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崩溃(49)

  红色帝国覆亡之谜(1)

1963年,美国“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在其所著《广岛的遗产》一书中,回顾世界1745一1845年的历史时指出:

这一世纪简直充满了战争和革命。法国革命根除了古老的旧制度,产生了新的真理、新的信仰和新的异说。它把理性放在宝座上,在它的旗帜上写着人权,创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和实际。

在我们的大陆上,一次更具有建设性的革命在美洲创立了一个年青的民主国家。这次革命当时似乎还是在世界的遥远角落里的一个不甚重要的创举。但是,当阿历克西斯..托克维尔从法国来到这里研究这种惊人的事态的发展时,他以预言的词句作出锐利而又具同情的批评性的结论:

“目前(1835年!),世界上有两个大国,他们起点不同,而归宿似乎趋于一致。我指的是俄国人和美国人。……所有其他的国家似乎已接近它们的自然极限……但这两个国家仍旧在成长。……美国人用犁头去征服;俄国人用的则是刀剑。美国人依赖个人志趣去达到目的,充分发挥人民的自由力量和知识;俄国人则让社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前者的主要手段是自由,后者是奴役。他们出发点不同,行程各异,但都似乎是上帝意志的安排,要各自统治半个地球的命运。”

一百年后,托克维尔的预言成为现实: 迅速崛起的苏联与美国展开激烈的角逐并在1970年代末占据上风。红色帝国大有红旗插遍全球之趋势。然而,仅仅十年之后,这个超级大国令人意想不到地趋于衰落,并最终于1991年以近乎善终的方式覆亡。

特勒在该书的结尾不无忧虑地写道: “没有人知道将来会发生些什么: 自由可能得以保持,未来的世界可能比我们今天所想像得更为美好;或者,自由将被扼杀,甚至不留一点痕迹。我们的未来将取决于20世纪末叶的几十年。”然而,就在离20世纪结束不到十年时,对自由世界最有威胁的国度却湮灭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了。

回顾苏联兴亡的前前后后,人们如果以平常之心审慎地看待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所作所为,就会得出这些作为是“很不正常”的结论。之所以说它不正常,是因为将它与正常的作为比较之后才会明白它确实是不正常的。中国人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是这个道理。托克维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看出美国和俄国分别代表人类社会的两种命运——自由和奴役,这两种命运的决战虽然在30年前胜负已见端倪,但剖析这些正常与不正常的表现,对于消除人类社会残余的不正常现象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下面以史为镜,阐述苏联和美国之间的种种差异,以苏联为主,请读者自己判断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的吧。

先从俄国革命说起。为了表示中允,还是把美国左翼作家大卫.科兹和弗雷德.威尔的著作《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中的论述摘录出来吧:

人类的动机总是复杂多变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动机都能像社会主义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及其对替代性社会的想像的信仰那样,能够推动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掌握俄国政权——不是为了追求名誉、财富,也不是以权力本身为追求目标。列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忠实追随者。他对他们的著作作过长篇笔记,认为其中包含了能够指导革命的社会主义政党掌握政权的观点。在学者当中存在着一种争论: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真正追随者,还是受权力的驱使而制造了一种对其进行歪曲的观点?不管哪一方是事实,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列宁增加了一种关于如何开展工人革命的新理论,而这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找不到的。

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列宁提议建立一个纪律严明的秘密的职业革命家政党。布尔什维克按军事原则建立起的党组织,他们称之为“民主集中制”。中央领导层就政策进行讨论,并根据多数票作出决定。但是,一旦作出决定,不管是领导人还是普通成员,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列宁认为,在把社会主义知识传播到城市工人阶级当中的时候,要想在沙皇白色恐怖下生存下来,这样的党就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开展革命,必须有一个纪律严明的党,它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党内民主集中制,党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先锋队关系,被证明是在沙皇专制体制下建立一个强大的党组织的有效办法,也是在1917年沙皇政权崩溃之后的混乱局势中夺取政权的有效途径。但它与革命之后建立起来的社会类型显然也有重大的关联。

没有人曾料到,社会主义国家首先会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某个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例如英国或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大多数农民生活困苦,对地主和贵族、沙皇政权怨恨重重,因此,在反对旧政权的斗争中,他们有可能充当工人阶级的临时同盟军。不过大多数社会主义者认为,要想吸引这些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却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因为他们从古至今的愿望就是变成自己那块土地的主人,而不是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

