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别的地方……因为一切都在歌门鬼城

赖慈芸

  诗人兼画家皮克的《歌门鬼城三部曲》,与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同时期出现在英国文坛。虽然《歌门鬼城》并没有像后者一样掀起全球性热潮,但始终在爱好者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许多以想象力著名的当代作家都视其为珍宝。美国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Stephan King)说过,他之所以想写《黑塔》(Dark Tower)系列,就是想要拥有自己的《歌门鬼城》;小说家葛林(Graham Green)、写《纳尼亚传奇》的路益思(C.S. Lewis)等,也都对他赞誉有加;写《发条橘子》(A Clockwork Orange)的伯吉斯更盛赞这是一部无可置疑的现代经典。BBC也在2000年推出了共四集的《歌门鬼城》迷你影集,亦可见其经典地位。其中第二部《歌门鬼城》曾获英国皇家学会文学奖(Heinemann Award for Litera, 1951, by Royal Society),获奖同年他亦入选为皇家文学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皮克出生于中国,成长于天津,十二岁才随传教士父母返回英国;因此许多评论家都提及中国对他的影响,甚至认为「歌门鬼城」就是以紫禁城为典范写成的。千年不变的传统、繁复的仪式、废墟、迷城、高耸无尽的走廊、对木雕和诗的狂热、天子脚下的贱民等等,似乎都隐约呼应着皮克童年对中国的印象。BBC的迷你影集中,双胞胎公主克拉与可拉的装扮就是中国式的高髻、朝珠、紫袍。但皮克毕竟是英国人;童年印象也许会反映在场景的设计上,主角争取独立自由的心境还是很西方的,英式大总管和下午茶也很英国。而卡通式的人物:瘦小如侏儒的老保母;行走如蜘蛛的大总管傅莱;厚重如山,肩头栖鸟,白猫成群的夫人;高亢做作,纤细如赛璐璐的医生;白发如狮鬃,空洞不知所云的老校长……更让整部作品弥漫着浓厚的童话色彩。但这童话又包含典型的歌德式元素:猫头鹰、藤蔓、城堡、废墟、疯狂、复仇等。因此,若要为这部难以归类的小说归类,也许是带有中国风味的歌德式童话故事,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奇幻文学。

  但这样归类似乎又有问题。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精灵、邪魔、神器(唯一有点奇幻色彩的只有乳母凯妲的私生女“鬼东西”)。第二部才登场的诸教授个个混功精采,读来彷若讽刺小说;闹牙疼的老校长和思春的老处女几场对手戏都喜剧味十足,令人喷饭。他们争的权力,并不是攸关人类存亡或世界毁灭这种春秋大业,而无非是控制枕边人和同事而已。即使是大恶人史迪帕克,也只想控制「歌门鬼城」而已。因为此外无他。「歌门鬼城」就是故事所有的一切。

  「没有别的地方,」夫人说。「你只能绕圈子,泰忒斯.葛洛恩。每一条大路,每一条小径,都会带你回家。因为一切都在歌门鬼城。」

  这是少年城主泰忒斯完成复仇大任,准备离开城堡的时候,他母亲城主夫人所说的话。幽幽道来,彷佛作者皱着眉头,看着不甘心待在书页里的主角摇头。是的,所有城堡里的人事物,全依凭作者想象而存在。歌门鬼城是完全遗世独立的,没有与外界的任何联系。城里诸事无法以常理度:到底费莎公主还能嫁给谁?我们看着她从十五岁到三十二岁,她认识的男人屈指可数。既然此外无他,老城主夫人葛楚德是从哪里嫁过来的?为什么所有的教授都单身?医生的雪莉酒是从哪里「进口」的?

