚守最后的书香阵地。”

2000年6月14日,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在南昌席殊书屋二楼写下了这行颇具预见性的文字,让一些人惊叹不已。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离民营书店“解放”已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正是民营书店发展的黄金时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新闻出版署放开图书批发渠道、购销形式和批发折扣,民营书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段时间里,不管是南昌还是全国其他城市,被“松绑”的民营书店正以一种相对灵活和独立的内生动力驱动着城市的人文生活。

从那以后,城市越来越大,书店越来越少,许多人的书桌灰尘也越来越厚……当南昌席殊书屋第五任“掌门”过云岗先生,每次拿起那本名家签名册,翻阅学界精英留下来的签名和图书推介语的时候,那些过去年月里的读书生活,总让他回味悠长。

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曾说街头酒吧能够准确地反映一个城市的人群结构。照此说来,书店则是一座城市人群思想的折射。

今天80、90后的年轻人,甚至很难相信,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南昌独立书店在洪水猛兽般市场浪潮中,曾一度成为了独立书店崛起的经典范本。

在先辈的口中,我们了解到那时候读书人对于知识的渴求普遍充满了狼性疯狂。

多年以来,当不少的实体书店以摧枯拉朽之势败退于市场浪潮之下,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独立书店依然在“点灯前行”。从最初的“3S蓝色书店”、“席殊书屋”、“青苑书店”、“化文书社”、“拾得书屋”到“三一书店”。尽管在浮躁的世风下,以经营图书来驱动城市的人文生活会显得“不自量力”,但在二十年来的时间里,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看到独立书店所传承的那份读书精神和情怀依然不死,并因此而传承。

谈起书店,恐怕没有人比一个叫席殊的人有着更深记忆。如你所想,他正是席殊书屋创始人。

在南昌独立书店的发展史上,这个人堪称传奇。20世纪90年代,他带领一家书店以星火燎原之势向全国扩张的足迹,足以见证中国民营书店的二十年来的沉浮。

在很多60后生人的读书人记忆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家叫“3S蓝色书屋”的书店成为了他们抹不开的记忆。1994年,经过几次创业的席殊先生,最终选择了在南昌最为繁华的八一大道,做一家独立书店。

后来发生的一切,连席殊本人也始料未及,那种火爆程度让人瞠目结舌。

这家民营书店一经开张之后,几乎每天都是爆满。据说,当时某大型国有书店的工作人员还经常有人“潜伏”到这家书屋来抄录人文社科类书籍的销售排行榜,以此来购置书籍;在那些年的暑假,经常会有很多爱读书的年轻人到此勤工俭学,只为多读几本书。多年之后,这群人当中,很多人已经成为了现在依然活跃在知识界的精英学者。

随着书店的声誉越来越大,加上席殊本人在圈内的影响力,先后邀请了一批在当年正红的作家来到这家书店签售,如作家尤今、梁凤仪、陈香梅等当年红极一时的作家先后引爆南昌读书热度。

很多人描述,当时的书店的读书场面就跟现在人们蜂拥而至进入电影院、游戏厅、酒吧的情形类似。而彼时的国内图书市场,依然有80%份额是由新华书店所掌控,民营书店基本上就是在20%的夹缝之中生存。比起西方发达国家差距依然是相去甚远。但恰恰就是在20%的缝隙里,民营书店中的独立书店像似一缕春风刮尽大江南北,由此也逐渐进入了独立书店的黄金时代。

2

四月的一个下午,南昌席殊书店第五任“掌门人”过云岗,这个“行伍”出身的书店老板,在席殊书屋二楼雅致的楼上,拿出了一摞的老照片,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关于“书与城”的书香往事。

1996年6月26日,“3S蓝色书屋”搬迁到南昌市一经路6号,正式更名为“席殊书屋”,以导入国外连锁机制的形式开启了它在全国扩张的步伐。

1997年7月,席殊通过考察国外图书市场,成立了中国首家按照国际惯例运行的图书俱乐部—席殊好书俱乐部。邀请各界顶尖学者、作家来发表对好书的审读意见和推荐。这一模式的推行,使得这家书店在全国迅速建立起了影响力。

过云岗至今还保留了一份席殊书屋专家导读系统名录,里面涵盖了巴金、季羡林、卞之琳、丁聪、于光远、莫言等100余位当代中国一线作家学者的签名以及好书导读推荐。

凭借着影响力,南昌席殊书屋先后邀请到了很多学界名流来到书店作新书签售。每次签名售书现场,队伍一直排到了书店几百米开外。而好书俱乐部沙龙活动也成为了当时各大高校翘首以盼的文学沙龙会。

