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李白 2018-11-30

一、

我在午睡,孩子在一旁玩。

迷迷糊糊中,他爬到我身边,低下头,亲亲我的肩,说:妈妈,你好美呀。

一下就醒了。笑。问他:那妈妈什么时候,最美呀?

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不穿衣服,洗澡的时候,最美!

楞了一下,不明白,为何一个六岁孩子的眼里,浴室里不穿衣服的妈妈是最美的。再一想,也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放下防备、不带盔甲,周身线条柔和起来的身体,有种放松的美。这种卸下防备的放松,更接近于自然本真,更符合孩子的审美。想来,一个人真正好看起来,就是懂得从心到身放松自己。时光过去两三年,如今孩子已上小学,可我依然记得那个夏天,他那么幽微深情地探寻美,理直气壮地宣告美。

二,

美这个东西,它很奇怪。

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在那里,潜移默化影响你的情感和生活。不要说生活艰辛,无暇顾及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比自己以为的要在乎美,在乎好看。买衣服,犹豫颜色,迟疑款式;吃饭点个菜,也在看它到底符不符合自己对美的感受。长得让自己恶心的菜,打死都不会点。更别提谈恋爱找对象了,不管他人怎么看,首先是自己对上眼,心里舒服了。

美似乎无用,但不觉得正是无用的东西,让我们和别人不一样,不功利的时刻,让我们更像一个人吗?我甚至觉得,正是因为我们能用自己的心,去感知周遭各种细微的美,我们才成为一个个鲜活特色的生命,我们才有别于他人。

感知美,是我们每个人通向世界,通向他人的微小路径吧。

三、

小时候总好奇,为什么村里那些精于手艺的人,脸上都有异于常人的静气。他们总是比常人更耐得住性子,更温和,更有气质。稍大些,便明了那是常年浸淫于“美不美”、“好不好看”,“如何更美”之后,美对人的滋养和反馈。

放到日常中,听音乐,看画,欣赏舞蹈戏剧,学点设计,都是在拓展我们对美的认知。同样读一首诗,懂音律和不懂音律的人,读到的信息量,探究到的诗性,是不一样的。而欣赏过世界名画的眼睛,和未欣赏过画的眼睛,看到的也是截然不同的风景。

你欣赏过的画,会在你身上起化学反应。你看完了中国山水画,你就和大川大山建立了一种人文关系。山水不再只是山水,它是你探究世界、欣赏美好的一个切入口。你的眼睛,你的脑海,你的心,会因为这个切入口,互相贯通起来。你会有一种身心灵的大通感。这种感知力的拓展,反过来又会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让人更敏感,更丰盈,更灵性。它让人有更开阔的世界观,更温柔的对待周遭。

而这,也是蔡元培先生当初倡导的“美育救人”。

四、

我很羡慕那些身有长技,沉浸于生活美学的人。这个羡慕,不单指“一技”能让一个人安身立命。更是指与美相处,可以调身心。纳藏于心中的美,丰厚的对美的感知力,它能支撑一个人在任何处境都能自得其乐、自成天地。

小感想,献给我的设计师闺蜜。

今日周末,愿亲爱的你,周末愉快。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