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府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资深研究员葛来仪,最近发表了一篇专文,主题是“中国胁迫式的经济外交”(China‘s Coercive Economic Diplomacy:A New and Worrying Trend),文中精辟的指出:不论是自由贸易协定、投资、援助,或贸易等等经济手段,北京全都用来促使相关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量北京的利益”。这个观点,其实并非新趋势,而是中国共产党公开教条“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具体实践,而这位中国问题专家则把近年来影响重大的国际纷争做了有系统地归纳,从而验证了中国“政经合一”的一贯政策愈来愈全面化。

葛来仪的举证,包括上个月在柬埔寨举行的东协外长会议,受到北京的压力,居然四十五年来第一次没有发表联合公报,柬埔寨会听命,在于北京已经提供该国超过一百亿美元的援助,仅去年承诺的投资金额就是美国的十倍。中国透过“经济胡萝卜”在东南亚扩增影响力,“东协加一”是另一显例。

此外,当然还有“棍棒”,四月中菲爆发黄岩岛主权争议,北京以有害虫为由拒绝菲国香蕉入港,对出口到中国超过三十%的菲律宾是一大打击,菲国企业界因而要求政府退让。又如前年扣留入侵钓鱼台水域的中国拖网渔船船长,北京即禁止稀土出口到日本做为报复。至于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中国异议份子刘晓波后,中国冻结与挪威的FTA谈判,并对挪威鲑鱼的进口设置障碍,去年挪威出口到中国的鲑鱼量缩水六十%。

葛来仪的这些“发现”,从台湾的经验来看不是新鲜事,但因中国这种以经逼政式的“崛起”逐渐侵害到美国的利益与价值,才终于让这位美国学者“有感”。

事实上,在中国,没有纯粹的经济学,而是以马克思“资本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经济与政治根本不分家。其与资本主义政商关系运作有个显着的不同是:企业透过经济实力影响政治,或制定有利于企业的政策与优惠,或防范有害企业的经营变数出现,以创造获利。但在中国,政治才是大局,只要有利于大局,经济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计算的不是帐面上的损益。这个观念落实在对台策略上,也就是学者林中斌说的:老共认为买台湾要比打台湾便宜太多了。

在“买台湾”的战略指导下,自认为可以“先经后政”的马政府已经遇到了瓶颈,第一个四年以虚构的“九二共识”当遮羞布去国家化,无视台湾的主权独立,随着“反台独”的污名化鼓噪,但现在似乎也逐渐混不下去,中国不正提高价码要求国民党接受“两岸一国”,否则后续ECFA谈判如何为继?而ECFA岂不也就是葛来仪口中东协加一的翻版?而马政府所谓ECFA可带来各国FTA的签署,也成泡影,于是,国民党犹如爬进中国布袋中的鳖,由于没有准备好其他的选项与出路,于是进也死,退也死,这是当前台湾经济失去动能、疲态尽露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最近马政府宣示要救经济,但是拿出来的处方中,扩大开放中资赫然在目,中资现在亟欲突破的限制,包括投资项目、所有权比例以及投资金额等等,依照其在其他国家操作的模式,赚赔不重要,主导企业、员工、市场,就能在关键时刻影响、决定政治,这是不是等于加速中国来买台湾?这个必然性可以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来看待吗?

民进党近来也积极思索如何认识中国,葛来仪所呈现的部分美国观点,以及国民党的切肤之痛、前车之鉴,应该很容易就区别出:“乐于与中国展开经贸关系,但坚持主权立场不变”这个假设基本上能不能成立?

民主国家已经不存在经济与政治分开的天真妄想,何况是经济必须为政治服务的中国?台湾的朝野菁英必须咬紧牙关共同去走那条比较艰辛的研究创新发展之路,想办法把技术、就业、税收留在台湾,并且开拓新市场,与先进国家连结,中国这条看似简单容易的路,午餐绝对不是白吃的,台湾现在已经开始在付出昂贵的代价。

自由时报2012.08.09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