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清
1888~1969

许崇清,广州人,教育家,华南教育界元老,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中山大学东北区八号是老校长许崇清的故居,这座二层红砖小楼曾给他的儿子许锡挥留下过许多回忆。

站在客厅,如今已是七旬老人的许锡挥念念不忘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中大党组学习小组来许家学习,讨论到正在流行的一句马克思的名言“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许校长一听,马上从客厅起身,噔噔跑上二楼,翻出一本德文的马克思原著,捧在面前。他一边走下来,一边逐字逐句地翻译给在场的人听,说这句话的原意应该是“教育者同时被教育着”。

许崇清的意思是,这不应成为一句为“整”教师而被误用的流行语。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命题,却由于错误的翻译而被用来为当时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服务。

这样的言论,在当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后来,许锡挥问父亲,你就不担心吗?许崇清只回了一句:“做事不能走邪门歪道。”

“看起来只是文字翻译的问题,其实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两种不同的译法,可能导致的是两种不同的知识分子政策。”许锡挥对笔者感叹,“其实,直到现在这句‘名言’的翻译问题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许崇清有足够的资本来讨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早年留学日本的十余年间,他专攻教育哲学,并因通晓德文,直接阅读了马克思的原著,成为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

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时,专业是教育哲学的许崇清却对数学颇有兴趣。他曾经在考试中撇开标准方法而用自己独立琢磨出的思路解开了方程,以至于教授惊喜地给了他一百零二分。

也许正是由于他对科学的热衷,使这个学教育的学生阴差阳错地成了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人。1917年,他在一篇题为《再批判蔡孑民先生信教自由会演说之订正文并质问蔡先生》的文章中,使用“Einstem于1905年发表之‘相对性原理’”作为论据,对蔡元培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在许锡挥看来,最早介绍相对论也许是个偶然。但许崇清作为一个小留学生居然敢“批判”蔡元培这样的大学者,却绝非偶然,“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是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他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三十年代,主政广东的陈济棠曾提出议案,强制各级学校讲授《孝经》。鉴于许崇清在教育界的威望,陈济棠请他负责审查这一议案。许崇清认为强制读经会使学生视野停滞不前,因此坚决反对。为此,陈济棠又是施压威吓,又是许诺送股票,软硬兼施企图逼他通过审查,但许崇清最终还是否决了这个议案。陈济棠一怒之下撤掉了他广东省政府委员的职务。

此事当时震动华南,一介书生竟敢顶撞广东“土皇帝”。1950年,中国教育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方针的辩论,大的方针确定为“人的全面发展”,很多人主张在后面加上“因材施教”。许崇清再次逆风向而动,反对将“因材施教”列人教育方针,还专门写了一篇长文加以论述。

“我也不知道他的这个观点对不对,也许他不对。”许锡挥轻拍着刚出版的《许崇清文集》说,“但这就是他自己的观点,是他独立的思想,所以他要表达出来。”

许崇清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共计二十年,占到了中大校龄的四分之一。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次代理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后,1951年许崇清第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欢迎集会上,中大人评价:“中山大学是应该同许崇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教育学者杨东平称中国现代以来的大学校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中国现代大学的生长,每一所都与大教育家的名字相连,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奇之于清华大学……在这一长串名单中,当然不会缺少“许崇清之于中山大学”。杨东平认为:“这些大师成为现代大学的人格化象征。”

中山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讨论校长问题时曾说过:一个好的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的思想,有正义和良知。这句话,用在他们的老校长许崇清身上,可谓恰当。

译者秦传安 2018-08-21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