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组织总是兴也忽焉,亡也忽焉。

纳粹,差一点就灭了世界,最终却只是在这个世界上扑腾了十几年,就灰飞烟灭。

纳粹的辉煌与横空出世,有不朽的记录片《意志的胜利》为证。

纳粹的美学在《意志的胜利》达到登峰造极,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野心家、极权组织,他们追逐的,也不过是纳粹式成功——那种集体无意识、集体癫狂的大一统。

影片拍摄于1934年,公映于1935年,一出世就把世界吓傻了。

影片从头至尾,都写着大大的两个字——牛逼!

拍这部牛逼片子的,是当年一个年仅32岁的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

莱尼·里芬斯塔尔,1902年8月22日生于德国柏林,自幼酷爱游泳体操,热爱神话故事,她四岁开始写诗,十六岁学习舞蹈,20岁,在慕尼黑举办个人舞蹈专场演出,一举成名。

希特勒在1932年看过莱尼·里芬斯塔尔自导自演的《蓝光》,对她倾慕不已,于是,在1934年,希特勒请莱尼·里芬斯塔尔为他拍摄当年的纳粹党代会,他说,“里芬斯塔尔小姐,就从你的生命中抽出六天时间,赠给我吧,就六天。我只想让一个艺术家来拍摄这部片子,而不想让一个(纳粹)党的导演来拍。“莱尼·里芬斯塔尔答应了,答应的条件是,以后不再为希特勒和纳粹拍片,希特勒也答应了。

在纳粹的倾力支持下,莱尼·里芬斯塔尔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拍摄条件:影片由第三帝国出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豪华空前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造就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意志的胜利》。

莱尼·里芬斯塔尔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盛大与荣耀的电影美学,像这个从万众齐整的方阵里,冉冉升起的希特勒形象,在多年以后美国影片《巴顿将军》里,也有相似的呈现。

影片开始,是上帝的视角俯瞰的德意志,那正是希特勒的视角,那时,莱尼·里芬斯塔尔是发自内心地把这个恶魔当做了“拯救德国的希望,上天派来的使者”。

希特勒腾云驾雾而来,就如同一个神,降临德意志。影片通片没有一句解说,只有开头的几行字幕:1934年9月5日,德意志经受战争20年,经受战后磨难16年,民族重生19个月,希特勒乘飞机去纽伦堡参加阅兵典礼。

地面,是万民景仰,翘首以盼。

希统帅,带着自信的微笑下凡,那微笑甚至有些许甜美,些许羞涩。

魔鬼和天使,有时也很难辨。

精致绝伦,精密严谨的德国人,作秀也是世界一流。纽伦堡党代会,是被纳粹当做一场历史盛宴来做的。

莱尼·里芬斯塔尔是天才,她感召人的绝不仅仅是场面宏大的镜头,还严密逻辑和灵魂呈现。那一张张热望的脸,像仰望天神,让人几乎能触摸到砰砰跳动的心脏。

在喧嚣的社会集体活动里,呈现个体的内心世界,是莱尼·里芬斯塔尔的强项。多年后,她的本领继续在《奥林匹亚》发扬光大。

那时,日耳曼民族真的是军民团结紧紧地,紧紧围绕在领袖的身边。

狂热从黑夜贯穿到黎明,第二天清晨,领袖推开窗户,阳光明媚,纽伦堡古典庄重烟火气十足,一派祥和的景象,日耳曼,蒸蒸日上,一切尽在领袖掌握。

只是等待检阅的军民驻扎的一顶顶帐篷,远看宛若一座座宁静的坟墓,历史的预言总是在不经意间透露。

时间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宰,《意志的胜利》里那些狂热的民众,若有幸活到十年后,可见另一番天地翻覆,那时,面对日耳曼的废墟,他们自会有另一番醒悟。事实上,擅长哲思的德国的确在战后醒悟,彻底醒悟。

当然,仍会有人把那个斗志昂扬,群情勃发的年代,看做最好的时代,就像我们社会上一些人尊崇一个荒唐的年代。

苦难中的人总会祈盼天神,希特勒,正是那个年代德国人心目中的救世主。

当时的希特勒,招引了多少德国少女的仰慕乃至爱慕!看看莱尼·里芬斯塔尔庞大的摄影队捕捉到的现场——

借助第三帝国强大的资源和条件,莱尼·里芬斯塔尔 可以零距离贴近领袖,让人零距离感受崇拜的气息。

人们知道十年后的结果,回看《意志的胜利》,才更有意味;世界领教了纳粹强大的攻击力,回看《意志的胜利》,才明白原由何起。

影片感染力太强,即使八十年后看,仍然招魂夺魄,难怪,它要被禁那么多年。

出国在YouTube播放平台发现,绝大多数的留言竟然都是表达敬仰的,这个世界一直都很危险,只等一个引火者。文革基因不止我们才有。

片中,那些英姿勃发精力爆棚的德国小伙子,一早起来,擦皮鞋,刮胡子,梳洗打扮,只为在领袖面前呈现最佳状态。他们绝想不到十年后,德国的样子,自己的样子。命运从来因果相随。

那个早晨注定会被念念不忘。

万民敬仰,是政治家的大麻,多少政客不能自拔!多少狂民无法自抑!

