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上文拜读沈志华对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动机的分析:

第二,由台湾问题引发出对抗美国的革命激情。

由于错误地把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的行动视为CP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总体进攻的序幕,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美国政府的反应迅速而强烈。然而,令中国人感到惊讶的是,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第一反应竟是宣布台湾地位未定,并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也就是说,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首先把中国而不是朝鲜摆在了美国的对立面。对此,毛泽东作出了激烈的回应。人们应该注意到,对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除了进行新闻报道以外,中国政府在最初几天并没有发表正式宣言或声明。而对于美国在台湾海峡采取的武装行动,中国则立即提出了严正抗议。27日毛泽东的讲话,28日周恩来的声明,29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以及随后的各民主党派的声明,全都把攻击的矛头集中在美国对台湾的军事行动上。直到7月中旬,全国的抗议活动都是把台湾问题摆在朝鲜问题之前。

毛泽东愤怒地指责美国撕毁了“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时,的确表明了他心中对美国的怨恨。自国共内战开始以来,美国至少在表面上保持了对中国内政不干预的立场。在中共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为了分离中苏,杜鲁门1月5日的讲话甚至透露出美国将放弃台湾的信息。同样,中共虽然宣布了“一边倒”的方针,且与苏联结成了政治同盟,但并没有断绝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也没有存心针对美国采取任何特殊的外交行动。即使仅从保持新政权稳固及其在国际环境中的主动地位出发,毛泽东也需要保留与美国人周旋的外交余地。然而,在毛泽东看来,美国对台湾海峡的行动毁灭了他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夙愿,使解放台湾的计划功败垂成。解放台湾是他前半生可以为中华民族做的最后一件大事,而美国对台湾的行动,就等于是对中国宣战。这不仅是因为第七舰队的入侵在军事上阻碍了解放台湾的战役,更严重的是“台湾地位未定论”意味着法律上剥夺中国统一的合法性。毛泽东的确被激怒了,他本性中的革命热情和好斗精神再次被激发出来。固然,正如西方学者在分析中国出兵的原因时指出的,美国人低估了他们向鸭绿江挺进时中国感受到威胁的程度。但美国政府更应该想到的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仇恨和接受挑战的决心,早在杜鲁门宣布对台新政策的时候就产生了。8月4日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如果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从这时起,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与美国人之间的战争已经开始了。

尽管到7月初毛泽东还没有最后确定把自己的攻击力量放在台湾和朝鲜两个方向中的哪一边,但是有三点是十分肯定的: 第一,这两个方面的挑战或者威胁都来自美国;第二,毛泽东已经决心应战美国;第三,按照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一贯战略思想,他必须在台湾和朝鲜南北两个方向上作出选择。后来决定在朝鲜战场与美国一决高低的选择,最初起源于在台湾问题上被美国激发出来的革命激情。打败美国,完成革命,无论是对外与帝国主义抗衡还是对内巩固CP政权,毛泽东此时的冲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革命情结。革命的口号有利于宣传,也能打动人心,不过还应该看到,这种考虑的限度在于初战必胜。如果没有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把握,只靠革命的勇气和激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美军仁川登陆之前,毛泽东两次要求中国秘密参战,应该主要是出于这种考虑。

沈志华认为,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策动机之一是“由台湾问题引发出对抗美国的革命激情”,这肯定是有依据的。毛泽东作为一个马列主义信徒,在当时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之后,免不了踌躇满志,对一切敢于向他挑战的人予以坚决回应。出兵朝鲜向美国叫板当然符合他的斗争哲学意识。然而,也有人对此有另外的说法。下面让我们看一看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少将的观点。

徐焰在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之际,在官方媒体发表评论,称台湾问题是促使毛泽东作出出兵朝鲜的重要原因。他说,过去有人谈到抗美援朝的决策时,往往只说朝鲜局势,回避或者忽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台湾问题。这实际上是促使毛泽东出兵朝鲜的一个重要的决策因素。把这一仗只解释为朝鲜打的,这是不对的,因为当时两岛紧密相连(徐少将地理知识差矣,台湾岛与朝鲜半岛“紧密相连”乎?),朝鲜内战爆发的时候,按理说跟台湾是无关的,可是,美国在出兵朝鲜的同一天就出兵台湾,之所以如此,也是当时的世界战略格局和美国侵华的野心造成的。(美国如果真有侵华野心,最好的时机应该是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后帮助国民党剿共,而不是1950年中共胜利后才进军台湾。)