1917年,世界大战造成的极度的物质匮乏,使得俄国工人和农民的不满危及沙皇政权。布尔什维克党和他们的兄弟党孟什维克一起,在工人中找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另一个党,社会革命党却在农民中组织起来。这一年的三月(俄历二月),在首都彼得格勒,一系列罢工导致了自发的工人起义。当彼得格勒卫戍部队跑到工人一边时,沙皇政权就宣告倒台了。

在随后的八个月里,一个新的临时政府和从全俄国发展起来的“苏维埃”共同分享政权。在苏维埃内部,最有影响的团体是上面提到的三个社会主义政党。临时政府决定不让俄国退出战争,从而激起群众的不满。

三个社会主义政党中最激进的布尔什维克党,坚持呼吁俄国退出战争,要求工人控制工厂,农民掌握土地,总之要掌握一切有助于满足这些要求的权利。11月,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苏维埃中赢得了多数。机不可失,布尔什维克在117(俄历1025)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名义发动了一次夺权运动。随后不久,莫斯科的政权也被苏维埃夺取。

由于一开始只掌握主要城市,布尔什维克面临着旧政权武装势力的反扑,后者从西方主要国家得到了武力支持。虽然布尔什维克在农村的支持率有限,但他们能够建立一支“红军”,并终于在1920年底控制了前沙皇俄国的大部分地区。1922年底,布尔什维克政权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列宁缔造的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众所周知,在十月革命之前,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是坚决反对实行联邦制的,主张在无产阶级革命之后建立中央统一集中的民主共和国。1917年8月,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 “联邦制在原则上是从无政府主义的小资产阶级观点产生的”,“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从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观点出发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因为“真正民主的集中制赋予的自由比联邦制共和国要多。换句话说,在历史上,地方、省等等能够享有最多自由的是集中制共和国,而不是联邦制共和国”。列宁认为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实行联邦制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在布尔什维克革命胜利之后,俄国必须建立中央统一集中的共和国才能走向社会主义。

但是,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着十分复杂和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迫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改变了反对建立联邦制国家的观点,转向倡导建立各个独立的苏维埃民族共和国联合的统一联邦制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列宁在政治上显示出随机应变的灵活性。

1917年二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后,俄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强烈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和独立,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政权,当时俄国实际上已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布尔什维克上台后,将苏维埃政权迅速推向各边疆地区。从1917年底到1921年,除芬兰和波兰宣布成为独立国家外,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地区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宣布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在俄罗斯其他地区还成立了鞑靼斯坦、巴什基尔、土耳其斯坦等苏维埃民族自治共和国。这样,在原沙俄帝国境内先后出现了60多个民族国家和民族自治政权。这种形势表明,在沙俄帝国崩溃、红色帝国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各少数民族自我意识已经迅速增强,他们强烈要求实现民族独立自主。这种情况使列宁原先打算在夺取政权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共和国的主张难以实现,因而迫使他改变反对联邦制的观点。

1918年1月,由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第一次明确肯定了联邦制原则,宣布“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在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基础上的苏维埃共和国联邦”。3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指出: “我们目前实行和将要实行的联邦制,正是把俄国各民族最牢固地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主和集中的苏维埃国家的最可靠的步骤”。同年7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体现了列宁关于联邦制国家的思想原则。1922年12月26日,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决议。至此,列宁关于建立联邦制国家的设想,通过12月30日由各独立的苏维埃民族共和国联合成为统一国家而得以实现。

苏联名曰联邦制国家,但只要与美国的联邦制一对比,它的单一中央集权制嘴脸便现了原形。

1972年,英国牛津大学地理学讲师W.H.帕克出版了他的《超级大国: 美苏对比》一书。帕克运用大量资料,多方面地对比考察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状况、国际关系以及它们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分析了两国在各主要领域里力量的消长情况和存在的差距,并对两国的发展趋向作了某些探索。其中很多内容对于了解、理解苏联覆亡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里,先让大家看帕克先生是如何评价美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

两个超级大国的历史表明,它们在开辟毗连的陆地帝国之前都是先排斥欧洲。由于1775年的美国革命,13个殖民地摆脱了英国过去所能行使的控制权和限制。英国把殖民地看作它自己的货物的潜在市场,是不鼓励它的殖民地的工业发展的。在1774年魁北克法案的条款里,英国给这些殖民地向西扩张设置了重重障碍,这是强烈不满的根源。所谓的美国独立战争,与其说是这些殖民地本身争取独立的战争,还不如说是它们争取占有和统治西部的战争。它们实际上已经是独立的。

