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崩溃(16)

  俄国各界的反思(16)

   二、俄罗斯左翼反思苏联剧变的原因

     俄罗斯左翼政党和学者认为,苏联发生的剧变是从社会主义倒退到资产主义的“反革命复辟”,是西方反苏势力通过苏联党和国家上层变节分子搞的“政变”。他们并不否认苏联剧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下面将这些原因分别阐述:

     一、经济原因——体制僵化,战略失误

    俄共等左翼力量从苏联剧变一开始就探讨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他们认为,从6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是导致苏联剧变的内在原因之一。但经济为什么衰落,一部分认为是僵化的动员型体制造成的,另一部分人则强调是赶超型发展战略所致。

俄共主席久加诺夫1996年在竞选总统前答记者问时谈到,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建成了经济发达的强大国家,显示了它的历史成就。但苏联社会主义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远远不够完善”。在他看来,单一的经济成分违背了客观发展规律,致使苏联社会主义未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普通劳动者生活水平、发挥劳动者创造积极性等最重要的方面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1993年2月召开的俄共第二次非常代表大会的纲领性声明指出: 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实现。在工艺革命的条件下,没有找到新的、有生产能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刺激因素。因此,人们已经增长了的社会和文化需求及利益未能得到满足。日渐盛行的形式主义致使许多具有社会主义建设构想的实践中断。

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为什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呢?对此,一部分左翼人士的观点是: 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动员型经济体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改变。

何谓动员型经济?说白了就是由国家驱动群众去搞经济建设。例如Z国50年代的大跃进便是,具体的事例就是“大炼钢铁”;还有什么“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轰大嗡,折腾人。这些大约都是“以俄为师”的必然结果吧。苏共垮台了,俄罗斯CP人痛定思痛,对这种经济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

在CP联盟一苏共和社会主义学者协会1999年举行的一次讨论会上,大部分学者也认为动员型经济造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在他们看来,苏联的早期社会主义建立在动员型经济基础之上。动员型经济对实现工业化、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不需要动员的情况下仍保持动员型的发展模式,这就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它不仅造成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而且使整个社会生活的质量下降。(回想毛时代的生活质量就知道这也是动员型经济的后果。)在动员型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原则没有充分发挥出它的创造性潜力,而是遭到束缚、限制和扭曲。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社会化未能真正实现(科索拉波夫等学者特别提到,直到1991年,苏联的经济技术装备长期没有得到更新,重体力劳动和非熟练劳动比重过大,在工业中占40%,在建筑业中占60%,在农业中占75%)。

第二,管理者实际掌握了对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只是一句空话,劳动者不仅与财产而且与权力异化。在民众的意识中,国家所有制就是官方所有制。集体农庄合作所有制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命力,行政命令体制使它变成了某种国家所有制形式。

第三,动员型经济的经营机制是浪费型的,只注重产量,不注重产品和服务是否适应人和社会的需要。大众需求的商品奇缺,没人要的滞销品大量积压。

第四,动员型经济与生产民主、工人自治的思想相悖,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第五,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遭到破坏,生产者远没有拿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需要的报酬,而且高技能的劳动与技能水平低的劳动同等待遇。

俄罗斯左翼人士虽然把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基本上拎清了,但这已是马后炮,因为他们已经在野了,无法补救这些缺陷了。苏联动员型经济最大的缺陷在于它完全是靠看得见的手——专横官僚在驱动,而不是由看不见的手——自由市场在推动。

《来自上层的革命》对苏联体制的经济结构分析如下:

苏联体制最重要的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和中央计划经济。在苏联,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惟一的例外是集体农庄,它们被认为是农村集体成员的公共财产。(由于土地属国家所有,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实际上是给国家这个大地主扛活的长工。)

调控这一制度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等级森严的计划经济形式。在党中央领导下的苏联政府,为整个国家制定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五年计划表明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年度计划则是把法令推行下去的操作性文件。它们分别规定了每一种重要产品的产量指标。 (注意: 一旦这些产量指标完成了,党和政府就有了表扬和自我表扬的资本。)