徐焰说,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有一段时间想抛弃蒋介石,但是,他又想秘密支持岛上的“台独”势力。(仅凭一个“想”字是不能兴师问罪的。“想杀人”和“杀了人”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况且,美国当时抛弃蒋介石确实有行动,而“秘密支持台独”并无证据。)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一看新中国在外交上对苏联一边倒,他就格外重视远东格局的变化。美国的高层在1949年就已经筹划怎样出兵台湾(就算真有这回事,那么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公开声明,美国不拟卷入中国内战,也就是说不会干涉中共攻占台湾;几天以后,美国务卿艾奇逊宣布,没人保证台湾不会受到军事攻击,而美国在远东的太平洋防区不包括朝鲜和台湾,这是假的吗?)。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相同盟条约》签署以后,美国就下定决心干预台湾。如果没有朝鲜内战的爆发,他会找其他借口,反正就是不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事实就是朝鲜战争爆发,才使美国进军台湾有了借口;如果没有朝鲜战争,美国会找什么借口进军台湾?当然谁也不知道,徐少将知道吗?)

针对近年互联网上出现的有关抗美援朝“影响了台湾问题解决”等说法,徐焰称,“这一错误认识主要是不了解当时的历史因果关系所致,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人故意混淆视听以图否定抗美援朝战争。”徐焰认为,不是出兵抗美援朝“影响了台湾问题解决”,而是美国阻止新中国解决台湾问题,促使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出兵朝鲜。

但问题是,难道出兵朝鲜就能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吗?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中美两国已成仇寇。在这种情况下,对大陆来说,台湾问题无论是用文用武都不可能解决——除非彻底把美国打败。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共是有进占台湾的机会的,而且有一定的胜算。可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不知徐少将以为然否?

再看沈志华的文章:

第三,对中国边境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

显然,在战场形势已经发生逆转的情况下,想要在军事上取得全胜的想法应该淡薄了。相反,这时中国自身的安全问题已经凸显出来。现在的史料表明,在联合国军向鸭绿江逼近时,美国的确没有任何侵犯中国的意图。早在8月25日,那时联合国军在朝鲜正节节败退,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文件(NSC73/4)就规定,战争必须限制在朝鲜范围之内。无论中共军队是有组织地公开投入朝鲜战争,还是进攻台湾、澎湖列岛或印度支那,都不要使美国军队卷入一场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为此,美国政府多次否决了麦克阿瑟关于封锁和轰炸中国的提议。至于1950年8月和9月美军飞机对安东(丹东)的扫射和轰炸,可能只是偶然事件。笔者曾采访时任安东市委书记的高扬,得到的回答是,在中国出兵之前,落在安东的炸弹只有一两颗。……在美军的轰炸中,横跨安东和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只是在朝鲜境内的那半边被炸毁,似乎也可以说明美国人的意图。不过,在当时战火纷飞的情况下,在麦克阿瑟叫嚣要打过鸭绿江和美国飞机袭扰东北边境城市的氛围中,中国领导人对战争会推进到中国境内的担心也是十分现实的。周恩来后来讲道: 当时我们发表声明,警告美国不要越过三八线,进逼鸭绿江,否则中国决不能置之不理。美国不听,一直进逼鸭绿江,我们才进行抗美援朝。

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边境安全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如果按照(斯大林周恩来)黑海会议的安排,朝鲜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万一因此将战火引致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军队进入东北援助中国作战。实际上,斯大林10月5日给毛泽东的电报已经表达出这种意向。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他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很有可能,“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也是毛泽东在考虑东此命运时的心腹之患。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 无论战争胜败,中国都无法保证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了。