莱尼·里芬斯塔尔获得了全方位的视角,她一会儿如上帝般俯瞰,一会儿与领袖同位迎万众朝拜,一会儿进入万众内心世界,做灵魂特写。镜头摇转,都是目不暇接的帝国威严,都是呼之欲出的万众景仰。片中,德国人伸出右手,仿佛一一望无际的柴禾垛,也如几年后犹太人的尸体的柴禾垛。

民众的辨识力总是很低下,尽管制造的崇拜和荣耀最终都变成笑话,而当世的民众却分不清谁是真正的民为本、社稷为上,还是只为领袖、为少数人在鼓惑,历史的答案总在悲剧落幕后才给出。

只能服从一个领袖,一个思想的民族是可怕而可悲的。好在德国很快醒悟——在接受惩罚、满目疮痍之后。

而当一个灵魂放弃独立思考,便容易臣服乃至陶醉于征服,就像这样一副亢奋的面孔,文革年代,这种面孔在中国转世重生。

仔细听希特勒在高台上歇斯底里的演讲,发现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只是一些决心和意志,仿佛一个哲学教授的课程,但这并不妨碍排山倒海的欢呼,只是因为,这个苦逼了好些年的民族需要激发,需要一个灵魂的主心骨。

这个世界原来需要对苦难提高警惕。

鼓惑,本来就不是实实在在的营生,它只是在苦难的田地里耕种仇恨。

难以想象,以缜密的哲学思维见长的德国,竟然也会众口一词,众人一面,可见,在强权和众口讻讻面前,独立思考也只能偃旗息鼓,只看戏不作为。德国尚且如此,更别指望奴性的国度会在疯狂年代有强有力的反叛。

从个人崇拜,到集体无意识,到集体癫狂,是社会发病、步入深渊的通途。《意志的胜利》里,充斥着民众一张张虔诚狂热的面孔,充满敬爱的妇女,天真无邪的孩童,都像被招了魂。那个阳光四射,万众沸腾的时刻,正是一个民族发病的高潮。

网上有一篇电影符号学的精彩评述——“集体歇斯底里一直都在以各种方式被某些人所利用——独裁者所崇尚的个人崇拜、宗教领袖所宣扬的神迹和感召、影视歌星在媒体上频繁的曝光率甚至广告商们无所不在的讯息轰炸,都是想煽动起一次次的集体歇斯底里!”

祸国殃民,洪水滔天,都不在鼓惑者的顾惜之内。

莱尼·里芬斯塔尔,给世界留下一个经典的范本。

影片在1935年播出后,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给莱尼·里芬斯塔尔发奖的,不但有纳粹的盟友意大利,也有自由世界的法国,巴黎先后给莱尼·里芬斯塔尔颁发两次大奖。三年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即踏平了自由法国。

拍摄《意志的胜利》几年后,莱尼·里芬斯塔尔受国际奥委会邀请,为奥林匹克拍摄记录片《奥林匹亚》,她赋予运动以美轮美奂,很多创意手法成为后继经典,她再次大获成功。

战前的荣耀没能让莱尼·里芬斯塔尔躲过战后的劫难,为了这部影片,莱尼·里芬斯塔尔在战后被当做纳粹的余孽整肃,被美军和法军先后五次投入监狱,并被送到精神病医院接受电击治疗,直到1952年,她才被法庭认定”没有从事与艺术无关的工作“无罪释放。她说,要知道战后会遭受如此磨难,当年,她不会拍摄《意志的胜利》。

终于结束磨难的莱尼·里芬斯塔尔和她的终审判决书——

她被迫终止拍摄电影和追逐神话的生涯。后来,她深入非洲拍摄苏丹土著部落努巴人生活。

84岁时,她又专注于海底世界的拍摄,为了取得潜海证,她把年龄谎报20岁。

2003年,101岁,一生阅历丰富的莱尼·里芬斯塔尔在德国去世。

而终其一生的代表作,仍是《意志的胜利》,这部为德国法西斯宣传的影片,也成为所有反战作品的首选道具,其中的镜头一遍遍出现在各类影像作品中。

经典就是无论叫好还是叫骂,都离不开它。

咚蹡蹡 2019-01-04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