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随感之六

曾在清朝光绪年间,担任两广、两湖总督和军机大臣的张之洞,是洋务派最后一个领 袖。起先,他提出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在维护儒 家伦理纲常为主体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 洋务运动的失败。能够与时俱进的张之洞,于 1989 年4 月,写出了《劝学篇,》对自己 提出的 “ 中体西用” 有所发展,作出新的解释。他在《劝学篇》序言中说:“ 二十四篇 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基,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 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埃及,惧为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 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

“ 五知” 之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三知的“ 知变” 和第四知的“ 知要” 。即“ 不变其法, 不能变器 ” 和“ 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 变法” 是要变君主专政之法;“ 西政” 是指 西方的宪政民主。在张之洞看来,西方的科学技术、经济军事是 “ 末” ,西方的民主政 治才是 “ 本” ,学“ 西艺” 而弃“ 西政” ,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舍本逐末 ,不得要领。张之洞对 “ 中体西用” 的解释,也更加明确了。“ 中学为体” 并不是以中 国的 君主专制为体,而是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体; “ 西学为用” 主要是以西方的政治制 度为用,其次才是运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修路、开矿、发展工业、制造坚船利炮。 1901 年,张之洞在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信中,进一步明确了 “ 西用” 的主要内容,他说: “ 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 之法也。 ” 在这里,张之洞明确表示了对西方宪政和议会民主的向往。当然,张之洞向 往的政体不是美国式或法国式的民主政体,而是英 国式的 君主立宪政体,这是由于他要 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本体,绝不会违背 “ 君为臣纲” 的儒家教义。他在《劝学篇 ? 正权》中提出法治先于民主的主张,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严复当年曾以“ 牛体 不能马用 ” 来驳斥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 论,这是误解。

张之洞的体用说,并不是把中 学当作实体,把西学当作功能,中学的实体当然不能产生西学的功能。张之洞的 “ 中体 西用 ” 是就目标与手段,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而言的。他把中国的文化价值系统 作为体,而将政治、经济作为用。这样就可以从传统的价值理性中分化出工具理性,属 于技术操作层面的经济与政治,都可以从功能与效率方面加以调整,改变其结构,互动 而渐变,从而推动华夏文化的发展。 张之洞的 “ 中体西用” ,是文化保守主义同政治、经济上的西化改革相结合的体用二元 论。它的好处是,把政治作为一种维护个人与社会权利和秩序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把 政治看作人类的终极关怀,防止全能政治对于文化传统的全面吞噬。它的缺陷则是:忽 视了作为目标的文化价值,也是可变的,是需要不断革故鼎新的。

我们现在不必沿用张之洞的含意不清的 “ 体用观” ,更不能沿用他的文化保守主义。但 是,张之洞思想中有两点,还是可以继承和借鉴的。第一是,把文化和政治制度分开而 不是混为一谈,第二是, “ 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具体来说,发源于西欧和北美的。 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宪政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 ,是到目前为止最不坏的制度。这种制度已经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所实行,成 为全球公认的制度。因而,在制度文明方面,我们必须推行 “ 西政” ,实现全球化。当 然,在具体的形式和方法上,要适应中国的特点,正像英、美、德、法和北欧各国,民 主制度的形式在大同中有小异一样。而在文化方面,在精神文明方面,我们既不能全盘 西化,也不能全盘国粹化,而应继承中国固有的优性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性 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多样化。

自由圣火2006年01月15日(半月刊/第十一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