此后,席殊在全国布局,连锁书店一度达到六百多家,其崛起范本也堪称中国民营书店发展的经典案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这段时间图书业快速发展期,南昌的很多图书街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榕门路“滕王阁古玩市场”、象山路“新旧图书城”、文教路“旧书一条街”三大旧书“宝地”以及江大南路、老福山、站前路、上海路、江西省人才市场地下室等地的旧书店,已经在这个时期奠定了南昌图书街市的新格局。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里,在南昌文教路一带经营一间不到20平米的书店老板万国英,开始带领一家叫“青苑”的书店正风驰而来。

3

“单向空间”创始人、观察家许知远曾这样描述读书这件事:听莫扎特,喝啤酒,看迷惘一代作家的作品,身边偶尔经过像春天一样的姑娘。

许知远所描绘的“美好时代”进入新世纪之后,显得格外陌生。全国各地的读书氛围并非他所描绘的那般美好,城市人文精神正在进一步沉沦。谁又会想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万国英创立了一个几年后在全国都有影响力品牌:青苑书店。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席殊书屋正孤身奋战于硝烟弥漫的图书市场的时候,青苑书店品牌初创。喜欢三联、商务、上海译文版图书的万国英创立一家专门经营人文社科书籍的书店。

几年以后,书店从文教路那条旧书街市辗转流年。尽管当时她把青苑书店经营的小有名气,但万国英内心却一直有个愿望悬在心里:她想操办属于“青苑”的读书沙龙。

与现在频繁的读书沙龙相比起来,新世纪之初的南昌,读书会少之又少,由民间发起的公共读书沙龙基本上是一片沙漠。除了多年的席殊书屋在学校等场合举办读书会之外,民间并没有太多类似的公共读书沙龙。

2010年,青苑书店结束了它“东流西窜”的“流浪生涯”,正式入驻了交通更加便利、环境更加安静的金域名都社区。因为店面是被购置下来,所以青苑书店开始有了自己的公共空间,在万国英内心潜藏已经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几年的时间,青苑书店发成为了南昌又一座人文新地标,到目前为止,青苑书店的读书会已举办了100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读书人。现如今,席殊、青苑书店的人文讲座已实现常态化,基本上每周都会举办读书沙龙会。在席殊书屋,其文化沙龙涵盖民俗、文学、艺术、心理、历史等领域,而青苑书店,国内知名学者和江西籍作家携新书来坐客已然成为常态。

4

新世纪进入第一个十年之后,南昌一大批旧书街市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原来淘书客的福地,如今已经被冲流四散,各类大大小小的旧书店更是难寻踪迹,文教路、嫁妆街、滕王阁古玩市场一带的旧书店和市场逐渐成为了遥远而美好的记忆。

但细心的人会发现,经历市场经济浪潮和社会环境所冲洗,尽管书街已无迹可寻,书店、报刊也越来越少,但近几年来,作家签售、学者讲座、读书沙龙也在这个城市渐成规模,尤其是独立书店的发展,已然成为了读书文化生活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这一切的推动者,独立书店功不可没。但面对着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新派的独立书店继承了传统独立书店的那份精神的同时,又在模式上有了新的拓展。

去年年末,“三一书店”在南昌红谷滩正式开业,这家由五个年轻白领合伙打造的独立书店,更像似一个艺术空间。年轻的合伙人衷叶烨在一个春日早晨,谈起书店创立满怀憧憬,她说,这只是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

与很多书店以经营图书方式所不同的是,这家书店通过各种“分享会”来引导人爱书的人去读书,他们所建构的艺术空间,以书为依托,每周举办咖啡、插花、品酒会、旅游分享等沙龙,把书店的价值作了进一步的延伸。

衷叶烨说,在未来不久还要做24小时营业的书店,你可以在这里写作、看书、品酒、喝咖啡,想一件遥不可及的小事儿……

她的话,让我们想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法国北部塞纳河边上,一家叫“莎士比亚”的书店,那里常年“混迹”着有一大批在当时尚未成名的文学青年,如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等等。许多年之后,这些名字卓越而光芒。

在当下,尽管我们不敢去奢望能看到塞纳河边上的美丽“风景”,但毕竟,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我们都需要那份信仰,需要那份精神的传承,尤其是在读书这件事情上。

本文转载自“小镇上的青年”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