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与伊涅萨

关于列宁同志,在批判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系列文章中已经对他进行了很多大不敬的批评,但大都是从政治理论方面,借由过去和现在一些著名的理论家、政治家的文章所阐发而来的。只有高尔基是一位无产阶级作家,他的文章理论性弱淡而文学性强烈。在形而上的理论阐述了这么多之后,感觉有必要说说列宁同志的“八卦”,让大家从一个侧面了解大人物的另一副面孔。

手头掌握的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多,但应该都是详实的而不是杜撰的东西:一本是俄罗斯女作家拉里莎.瓦西里耶娃的《克里姆林宫的夫人们》,一本是已经多次引用的美国作家路易斯.费希尔的《列宁的一生》。他们的著作内容来源有三条途径:一是有关学术著作和回忆录;二是档案、手稿、文件和信札;三是与当事人在世的或已离世的亲朋好友的会见釆访。综合这两本书的有关内容,笔者将列宁同志的“隐私”披露如下,希望大家看了之后不要失望。

在瓦西里耶娃的文章中,伊涅萨被译为“叶尼塞”。这是一个带有俄罗斯色彩的名字。考虑到伊涅萨的法兰西血统,还是采用费希尔的译名“伊涅萨”为好。

1875年6月16日,伊涅萨.伊丽莎白生于法国巴黎。她的父亲特奥多尔是一位著名的歌剧演员;母亲纳塔莉是法国和苏格兰的混血儿,也是一位演员。特奥多尔早年去世,丢下了一个寡妇和三个女儿,但是没有留下钱财。伊涅萨的姑姑(一说姨妈)是一位音乐和法语教师,她带上伊涅萨和祖母(一说妹妹)去了莫斯科。伊涅萨便在莫斯科受教育。17岁时,伊涅萨通过了家庭女教师称号的考试。18岁时,她嫁给了亚历山大.阿尔曼德。亚历山大的父亲是一个拥有1200名工人的工厂主,属于莫斯科工业家的高等阶层。阿尔曼德夫妇是俄罗斯化了的法国人,都信奉东正教。亚历山大从事慈善事业,是莫斯科省地方自治议会的议员。他创办了一所乡村学校,伊涅萨在那里任教。

伊涅萨在少年时代笃信新教,造反精神却很强。1903年她在瑞士日内瓦读了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期间,伊涅萨和亚历山大的弟弟弗拉基米尔相爱了,并在丈夫知情的情况下带着五个儿女和弗拉基米尔在莫斯科附近生活在一起。瓦西里耶娃的文章说,伊涅萨的第五个孩子安德烈是弗拉基米尔的骨肉。“弗拉基米尔深受伊涅萨的影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她的观点,并和她一起入狱、流放,以及被迫侨居国外。”

1905年2月7日,伊涅萨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捕。6月3日获释。获得自由后,她开始在妇女中进行积极的革命宣传活动。1908年,伊涅萨被流放到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弗拉基米尔跟着她去了流放地。而伊涅萨的丈夫亚历山大一直深爱着她,尽可能地帮助她:从监狱里将她赎出来,当她入狱或被流放时,承担起抚养孩子们的责任,努力地去完成她的每一个心愿。当弗拉基米尔患了结核病去瑞士治疗时,伊涅萨秘密取道芬兰跑到他那里。但过了两个星期,弗拉基米尔就因动一个小手术而去世了。

1909年,伊涅萨来到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910年,她去巴黎当了巴黎大学的学生。列宁就是在这时认识她的。当时列宁40岁,伊涅萨35岁。她是一位坚强勇敢的、成熟的妇女,“一位无法制造的造反者。”她是很有魅力的。列宁感觉到了这一点。她常到列宁在巴黎的住所去。1921年时,一位同时代的人回忆道:“我觉得她的气质当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好像在这个人的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她像是一团燃烧着的革命烈火,而她的帽子上的那些红翎毛就好像是这股火焰喷射出的火舌似的。”

路易斯.费希尔在其《列宁的一生》第四章《列宁主义的精髓》中用了十多页篇幅披露了列宁和伊涅萨之间的并非隐私的关系。摘要转述如下:

伊涅萨成了列宁一家人的朋友。(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其回忆录中不断地提到她:伊涅萨在巴黎附近的一所布尔什维克的学校里讲授政治经济学课;在1912年,“那时我们在巴黎的人,都怀着一个急于回到俄国去的愿望:伊涅萨、萨法罗夫和其他人都准备动身回俄国去。我们暂时只能到离俄国近一些的地方”——(波兰)克拉科夫去。“伊涅萨顺路到克拉科夫来看望我们,那时我们还住在兹韦日涅茨。她在我们那里住了两天……她同伊里奇讨论了”她要在彼得堡进行的“全部工作计划”。“代表会议开到一半时(1913年9月,在波罗宁),伊涅萨.阿尔曼德来了。伊涅萨在1912年9月被捕……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度过了监狱生活,这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她有了肺结核病的症状,但是她的精力并未减退。”“我们整个克拉科夫小组都同伊涅萨处得十分亲密。她为人开朗乐观,热情洋溢。……伊涅萨一来,生活就感到更加舒适和愉快了。……我们很喜欢伊涅萨。……她的谈话洋溢着一种温暖。我、伊里奇、伊涅萨时常出去散步。……伊涅萨是个优秀的音乐家,她鼓动大家去听演奏贝多芬作品的音乐会,而她自己能很好地演奏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伊里奇特别喜欢《悲怆奏鸣曲),经常请她演奏……在克拉科夫,伊涅萨没有地方可以发挥她的精力,而在这一时期,她的精力却特别充沛。……

从克鲁普斯卡娅的回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伊涅萨与列宁首先是革命同志关系,其次是亲密朋友关系。克鲁普斯卡娅作为列宁夫人,对这种关系是包容甚至欣赏的,丝毫没有醋意。作为旁观者,对此就不好置喙,说三道四了。而伊涅萨对丈夫的不忠虽然会为人诟病,但她的丈夫却是如此宽宏大度,令人也实在无语了。法国人的浪漫激情,实在是举世无双也。

《列宁全集》第四版第35卷包括了列宁从1912年至1922年这一时期所写的书信和电报,其中收有1913年写给伊涅萨的信两封,1914年——4封,1915年——两封,1916年——6封,1917年前三个月,即在他回到俄国以前的三个月中——9封。在这些信中,没有一封信列宁不表白他对伊涅萨的爱,或者说,没有一封不是这样一类的信。……《列宁全集》第四版第35卷的编辑们,对于列宁写给伊涅萨的那些信,有的省略了前面的称呼,有的省略了后面的结尾,有的不仅省略了称呼和结尾,还省略了签名,而这些在原稿中无疑都是有的。这样一来,人们就不知道在信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还可能省略了一些什么内容。实际上,除了莫斯科档案馆的保管员而外,谁也不能够说,列宁给伊涅萨的信是否全都发表出来了。但是已经发表出来的这些信,无论如何表明了列宁对伊涅萨是非常关心的,虽然这表现得不那么明显,但是要知道,列宁对人是从不采取轻浮态度的。通常他在写信时,一开始都是这样称呼:“亲爱的朋友!”他给伊涅萨的一封信的称呼则是:“我的亲爱的朋友!”在另一封信中用英文来称呼:“DearFrⅰend!”(亲爱的朋友)在信的结尾,列宁通常写:“紧紧握手。弗.伊”或“弗.乌”。列宁在给伊涅萨的一封信的结尾则写:“紧紧地,紧紧地握手!您的列宁”。另一封信结尾时列宁写的是英文:“Frⅰendlyshakehands,W.I”(“亲切握手!弗.伊”)这些写给伊涅萨的信的正文都是用俄文写的;除了唯一的一封信而外,所有的信都写得很长,很认真,谈的都是政治问题。这样一些信一定会使她心里感到很愉快,使她觉得列宁委托给她的任务是意义重大的,列宁同她谈的思想是重要的,列宁对她的工作和对她提出的各种建议是重视的。……

从这些信件的部分文字中可以猜测出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但因为刊载在正式出版物中,经过编辑的选择和删减,有些关键性的字眼肯定被屏蔽了。为尊者讳,可以理解。

……在男女关系问题上,列宁是19世纪的一个克制的维多列亚派。(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时期形成的一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派别。以揭露社会内部矛盾及社会在道德上的虚伪和欺诈为特征。)的确,他在很多方面和在自己的很多思想中都说明他是19世纪的产儿。布尔什维主义使他成了一位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但是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常常是同个人方面的保守主义和睦相处的。列宁把自己强烈的热情用到了政治活动方面,剩下来用在爱情方面的热情显然就不多了。而克鲁普斯卡娅也未必能够激发起浪漫的感情来,在她患病之前是如此,在她患病之后更是如此。他和她像是两位同志那样生活在一起。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位伊涅萨。而她是那样的富有魅力,那样的动人心目。她是一位俄国式的法国女人,她赞同列宁的思想,她为列宁而工作,她使列宁感到那么称心如意。毫无疑问,她是列宁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克鲁普斯卡娅的许多回忆和列宁本人的许多书信都证明了这一点。

