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8/2020
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要向您介绍一位19世纪的法国大学者,他曾撰写了一部有关制作中国瓷器的指南 《中国瓷器的制造及其历史》 ,于1856年出版。这本书让前一个世纪以前由殷弘绪神甫带回法国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得到更新,并且运用到塞弗尔的制瓷手工业工场中去。
他在1861年写成的《辨认梵文名称和用音标示它们的方法》,论述梵文字词的汉字标音,有了《辨认梵文名称和用音标示它们的方法》这部著作,就让人们在翻译佛教原著时方便多了。
这位大学者的名字叫儒莲。他学习过多种东方语言,1824年儒莲依据满文译文完成拉丁文本的《孟子》, 共两卷,是于1824~1826年间在巴黎出版的。儒莲在教学中创立以解释文章来归纳中国语文结构的原则,著有《汉文指南》(1869-1870年)。
在法兰西学院的教学中,儒莲放弃了用系统的方法来讲授汉语语法的做法,而更喜欢诠释文献,来归纳汉语语法结构准则,儒莲的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有他自己的特色。他的《以汉字位置为基础的汉语句法结构新编》,(简称《新编汉语句法结构》,1869—1870),就是他教学和研究的成果。
为了继承《佛国记》的译注工作,他译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853年)和《大唐西域记》(1857—1858年) ,这两部书被列入《汉文书籍目录译文丛书》,纳入商业性出版物行列,以小开本、低价格赢得众多读者,很多旅客在乘坐火车时喜欢购读这种书籍,因此被戏称为“铁路图书馆”成员。汉学书籍成为普及的盈利的出版物,使儒莲的声名远远超出了学术界,同时也使出版家找到了新的出版方向。
1835年儒莲曾翻译出版了《太上感应篇》。按施博尔教授的介绍这是一本奖善惩恶之书,包含数千个传说、轶事和故事,反映了道士教派的信仰和习惯,可读性极强。儒莲在序中强调应当了解中国,不仅要懂得其上流社会文化的观点,还要懂得有关品定小人物的博学作品。
1837年,法国汉学家儒莲把《授时通考》的“蚕桑篇”,《天工开物·乃服》的蚕桑部分译成了法文,并以《蚕桑辑要》的书名刊载出去,马上就轰动了整个欧洲,当年就译成了意大利文和德文,分别在都灵、斯图加特和杜宾根出版,第二年又转译成了英文和俄文。当时欧洲的蚕桑技术已有了一定发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等而引起了生丝之大量减产。《天工开物》和《授时通考》则为之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亦阅读了儒莲的译著,并称之为权威性著作。他还把中国养蚕技术中的有关内容作为人工选择、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例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年止,《天工开物》一书在全世界发行了16个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 天工开物》一书在一些地方长时期畅销不滞,这在古代科技著作中并不是经常看到的。
1842年儒莲出版了全译法文本《道德经》,书名定为 “关于道和德的书”,(Lao Tseu,Tao-Te King. be livre de la Voie et de la Vertu)。据施博尔教授研究,这个译本至少利用了七种注本,不仅包括标准的河上公注本和王弼bì 注本,还有焦竑hóng(1541–1620年)的《老子翼》和薛蕙(1489–1541年)的《老子集解》。这个译本正确地表达了《道德经》的内容,但受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认为《老子》的“道”和人们的行为、思想、判断、理性是两回事,借助“道”并不能理解神,主张采用“自然”一词,这个词既不是思想也不是理性。大多数汉学家把儒氏译本视为最佳译本。
另外他还翻译了《西厢记》和《平山冷燕》,前一本书最后一部分在他死后才出版(1873—1878)。后一部于1860年在巴黎科塞兰与迪迪埃出版社出版,他还重译了老师阿贝尔·雷米萨译过的《玉娇梨》,于1864年出版。以此向法国大众介绍欧洲人无法亲睹的中国风俗习惯。儒莲的译著还有《突厥历史资料》、《景德镇陶录》、《金瓶梅的续集》(1864)等文学作品。这些译本引起的兴趣至今不衰。
儒莲特别重视中国的风俗小说, 借以研究中国的民族风俗和社会特征。他认为中国小说和戏剧两种体裁比文化经典更符合欧洲人的审美趣味,一个真正的汉学家不仅要研究中国社会,还必须熟悉中国的文学作品。他首先翻译了《复仇豹》(1824),接着又译了几篇《今古奇观》中的短篇小说,《孝顺的英雄主义》(1827),《家庭的画像》(1830),最后还有长篇小说《白蛇精记》(1834)。与此同时,他正着手译一部比中国长篇小说更有趣的著作,一部由马若瑟神甫于1731年运回巴黎的蒙古时代的剧本集子《元人谱春秋》,他很快就意识到集子价值,并开始翻译各式各样的剧本,先是《灰阑记》,( Hoei Lan Ki,ou l’histoire du cercle de craie,drame en prose et en vers ,1832年) , 这是元代李行道 写成的杂剧剧本。剧情是围绕两个母亲争夺孩子,由包拯来断案的故事。在儒莲将它译为法文之前,已有法国人耶稣会神甫马若瑟(Joseph Marie de Prémare)将其译为法文。这次由儒莲再次译为法文。1832年于伦敦由东方翻译基金会(London,Oriental Translation Fund)出版,这本书书共149页。后来德国作家布莱希特读了儒莲的法译本,促使布莱希特写出了剧本《高加索灰阑记》和短篇小说《奥格斯堡灰阑记》。
之后是《赵氏孤儿》,又作《中国孤儿》,附有提供这一主题的用散文体(按,指“道白”)和诗歌体(按,指“唱词”)写成的几出历史剧本,还有一些中国小说和中国诗歌,1834年由巴黎的穆塔迪埃出版社(Paris,Moutardier)出版,该书共352页,在法国文坛上曾轰动一时,伏尔泰的悲剧也从中受到了启发。书中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赵氏孤儿》剧本的法译本;第二部分为中国小说的译本,其中还收录有《三国演义》中的《董卓之死》(法文标题为La Mort de Tongtcho)的故事法译本,是《三国演义》第三回至第九回故事的节译;第三部分收录了一些中国诗歌的法译本。
儒莲说,一个真正的汉学家,仅仅研究中国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是不够的,还必须熟悉他们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风俗小说,若要彻底了解我们今后将与之共同生活和互相往来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性格特征,研究这些作品是十分有益的。
来源:r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