正是由于上述考虑,毛泽东才提出了把“国境线”向南推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从上述第四、第五阶段中国领导人的战术安排看,这种动机应该是起主导作用的。但是,这种考虑同样存在一个限度,即只有在军事上有把握阻挡联合国军的进攻,才能达到使战火远离中国边境的目标。中国多数领导人最初反对出兵,正是因为心里没有这样的把握。只是在毛泽东把苏联出动空军和提供现代化武器装备作为保障条件的情况下,大家才接受了出兵的主张。然而,当斯大林表示苏联空军不能协同志愿军作战后,这种保障条件已经消失,出国作战的前景自然十分暗淡。如果初战不利,被美军打回,还可能引火烧身,造成更不利于边境安全的局面。而这时毛泽东的说法是:“即使打不过美国也要打。”显然,向南推移“国境线”在这里已经不是主要考虑了。这就是说,在保障边境安全和中国主权之外,毛泽东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由此来看,出兵朝鲜的关键因素在于毛泽东的一意孤行,而不是斯大林的犹豫不决。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孤注一掷呢?这得从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关系说起。

毛泽东对斯大林一直是敬若神明,推崇备至。所谓斯大林和第三国际一贯压制毛泽东,完全不是事实。对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地位,斯大林及第三国际其实是关照有加的。1923年,第三国际的代表马林对毛泽东比较欣赏。原因是陈独秀等中共领导人反对马林“一切工作到国民党去”的主张,而毛却积极支持。马林在中共三大上扳倒张国焘,让毛泽东首次进了中央执委会,并兼任执委会秘书、组织部长,成为三人核心人物之一。

1927年,第三国际指示中共要搞武装斗争,毛泽东举行了秋收起义。当时毛在进行湖南农民运动和秋收起义时,获得苏联给的六万银元经费,占1927年中共获得“特别费”的四分之一。布哈林还在第三国际的大会上,高度评价并出版发行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之后,第三国际公开肯定毛的革命方式,《真理报》称之为“史诗般的英雄行动”。几年中,毛泽东的名字在第三国际和苏联的报刊上出现了六十多次。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根据斯大林的指示,毛泽东当了主席。当上海的中央局迁到瑞金毛受到排斥时,莫斯科很不高兴,指示不能把毛排除在军事指挥之外,并驳回中共要毛去苏联养病的提议。当博古企图撤销毛的一切职务时,莫斯科批准毛为政治局委员;并电令,不许对毛采取任何组织措施。遵义会议后,毛虽然当了政治局常委,但具体分工是协助周恩来搞军事。但莫斯科并不理会总书记张闻天和军委书记周恩来,只宣传毛,把毛的文章用十多种文字印刷发行。还把他排在第三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德共主席台尔曼之后,成为第三国际的三号人物,是“中国人民传奇式的领袖”;并以专文介绍毛,称誉说:“钢铁般的意志,布尔什维克的顽强,令人吃惊的大无畏精神,出色的革命统帅和国务活动家的天才——这就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具有的高贵品质。”

1935年夏红军长征到四川时,张国焘仗着人多枪好,自立中央。第三国际特派员张浩向张国焘宣布: 第三国际只承认毛泽东是中共的领袖。于是,张只好认输,毛因此获胜。

1936年4月,季米特洛夫代表第三国际表态,要求中共停止反蒋口号,与之搞统一战线,并对中共援助款项。当1938年王明回国威胁到毛的领导权时,季米特洛夫又代表斯大林表态: 中共中央还是应该在毛泽东领导下工作,命令王明不得再与毛争权。这样,1939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王稼祥传达此话之后,王明认输,毛泽东第一次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莫斯科立即转发了此报告,还发表了毛的生平传记。可以说,毛的地位是与斯大林的支持分不开的,他心知肚明。

此后毛泽东在延安搞整风运动,让全党学习联共党史等苏共文件。毛的权威空前地树立起来了。1944年1月2日,毛致电斯大林:“我向您保证并且可以担保,中国CP热爱并且深深地尊敬斯大林和苏联。”到中共七大时,毛当了中共主席,他在九篇讲话中大肆吹捧斯大林,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中国CP的每一个人,都是斯大林的学生。马、恩、列、斯,三个死了,一个活着,就是斯大林,他是我们的先生。”

