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 瑞典社民党政府、各在野党、舆论界等对苏联立陶宛加盟共和国13日发生的流血事件作出了迅速而强烈的反应,一致谴责苏联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采取的军事行动。

首相卡尔松13日下午紧急召见苏联驻瑞典大使,向他递交了一份致戈尔巴乔夫总统的抗议信。信中说,他对立陶宛在过去的一昼夜发生的视人命为儿戏的事件 “深感悲痛、不安和极大的失望”,并代表瑞典政府和人民 “强烈要求苏联当局和军队不要进一步采取暴力行动”。

同日 美国《纽约时报》刊登文章说,布什总统今天下午从戴维营返回白宫,指责苏联在立陶宛采取的手法。今后两天很可能是布什担任总统以来关系最重大的两天,会有许多令人痛苦的决定。据政府分析家说,苏联动用部队镇压立陶宛并不表明冷战即将恢复,总统只能感到庆幸。但是维尔纽斯发生的事情 “不会促进而只会影响我们” 同莫斯科的 “关系”。

对立陶宛广播中心的袭击造成了13人死亡。有人说,布什在对波罗的海危机作出反应时踌躇不前,是因为他担心莫斯科不再支持他的海湾政策。而布什说,他认为人们的(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

1月15日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举行了群众集会,反对爱沙尼亚共和国政府和最高苏维埃的政策。在政府大楼前,反对涨价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要求埃德加.萨维沙尔政府辞职。集会的参加者要求重新举行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的选举,就联盟条约举行公民投票,执行苏联总统的命令。

同日 苏军突击队今天冲进拉脱维亚的一所警官学院,没收了学员的武器。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人在一次CP发起的集会上强烈要求一个亲克里姆林宫的组织掌管这个共和国的权力。当地官员说已有14人身亡,230人受伤,80人失踪。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是从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运动为肇始的。而这一切要从50年前说起。也就是说,是斯大林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件》时所附加的秘密议定书中这样规定:

值此德国和苏联互不侵犯条约签字之际,在下面签字的全权代表在严守机密的会谈中讨论了在东欧划分他们各自的利益范围的问题。

一、在一旦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土的或政治的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成为德国和苏联两国利益范围的边界。

就这样,波罗的海三国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1939年9、10月间,苏联又分别与这三国签订互相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但是,斯大林并不以此为满足,1940年6月,苏联照会三国政府,指责他们对苏联不友好,指出三国应该改组政府;8月初,苏联悍然出兵,强迫三国加入苏联。

苏联此举超出了苏德秘密议定书的范围,希特勒十分不满,苏德就此举行了会谈,并于1941年1月10日签署秘密协议书。为了补偿德国的 “损失”,苏联向德国支付750万美元。三国 “加入” 苏联后,斯大林把几十万当地居民强迫迁至苏联内地或驱逐出国。因此,波罗的海三国始终存在着要求独立的势力,当地的反抗从未停止过,为苏联解体留下了隐患。

荀路 2021年1月10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