计划体制的最上层,是所谓的“国家计划委员会”这一机构,在为这个庞大国家制定一项内部协调一致的经济计划方面,它的任务极为艰巨。(确实很艰巨,要计划给苏联男公民每年生产多少瓶伏特加,给女公民每年生产多少支口红,真是太不容易了耶!)国家计划委员会采用了一种叫做“物资平衡”的方法来预算生产性投入——钢铁、水泥、工厂设备等等,后者的生产要与终极产品生产的目标水平相一致。在国家计划委员会这一级,计划替相对较广的产品种类分别制定了产量指标。(在卫国战争之后的时期,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每年的计划里预算了大约二千种产品的物资平衡。要是现在,二万种都不行。)国家计划委员会下面,是各个经济主管部门,它们在各自所主管的领域里把计划分割成范围稍窄的生产指标。各个企业具体从事生产,它们各自受其特殊主管部门的控制。在企业这一级,计划具体规定了各种产品的投入和产出。而作为供应部门的国家物资局,则负责管理各企业之间的供应关系。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荒唐之处还在于其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呈叠床架屋状况。在赫鲁晓夫当政的50年代中期,苏联政府的各个部有“联盟兼共和国的部”,其中有食品工业部、粮食产品部、肉乳制品工业部。这真是不符合逻辑思维啊!更可笑的是在“全联盟的部”序列中有如下的部: 机器制造部、重型机器制造部、中型机器制造部、普通机器制造部、运输机器制造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制造部、建筑机器与筑路机器制造部、母机制造和工具工业部、仪器制造和自动化工具部。好家伙,设了九个机器制造部!人家美国政府一个机器制造部都没有,工厂的机器照样轰鸣。)

货布与财政在苏联体制中起着次要的,但又是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旦企业接到生产指令,国有银行系统就会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使它能够支付在经济计划中已明确规定的劳动力和物资投入费用。是计划性的生产指令,而不是信用或获利,引发了经济活动。

(计划经济惟一的好处是在经济活动中极少出现贿赂行为。都是国家企事业单位,公事公办,谁还搞贿赂?)

国有企业倾向于无限制地壮大自己,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强烈地相信,大型企业更有效率;另一方面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即中央计划部门指挥少量的大型企业总比指挥许多小型企业容易。在企业这一级,个人全权管理是主要的原则。每一个企业都有一个负责人,他有权控制企业并向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苏联CP也有与国家计划组织平行的机构。它的中央委员会下属各种专门的生产管理部门,参与对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的监督。在各共和国、州、地方各级,党的书记与各级的国家机构和企业一道,在其权限范围内负责计划的实施。在所有的城市里,党委书记都与地方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和大企业的负责人一起,保证该城市的经济计划得以完成。

(看到以上情况,人们不得不承认,苏联经济的发展,苏共确实功不可没。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于苏联经济的弊病,苏共同样咎由自取。你既然全权负责领导一切,就不能说出了成绩是你的,出了问题是别人的吧。  应该还是那句中国老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如果说,苏联体制完全以中央计划为基础,那也有失准确。市场起着第二位的作用。消费品主要通过零售商店来分配,其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不过,消费品分配的非市场形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包括短缺商品的定量配给,在工作场所按特殊价格分配给工人、管理人员和官员的商品,以及在专门商店里分配给高级官员的优质商品。另外,不管是在生产物资上,还是在消费物资上,同样存在着黑市;此外,企业也在官方计划之外交易商品,这一灰色市场也被容忍。可是,在引发和调整经济活动方面,中央计划仍然是主要的制度。

苏联体制还包括向居民提供多方面的公共服务,而这大多数直接靠政府来完成。然而,这一制度的独一无二的特征,则是直接依据工作场所来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许多大型企业出资兴办了托儿所、医疗所、学校、疗养院、休闲胜地,以及其他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的娱乐设施。在苏联许多由单个公司构成的城镇里,主体企业直接提供本地大多数的公共服务。

(以上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人民的生活状况略加介绍,既点到了苏维埃高官的特供,也展示了工人阶级生活滋润的亮点,黑白俱有,全面客观。奇怪的是,这么一个实行免费医疗、免费住房、免费教育的社会主义国家,危亡时刻,居然没有几个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岂不令人扼腕叹息。)

左翼学者普列特尼科夫等人认为,(苏联)早期社会主义没有实现旨在消灭雇佣劳动、使劳动者既成为工作者又成为主人的生产社会化;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所有制,理论上将国家所有制形式和集体农庄合作所有制形式都归结为统一的全民所有制,这与社会实际存在的生产关系结构即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不吻合的,而国家所有制实际上是“官方所有制”或“无主所有制”。这种事实上的单一所有制形式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他们认为,片面强调国家所有制形式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恢复被一战和国内战争所破坏的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在卫国战争前和期间实行工业军事化、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及战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转产所特有的性质和速度、在苏美间建立军事平衡等,这一切都要求国内经济发展具有动员经济的性质,而最适合动员经济性质的是国家所有制。换句话说,借助于国有经济结构在历史上顺利地解决了动员性任务,由此便认为国有制卓有成效,应当占完全的地位,于是就简单地把国家所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但持另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问题不在于动员型经济,即使战后也应当坚持动员型经济,只是动员的特点应该改变。他们认为,苏联战后应利用当时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贷款条件对借贷国有利的大好时机,刺激科技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经济。但国家领导人没有适时地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选择了“追赶型”而不是“超越型”发展方针。“追赶”意味着永远落后于领先者。当时为了赶上西方,片面发展科技,而且主要侧重于军事工业及其相关领域,如原子能和宇航业。经济中的主导趋势是出口原材料,用换取的外汇购进粮食和消费品。结果国家回到了它从16世纪开始的起点——国际分工中的出口角色,处于依附于世界帝国主义的外围。

