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香港发生的事,是许多人(包括参加者)都难以想像的。甚至连它应该叫做“运动”还是“革命”都没有一致意见。刚刚说了国王没穿衣的忽然诚实小孩田北俊,看了运动的秩序,都不能相信这场占领行动没有组织和外国势力介入。这种偏见到底因何而起?

传统的政治组织和政治运动,是典型的线性规划、按部就班、架构分明的Project.用程式打个比喻,就像是开发视窗系统.微软有一套从上而下、大至小的设计蓝图.上层拍板,下层照办.因此它有一个明确的专利、可以掌握的流程和时间表。

但雨伞运动则像一套Open Source(开放源)的软件──小团队率先制作了一个主要的核心程式,之后便将所有程式码公开,任他人取用。任何人都可修正当中的漏洞,或将自己的好主意加入其中。所有的修改版本都继续公开,改得不好的被自然淘汰,改得好的越加受欢迎继续散佈。程式在这个公开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实际用家的意见而升级。故此Open Source软件没有明确的专利拥有人,没有时间表,甚至没有一个人能决定最终的程式会变成怎么样。

雨伞运动正是如此。回顾它的起源,占中三子一年的筹划彷彿预备了一个程式平台,再由学生先发起、示范了基础的和平占领和支援模式。之后随着催泪弹爆开引来无数个别市民加入,他们就随意複制或修改这模式。例如占领旺角铜锣湾就明显是出于学生意料之外的新版本,但因为获得用家支持,就那么自行发展下去了。由于彼此都建基于同一套的核心模式,彼此有许多地方可以共享兼容,却又各有不同。不同的参与者自发或即兴地尝试加入各种活动,大众认同的得到支持,不认同的遭到反对。戴耀廷取消临时公投即是一例。

更明显的是,它如今让人担忧的特徵:无明确领导(却仍以学联学民为原初开发者示以一定尊重),无明确时间表,也无人能保证会发展成甚么状态,其实正正跟Open Source软件的特徵完全一致。

Open Source开发有难以预测等缺点,它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质素和自律性,却是确实可行的形式。它的快速修正和机动性能做到许多传统开发做不到的东西,能紧贴使用者的变化和需要。不少文创活动早就开始应用相同的开发概念,这概念对新一代来说毫不陌生。

传统开发为了保护专利人的利益,会花许多气力来保密,犹如古代师徒间总爱“留一手”和“藏私”的习俗。Open Source却必须要将所有东西公开才能运作。这种无私和开放的概念,对传统观念的人来说很匪夷所思和难以理解,因为这有违他们一直觉得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可见田大少和众多官员的想法,早就落后了一整个世代,根本不能辨认和理解这种新的模式。叶刘等人对事件的评论更凸显他们对网路世代的无知和恐惧。香港的未来,如果由这些只能理解家长式管治的官员继续把持,停留在二十世纪,香港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显然只会不进则退。

(参与2014年11月1日讯)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