……1916年底,伊涅萨开始表现出“护国主义”(支持沙俄参加一战)的迹象。在列宁看来,这是致命的罪过。列宁在12月给她写信说:“关于保卫祖国问题,如果我们各唱各的调,我认为这是极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不妨再来合一合调。”他们也就这样做了。伊涅萨作了让步。

……

老布尔什维克柯伦泰说:克鲁普斯卡娅(对此事)是“aucourant”(知道)的。她知道,列宁“对伊涅萨非常留恋,所以她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要离开列宁,但是列宁把她留住了”。克鲁普斯卡娅可能是由于和其他许多妇女处在类似情况下的同样原因而留在列宁身边吧。但是除此而外,列宁不仅是她的丈夫,也许首先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在政治上的领导者,所以她才为了他的需要而牺性自己,纵令伊涅萨也是他所需要的。留在列宁身边意味着为共产主义运动服务,为自己的极其强烈的热情服务。……归根结底,列宁还是请她不要离开。但是如果列宁请她离开的话,那她会当着列宁的面,不讲一句话,不掉一滴泪而离开的——这是党的纪律。

克鲁普斯卡娅真是一个铁杆布尔什维克,为了党的事业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哪怕被老公抛弃;为了让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得到慰藉,她不惜让位于小三。这种类似于中国古代妇女“三从四德”的思维显示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真谛了吗?克鲁普斯卡娅的牺牲和付出值得吗?能得到回报吗?且看瓦西里耶娃对列宁和伊涅萨(瓦文译为叶尼塞)交往的叙述:

伊涅萨曲折绚丽的一生中,属于过两个人生“三角”:“爱情三角”和“革命三角”。

关于“爱情三角”,伊涅萨在给她的丈夫、终生的朋友亚历山大的信中说道:

“我直到现在才完全明白,生活对于我是多么的

眷顾,我早已习惯于成为爱我和我爱之人的中心。……”

“革命三角”随着二月革命惊人的消息,穿过德国回到俄罗斯的铅封列车以及彼得堡成千上万的欢迎人群而结束了。列宁站在装甲车上,向着人群高呼“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而车下,他身后并排站着雍容的克鲁普斯卡娅和削瘦的伊涅萨。伊涅萨相当兴奋,就像一位狂热的布尔什维克形容的那样,好像一团“革命的烈焰”。但,无论早晚,烈焰总要有熄灭的时候。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革命三角”又出现在莫斯科。于是,关于领袖将要与伊涅萨结合、而政治局提出了反对意见(这有点当年毛、江结合时的情境)的流言便终日不断。直到如今,还有传闻说克鲁普斯卡娅当时准备从列宁身边自行走开。当然,也有流言讲,克鲁普斯卡娅为了大家安生,要求将伊涅萨赶出莫斯科。然而,许多文件都证明,克鲁普斯卡娅与伊涅萨共同准备1920年的国际妇女大会时,合作得还是颇为愉快和友好的。

“伊涅萨的身体都快垮了,精力也不足以应付这复杂艰巨的工作了,但她不得不去……”克鲁普斯卡娅记述道。

会议结束之后,所有的朋友,尤其是列宁,都劝伊涅萨疗养一段时间。列宁为此给她写了一封信:

如果你不喜欢疗养院的话,可否到南方去?到高加索找谢尔戈(奥尔忠尼启则)好不好?他是那里的父母官,会为你安排好休养的。那里不但阳光明媚,谢尔戈也许还会为你准备一份好工作呢!(作者注:可见,伊涅萨在休养时都离不开工作)考虑一下好吗?