俄罗斯左翼组织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采取了毁誉参半的态度,这已实属不易了。在他们看来,过去苏联体制中有许多东西是违背社会主义的。那么,社会主义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来自上层的革命》作者是这样阐述的: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宣布: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马克思和恩格斯谴责了资本主义,并预言一场工人起义将会用一种全新的、更为公平的社会制度来取代它19世纪后半期,在欧洲和北美的主要国家里,许多工人和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均为这种预言所吸引,相继组成了社会主义政党。那么,这种使他们谴责现存社会秩序并呼唤某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的观点,这种在70年后激发起俄国革命的观点,到底是什么?

让那些从未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感到惊奇不已的是,该书中居然包含了种种对资本主义的最高赞语,例如: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可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信,资本主义的巨大成就有其阴暗面——它们以剥削工人为基础,而恰恰是这些工人的辛勤劳动,才创造出这些巨大的成就。工人阶级作为这些成就的创造者所得到的,却是贫困潦倒的生活。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认为,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掠夺了所有的利润。

社会主义者的批判并不止于早期资本主义所具有的不平等特征。他们还谴责周期性的经济萧条,此时,虽然商品需要持续增长,生产却停滞了下来。他们还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厌恶,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工人只是生产财富的工具。

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信未来更高级的人类社会阶段必然来临。它不是来自向富人和当权者宣传社会变革有多么好的知识分子的言论,而是来自资本主义的主要牺牲品——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工人阶级注定要走的一条道路,乃是从为改善生活条件而自我组织起来转到为政权而斗争。最后,工人阶级将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在其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预见的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提供任何详细的图景。他们一直集中分析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他们坚信建立新社会的秘方就蕴藏于其中。新社会可能有几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把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把最后阶段称为“共产主义”。

俄国革命前,社会主义者对新社会是什么样子展开了争论。但他们普遍同意,社会主义制度应具备三种基本经济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资料——工厂、机器、能源和大规模运输系统等,都应成为公共财产,而不是属于个人所有。这将终止资本所有者对工人的剥削,此后,谁也不能仅凭财产所有权就获得收益。

第二,应该由经济计划而不是市场力量来指导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比较了计划与存在于所有资本主义企业中的秩序,他们把后者看作混乱的市场交换关系。他们相信,经济计划将会消除资本主义的顽症——失业和周期性的经济萧条。

第三,社会主义将取消为利润而进行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极力追求利润的竞争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源泉,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把它看作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方式。社会主义将用“为使用而生产”取代为利润而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是为了造福社会而不是为了获取利润。

社会主义者认为,工人阶级在掌握政权之后,将会变成新的统治阶级,马克思与恩格斯使用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术语来表达工人成为新的统治集团这一观点,与他们把资本主义国家看作“资产阶级专政”的观点相对应。大多数社会主义者期望,在工人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民主将会盛行。毕竟,除了能够让工人阶级的成员们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并达到集体决策的民主制度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够使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统治阶级呢?

公有制、计划经济、为使用而生产、民主的劳动者国家,被认为体现并发扬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各种社会价值——平等、经济安全、合作与民主。人们相信,由于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与更快速的发展、更充分地使用社会生产力相伴随,因此,社会主义将很快消除贫困。由失业和周期性经济萧条所导致的危机现象,将通过经济计划而得以消除。经过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以及旧制度的残余逐步消除之后,人类社会将最终达到共产主义。在这一阶段,阶级斗争将从人类历史上彻底消灭。在阶级斗争的废墟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到 “一个联合体,在其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将会逐渐消失。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也将会消失。

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只是对工人阶级造成压迫。即使是资本家也并不是真正自由的,他们必须不顾一切地追求利润,必须积累资本。那些未能有效地这样做的人,总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伍,并结束资本家的身份。而社会主义将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人民首次达到了对社会运行原则的自觉控制,而不是受控于它。

上述社会主义的定义应该是正统标准,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现实情况看,它并不为所有的社会主义者所接受。不仅如今在野的俄国左翼不完全认可,看看Z国,大家就会惊讶地发现,这正统的社会主义已经被执政党修正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初级阶段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未完待续)

荀路  2021721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