1945年苏军进入东北后,斯大林急令中共进军东北,又限制国军进入,并把大批武器装备交给中共。这使东北共军实力大增,为国共决战决胜奠定了基础。

只是在1948年6月和南斯拉夫的铁托反目之后,斯大林才开始怀疑毛泽东会不会是“东方的铁托”。但毛却仍是痴情不改,决心投靠斯大林。他要求参加CP情报局,斯大林不准。1949年6月,毛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宣布要“一边倒”;而这个“人民民主专政”正是斯大林在此前提出并要求各国CP予以执行的。

“抗美援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毛泽东献给斯大林的报恩效忠之举。

下面再看沈志华的分析:

第四,维护中苏同盟的战略态势以保障中共政权的巩固。

中共刚刚建立的是一个经过多年战乱洗劫的贫穷落后的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因此,无论是对内发展经济,稳定社会,还是对外开展国际斗争,抵御外敌侵略,新中国必须借助苏联的力量。这就是毛泽东决定与苏联结成同盟的政治基础,也是新生政权得以巩固的基本条件。这时爆发的朝鲜战争,特别是美国的参战,无疑构成了对中共政权的严重威胁。

……斯大林最初阻止中国出兵,后来又在出动空军的问题上一再退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毛和中共不信任。对于这一点,别人可能不太清楚,但毛泽东心知肚明。……

于是,在斯大林明确表示苏联不会出动空军协助中国军队赴朝作战的最后关头,毛泽东就面临着一种命运攸关的选择。但是,他只能选择出兵,否则,刚刚缔结的中苏同盟条约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新中国所指望的经济援助和安全保障也不会如期到来。……毛此时所说的“即使打不过美国也要打”,就说明他考虑的已经不是军事上的结果,而是新政权的生存问题了。至于在这种条件下出兵的结果,毛泽东只能寄希望于斯大林履行中苏同盟的义务了。如果说这是一次政治赌博,那么中国出兵的结果表明毛泽东赌赢了。

归纳起来,当时流行的一句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十分贴切地反映了毛泽东对出兵问题的全部考虑: 对社会主义阵营承担的国际主义责任,把美国作为直接对手的革命情结,保护新中国安全和主权的领袖意识,以及保持中苏同盟战略态势的深层思考,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基本动机和目的。……同时,对中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决策作出合理性判断的必然结果是把美国越过三八线看作是一次纯粹导致灾难的行动。因为,只要联合国军实际上越过三八线,并逼近鸭绿江,那么,无论是美国作出不会威胁中国的保证,还是以扩大轰炸甚至使用核武器相威胁,都不足以阻止毛出兵朝鲜与美军作战的决心了。

最后需要指出一点,如果把决策的目标是否实现作为决策成功与否的标准,那么在中美开战后三天斯大林便作出苏联空军出动到朝鲜境内作战的决定(苏联空军于11月1日参战),以及中苏同盟在战争中得到巩固和提升的事实说明,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策是成功的。至于说中国在战争中付出了沉重代价甚至得不偿失,那么从逻辑上讲,这并不是出兵决策的错误,而是没有适时收兵造成的结果。可以设想,如果中国在1951年1月接受联合国的停火议案,那么结局就完全不一样了。

毛泽东在出兵朝鲜问题上与斯大林斗心眼,狠狠将了斯大林一军。在毛泽东执意出兵的情况下,斯大林如果袖手旁观,面子上实在是太难看了: 建国仅仅一年的中共上手了,积极表现;苏联建国三十多年了,又是老大,却做壁上观,情何以堪。事情本来是斯大林挑起来的,却被毛泽东抓住大做文章,成就了其的“丰功伟绩”,而斯大林却似乎反倒被裹挟进去了。

几百万生命就这样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纵横捭阖、钩心斗角中消失了。悲夫!

(未完待续)

荀路 2020年11月18日夜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