紧紧握手

你的
列宁

难道这就是俄罗斯新的领导人,所能够为自己钟爱的人提供的全部(东西)?不要太多吧,哪里有帝王的豪奢?何况她又是那样的完美,以至于在布尔什维克之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应当把伊涅萨.阿尔曼德作为‘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范例,编入辩证唯物主义的教科书”。没有人会嫉妒她的。

伊涅萨接受了列宁的意见,去了高加索,但是在那里感染上了霍乱,并于1920年9月23日(24日)病逝。

老布尔什维克伊丽莎白.德拉布金娜在自己的随笔《冬日的山口》中,较他人更详细地叙述了伊涅萨去世后(下葬)的情景:

“黎明时分,我们行至邮政总局大楼,迎面走来了一支送葬的队伍。几匹黑色的瘦马,吃力地拖着一具沉重的黑色灵台,灵台上长长的锌棺反映着幽暗的光芒,显得巨大而可怕。

“我们站到了路边,沉重的灵柩从眼前慢慢驶过。灵车之后,我们便看到了徒步而行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而克鲁普斯卡娅也在一紧紧地搀扶着他。伊里奇那低头垂肩无限悲痛的样子,使我们立刻明白,这具巨大的棺材里安息的是伊涅萨.阿尔曼德。”

请注意:是克鲁普斯卡娅搀扶着列宁!而不是列宁搀扶着克鲁普斯卡娅。这是“他”的痛苦,而不是“她”的!

伊涅萨的灵柩第二天便葬在了红场,在她墓前众多的花圈之中,有一个是用白色鲜花组成的,上面留有列宁的签名。

当时任第三国际秘书(书记)的安热莉卡.巴拉巴诺娃,仔细记述了列宁在安葬伊涅萨那天的情景:“不单是列宁的脸上,而他的全身都透着一种悲痛,以至人们都已不忍心向他点头致意。他的身材也比平时显得矮了许多,头上的鸭舌帽几乎将整个脸部遮住,眼睛更好像已消失在强忍的泪水之中。很显然,他只想和自己的悲伤单独留在一起。好几次,后面拥动的人群向他挤来,他却毫不用力反抗,随波而动,好像借此能够再靠近些安眠的伊涅萨,心中颇有欣慰之感。”

伊涅萨的骨灰安放在克里姆林宫墙里,同那些著名的布尔什维克人物(日丹诺夫、伏龙芝、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斯大林)的骨灰放在一起。按照布尔什维克的惯例,这个位置是不适合于伊涅萨的。但革命领袖为了感谢她一生中的所作所为,于是便有了这唯一的例外。也许,他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得到她的谅解,因为她失去了获得爱情的自由。

亚历山德拉.柯伦泰认为,伊涅萨之死使列宁走向死亡的脚步加快了。因为列宁深爱着伊涅萨,他难以忍受对方的离去。

虽然柯伦泰的观点立足于对男人性格典型的女人式理解,但却有一点正确之处,伊涅萨之死,对于列宁的个人情感世界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列宁同志是人不是神,他也有七情六欲。他和伊涅萨之间既有同志战友之间的情谊,也有倾心男女之间的情爱。伊涅萨的死令列宁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亦是人之常情。这时的列宁人性尽显,凡人之态令人为之叹服。作为男人,对钟爱的女人情意绵绵,恋恋不舍是人之常情;作为领袖,对治下的百姓暴戾残忍、又抓又杀,不是兽性迸发又是什么呢?

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在《雾霭》一书有这样的记录:

1919年,彼得格勒枪决了第86步兵团投奔白军的军官之家属,其中包括子女。1920年5月,各报刊登了关于叶利萨维特格拉德某军官4名3一7岁女童及其老母被枪决的消息。1920年,阿尔汉格尔斯克市(伊涅萨曾被流放地)因该市肃反人员枪决了12一16岁的少年儿童,被人们称之为“死亡之城”。

1921年,坦波夫省的惩戒者报告说:“作为人质,逮捕了参加匪帮人员的直系亲属,而且是全家逮捕,不论性别和年龄。集中营来了大量的儿童。有的年龄很小,甚至还在吃奶。”

列宁同志,有些具体的罪行也许你并不掌握,但1918年8月11日你给奔萨(平扎)省党政领导发电报,命令立即绞死一百名地富分子的事,想必你是不会忘记的。1919年2月5日,国防委员会下达了这么一份指令:“从那些不清扫积雪的农民中抓捕人质,将他们枪毙。”请问列宁同志,你的女朋友病死了,你悲痛欲绝。那么,这些人被绞死被枪决,他们的亲人是何感受,你考虑过吗?显然没有。

因为,列宁的心肠坚如铁石,他是俄国最残暴的伊凡雷帝的继任者之一。之二便是斯大林!

苏联政治笑话(26)

“在这个季节去莫斯科,给那里的亲友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呢?”

“用手纸包着的洋葱头。”

(苏联即使到1988年,在莫斯科也难以买到卫生纸,一些中国女留学生不得不让人从国内捎来。)

荀路2020年5月17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