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上的哲学家小径俯览海德堡的老城区。

金秋时节走在布满落叶的林间小道,脚下清脆的沙沙声,令人堕入时空的迷思中。“碧云天,黄叶地”,秋阳和熙,长空湛碧。中国诗词中悲秋的名句多于颂秋,然而秋的色调往往浓墨重彩,比春更艳丽温暖和成熟。这令我想起,德文里一个名词“Abendland”(Okzident 西方),直译是“黄昏国度”或“日落国度”,指的是西欧的如英、法、德、意等国家,也就是第五世纪,西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所余下的那些拉丁语系的国家,直观地指太阳在西边落下,晚霞最后一抹的地带。跟它相对的是Morgenland(Orient 东方)直译是“晨间国家”或“日出国度”,指的是欧洲的东正教及伊斯兰教的国家, 从地理位置来看,是旭日东升,晨光最先照到的地方。圣经里耶稣诞生,三王来朝,他们就来自东方。

记得小布什总统的国防部长Donald Rumsfeld曾经讥笑欧洲国家在国际政治上反应迟钝,踌躇不前,于是直呼欧陆为“老欧洲”(Old Europe),虽然很刺耳,但是也的确点到欧洲的死穴。“老”在青年文化占上风的当下,自然是贬义词,但是在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使用中,“老”也可以有赞美推崇之意,特别是如果“老”字前面加一个“古”字,那身价可就直线上升了。

哲学家小径传说中优点之一,是一种视觉享受。

海德堡是德国著名的文化古城,以其如画之风景和典雅的文物著称于世。公元1196年就存有历史记载,海德堡大学建于1386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科隆大学1368年,埃尔福特大学1392年)。今天的海德堡大学分成新旧两部分,新校区在北面倾斜的山坡上,旧校区则自然是分布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数百年的沧海桑田,各种式样的建筑都陈列在世人眼前。秋阳之下,走在那铺着滚圆光滑的鹅卵石小巷道之间,仰头就是各式希腊美女和勇士的雕像,也有肥肥的光屁股小天使,张著翅膀,手持弓箭,随时要寻找猎物(堕入爱河的傻瓜们),模样顽皮,如何不让人生出思古幽情呢。

小径两侧林木茂密,秋天已开始着色了。

海德堡城堡建于1240年,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著名的文艺复兴建筑,数百年以来,古堡经历了雷击、战争、火灾等袭扰,现在留存的古堡废墟,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于十七世纪末,挑动战争,在战火中被焚毁破坏的。近代学者、专家们不忍修复,担忧淹没了古堡中里程碑式的历史遗迹,及尚残存保留着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艺术审美,所以将废墟原貌保存下来。如今海德堡古堡废墟矗立在王座山山坡北部,向世人倾述著古堡的历史沧桑与浪漫……

古堡废墟矗立在王座山山坡北面,专家故意存留其原貌,废墟向世人倾诉历史的沧桑与浪漫。

我和好友汉学家施嘉碧(Gabriele von Sievers-Sattler),一同在海德堡古城区漫步,她说:咱们上山去吧,上面可以俯览整个海德堡城及蜿蜒的内卡河(Neckar), 从山上的哲学家小径(Philosophenweg)眺望对岸的古堡,感觉更为不同。

名副其实的哲学家小径。

这条两公里长,位于圣山南坡的半山腰上的小径,宽约两米,入秋以来,两旁尽是橘、黄、金、褐、绿色的灌木树丛,间或也有高大的乔木耸入蓝天,道上已经遍布金黄色的落叶了,踩上去清脆悦耳。有些拐角处堆积的落叶深及小腿,脚步带动的声浪竟然如拍岸滔滔。俯览蜿蜒绕城、波光粼粼的莱茵河支流内卡河,远眺河对岸的古堡废墟、哥特式高耸入晴空的教堂,市内建筑保持着数百年来的红瓦白墙,透出温馨静谧又古老的氛围,风光醉人,宛如童话世界。小径半途有哲学家花园,里面有两位浪漫主义最重要诗人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1770〜1843)与艾兴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 1788〜1857)的纪念碑。

跨越内卡河,连结海德堡新老城区的桥十分古老。

我问施嘉碧,小径的半道上是物理系的教学楼,并且曾经有动物学家Hugo Merton住在这儿, 这条路为什么不叫科学家步道,而叫哲学家小径呢?她笑着说:以前大学的教授们授课,活泼而浪漫,他们时常带着学生在这条安静的小径,边散步,边讨论与研究学术问题,这大约就是“哲学家小径”名称的来源吧!当年文豪歌德曾在这里漫步,而哲学家黑格尔、谢林以及众多的浪漫派文学家的身影都曾经在这里徘徊流连,以致这种幽思的氛围百多年来都在此流淌,甚至渗透到泥土和山林之间,令人生出敬畏之心。

作者(左)和友人施嘉碧(右)漫步于小径。

其实欧洲从古代到近代,进入高级教育层面的学生们,必须学哲学,学生Student和哲学Philosophie这两个词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哲学,指的是“七艺”,或者说七种自由艺术(sieben freien Künste),是较为高等的城市人——贵族,从小就应当学习的基本科目,这就等于中国古代儒家要求世族子弟需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术一样。那么西方的“七艺”是什么呢?很是有趣,这七件学问是——文法、修辞、辩证(等同形式逻辑)这“三学”以及算数、几何、音乐、天文这“四术”。看来世界的高等文明在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富贵世家的子弟早早就要接受从今天看来的“通才教育”。

诗人艾兴多夫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学,跟诸多文人过往甚密,这里山上有他的石碑。

也许还是做现代人比较好,如今不论中外,小学教育里,就都包括了这些“艺”,不管是公主王子、红二代、富二代还是平民百姓,人人得而学之。想到这里,不觉心旷神怡,豁然开朗。我和施嘉碧(她出身贵族世家,名字里那个von就是个烙印)两人也不谈什么高深的“七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倒颇是我们的话题,能在海德堡城里的中餐馆吃到一流的小笼包,才是我们今天最关心的事。

哲学家小径的视觉享受。
俾斯麦纪念碑(Bismarckturm),建于1903年。

台湾《民报》首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