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苏联日志(116)

83  戈尔巴乔夫主持召开内阁扩大会议,讨论一些重要经济问题。除立陶宛外,各主权共和国政府领导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食品供应、居民过冬燃料供应、财政和货币流通状况、实现共同行动计划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制订联盟和各主权共和国之间1992年经济协定是适宜的,并一致认为应在解决迫切的社会经济问题方面加强协调行动。

84  苏联总统发布关于增加商品生产和对居民服务量的刻不容缓措施的命令。命令一要求各共和国政府,苏联各有关部门采取刻不容缓的措施,保持食品、药品、轻工产品、文化生活和家庭用品等企业稳定地工作;有关部门要优先为生产消费品和为居民提供服务行业供应原材料和配套制品;责成对外经济部门把外汇资金优先用于购买粮食、药品和为居民生产商品所需的原材料等,修改进出口关税额,为上述商品创造优惠条件;责成有关政府机构采取实际措施保证消费品生产和流通等等。

同日   苏联第一副总理谢尔巴科夫在对记者发表谈话时指出,政府已经通过了一项使苏联经济摆脱危机的新纲领。过去曾经认为,先是应当稳定经济,然后再实行市场关系;现在则认为,只有加速和深化市场关系才能摆脱经济危机。这是一条原则性方针,依据这一方针将采取一系列行动。谢尔巴科夫对戈尔巴乔夫的命令发表了评论,他说,命令中规定的措施应当产生十分巨大的效果。其中,将拨出大笔外汇来购买用于制造这类商品的原材料,还将对进口紧缺商品实行优惠税率。

同日  立陶宛的“争取改革社会运动”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人民阵线组织在维尔纽斯举行紧急会议,决定在8月23日举行一次有三个共和国居民参加的名为“光辉的波罗的海道路”的活动。这次活动安排在“莫洛托夫一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52周年纪念日,为的是让全世界注意到波罗的海沿岸共和国争取独立的意志和决心。会议还通过了致世界各国人民和致联合国秘书长的两份呼吁书。

同日  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主席兰茨贝吉斯致电苏联副总理多古日耶夫(与立陶宛进行谈判的苏联代表团团长),指出必须在两周内把苏联特种警察部队撤出立陶宛。这封电报是在安葬七名被打死的立陶宛警察和海关人员后的第二天发出的。虽然调查工作尚未取得最后结果,立陶宛的一些出版物和政治家已经认为,这个惨案是苏军、克格勃和苏联内务部特警部队干的。

同日  叶利钦非党化总统令开始正式生效。据报道,列宁格勒市有十分之一的企业或组织的领导人已宣布解散本企业单位的苏共组织,一些自治州的党组织宣布停止活动。

1990315日,苏联出现了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总统。

对于苏联人来说,总统确实是一个新鲜东西。1917年之前的三百年中,统治他们的是“沙皇”。二月革命建立的临时政府首脑称“总理”,只存在了八个多月。以后在苏联70年的历史中,虽然最高苏维埃主席是宪法规定的国家元首,但人人都知道只有“总书记”(第一书记)才是国家的当家人。

19891212日举行的苏联第二次人代会,挫败了激进派跨地区议员团要求取消宪法第六条、实行多党制的企图,戈尔巴乔夫那时也“无条件地”反对他们关于实行总统制的言论。但是一个多月后的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苏共在提交二十八大的纲领草案中不仅提出了实行多党制,而且提出设立国家元首——总统的问题。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报告中强调,建立总统制似问题“必须刻不容缓地行动起来”。一个月之后的312日,苏联召开了第三次“非常”人代会,进行宪法修改和总统选举。就这样,在第二次人代会与第三次人代会之间,只有三个月,戈尔巴乔夫就从“无条件地”反对建立总统制到“刻不容缓地”当上了总统。

苏共为什么急于建立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又为什么急于出任总统?

说法之一: 由于戈尔巴乔夫“被政治局保守集团的人所包围”,行动诸多不便,实行总统制可以尽快把政治局的大权转到总统手里,不再受政治局委员们的牵制。

说法之二: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倒戈尔巴乔夫现象,但大多数人民代表仍然认为,目前除了戈尔巴乔夫以外,没有合适的总统人选。因此,必须在反对派强大以前,尽快进行选举,以便为苏共保住这一权力宝座。

说法之三: 最近几次中央全会表明,党内对戈尔巴乔夫的批评增多,戈氏的地位不稳。不排除有人会利用工作中的失误逼戈氏下台,或以党的名义将戈氏从人民代表大会召回,从而将危及戈氏的地位和改革的命运。戈尔巴乔夫当上了总统,就有了“豁免权”,党组织将无权将其召回了。

说法之四: 最近几个州委倒台事件说明,五年前开始的“自上而下的可控制的革命”有转变成“自下而上的不可控制的革命的危险”。国家受到政治危机的威胁,因此需要“铁腕”来控制局势。

说法之五: 波罗的海沿岸共和国要求脱离苏联的呼声很高,格鲁吉亚等加盟共和国也准备效仿。在新宪法未制订前选出总统,给总统以全权来监督各加盟共和国宪法与苏联宪法的一致,可以保持联盟的统一。

“总统问题”成了公众舆论的热门话题。

荀路  2O2182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