  这些问题是无解的,因为作者并不关心。这是一场纸上春秋。就像我们不能问金庸为什么武林高手都只要行侠仗义,不必工作就可以餬口一样。这到底是一本奇幻文学。只是由夫人口中说来,这种洞悉还是让人有点不寒而栗,彷佛这位特异、硕大的夫人,从头到尾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什么都不在乎?),他们全城人的生活、传统、爱恨总总,都只是某人(作者皮克)幻想出来的而已。

  第三部更进一步解构了前两部的世界。离开了歌门鬼城的泰忒斯,一步就闯入了类现代世界,一个有高楼大厦,有汽车、飞机、法庭的世界(这里的描述可能部分也是作者皮克从中国回到家乡英国时所感受的震撼吧);人们以为泰忒斯精神失常,歌门鬼城是虚构之地,城主头衔纯属妄想。最后连泰忒斯自己都怀疑起来,究竟歌门鬼城的一切是真是幻?他千辛万苦出了城,又必须千辛万苦地寻觅归乡之路,只为了证明歌门鬼城确实存在,不是自己的妄想。但这个世界也迷离诡异,许多人物竟与城中诸人遥遥呼应,似曾相识,彷佛城中人集体换装上场捉弄泰忒斯,竟隐隐印证了城主夫人的话:根本没有别的地方。他的归乡之路很卡夫卡,读来也迷离若梦:究竟前两部是否只是一场梦?一个奇怪年轻人的幻想?还是这两个世界是平行存在的,只是对彼此一无所知?又或许它们都存在,而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才是虚妄的?

  但可惜我们无缘知道作者皮克最终的想法。皮克罹患巴金森氏症多年,在写第三部时病况已重,许多手稿字迹难以辨认,与人沟通也十分困难,最后只能长住在疗养机构而无法执笔。他并不是计划只写三部曲的,事实上他的遗孀也解读出了第四部(《泰忒斯醒来》Titus Awakes)开头篇章的残稿,证实他的设计至少是有第四部,而且他的遗孀也说他本计划写到泰忒斯之死,可惜因病而无法完成。首部曲从主角泰忒斯诞生到幼年继位,二部曲从他七岁入学到十七岁退位离城,三部曲结束时他也不过二十出头。第四部的开头是城主夫人在窗前凝望. . .泰忒斯的人生还长,我们不知他是否还有机会回到歌门鬼城。不过我们知道皮克没能再回到中国,古老的中国也许真是他少年离开后,永远萦绕在心又时时怀疑是真是幻的歌门鬼城吧。

  这部因为机缘而带有中国风味的奇幻作品,终于在问世半世纪之后,出了中文版本。笔者在翻译的时候,也因此而试过特意采用中国元素的策略,包括设计回目(例如「典仪长筹办吟诗会/老校长掩护小爵爷」);使用中文的头衔如王爷、王妃;中国式的建筑词汇如阁、苑等,但最终难以与作品中的其他西方元素协调而放弃不用。但由于歌门鬼城太遗世独立,称呼「伯爵」(Earl)似乎暗示着还有其他的国王和贵族社会,因此最后采用比较模糊的「城主」,尽量抹去特定的文化地域色彩,以符合原著时空未明的特色。又,原著的角色人名往往离奇滑稽,如老保母丝蕾格嬷嬷Slagg,就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老校长戴狄央Deadyawn其实就是「死呵欠」;但中文无大小写分别,人名太不像人名反会干扰阅读,因此人名的文字游戏也决定放弃,毕竟阅读顺畅还是很要紧的。翻译上最困难的部分,其实也不在文字游戏,而在如诗般的文字密度。皮克不愧是诗人,又是画家,对于景色描写往往有极其细腻而创新的独特比喻;鲜明而过目难忘。尤其是描写光影变化、动静之间,极有独到之处:

  从这扇高高在上的窗户斜斜射进来几缕铜线般的阳光,每一缕阳光的尽头都照到地板上厚厚一洼的尘埃。一只蜘蛛颤危危地借着一缕细丝,一大段一大段地下降,突然间停在一线阳光的径路上,瞬间成了一粒金光闪烁的珠子。

  类似的描述处处皆是,使得翻译这部作品成为很大的挑战,但也充满乐趣。这不是一部以情节取胜,而是以画面取胜的作品。细腻而华美的想象力,让译者译完这部奇特的作品之后,画面还留在脑海中久久不去。希望读者也可以慢慢地、悠闲地读下去,城中岁月长,不必急着出城呢。

来源:豆瓣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