十月革命割断了自从彼得大帝统治以来越来越紧密地把俄国和欧洲联在一起的羁绊。这些羁绊是王朝、语言、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并且越来越是经济方面的。这个国家和欧洲的政治体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使它卷入了1914年的一战。重要的工业部门是由外国资本统治的,经济的方向大部分取决于外国人的需要。这个国家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它向西方输送粮食、木材之类的初级商品,进口制造品。在某些方面,它的经济类似美国殖民地在其革命以前的情况。

尽管欧洲对于美国和俄国的文化发生过强烈的影响,19世纪的美国和俄国都对欧洲抱有一种普遍的优越感。在美国,这是一种社会优越感: 相信把美国的民主政治与欧洲传统的君主和贵族制度相比,人类已前进了一大步。在俄罗斯帝国,这是由来已久的信念,认为他们在道德上比一个颓废的社会来得优越。

十月革命以及后来十年苏维埃政权巩固的重要性在于: 这个国家现在是被一个独裁政权统治着,它决心依靠自己的国内资源,不管开发这些资源需要多大的代价和牺牲。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是苏联全力以赴地向其领土内的巨大“反资源”进攻以开发资源的开始。苏联这时开始经历一个爆炸性的发展,这个发展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同半个世纪以前在北美发生的爆炸性发展相比拟的。然而,这里有些重要的不同之处。苏联的扩张完全以国内生产的资本和劳动为基础。这种发展为19411945年的破坏性战争所打断,又由于其后的“冷战”和军备竞赛而推迟了。美国则没有经历到这些障碍。

两个国家早期的工业发展高潮把主要是农业的经济转变成为大体上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以煤作为主要能源。1920年,美国的煤产量为5.69亿吨,而苏联1960年才达到5.67亿吨。但是,美国经济在1920年以前的增长和俄国经济在苏维埃时期的增长之间,也有很重要的不同之处: 美国所有的生产部门都有所发展,而苏联的农业则成为工业发展的牺牲品。伴随着头两个五年计划而来的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就是要使独立的农民服从国家的控制,并且解放一大批农村劳动者,以便进行使国家工业化的工作。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妨碍、破坏和放慢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26年苏联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针对当时工业技术落后、门类狭窄、主要为轻工业的状况,苏联高层提出工业化的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国防工业和现代农机制造业。建设资金要靠国内积累,主要来源是国有企业的利润,被废除的沙皇时期缴纳的外债利息,农民的“贡税”(农业税)。工业化促使苏联工业迅速增长,1929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已占据优势地位。1932年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增加到70%。另一方面,到1932年已把工业中的私有制成分完全消灭,国有制成为工业中的惟一经济体系。但同时,工业化又暴露出新的矛盾,即工业的现代化大生产与农业的落后小生产的矛盾,工业迅速增长与农业的缓慢发展和商品粮提供不足的矛盾。斯大林提出农业的出路在于农业的集体化。他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工业国有化能迅速提高工业发展水平,那么农业集体化也应该能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

在工业化后期取得的集体农庄运动的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苏联从1930年起开始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到1934年农业基本实现集体化,集体化的农户占总户数的93%,集体化的耕地占总面积的99%。同时,实行了从限制富农过渡到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使消灭资本主义成分的进攻从工业和城市扩展到农业和农村。

通过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根本变化。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斯大林在全苏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论新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苏联经济已经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成分已被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已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获得胜利,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在实现工业化和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1929年4月,联共(布)第16次代表会议确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具有指令性质,这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由于认为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商品货币关系不再起支配作为,因而使其成为计划管理的工具。1929年12月,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改组工业管理》的决定,开始改变工业管理体制,特别是从1932年起逐步由国民经济委员会的分级管理体制改变为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这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便在苏联形成了。

在《苏联CP历史》(1972年出版)中,这段历程的结论是这样写的:

苏联在19291932年展开了社会主义的全线进攻。

……在这个时期中,对实际问题设想得很大胆,解决得富有创造性,党的政治活动和组织活动规模巨大,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丰富多样,劳动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积积性和无比的忘我精神。

党依靠群众的汹涌澎湃的劳动热潮,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在空前的短时期内变成了一个先进的工业强国。拥有高度发达的机器制造业的重工业建立起来了。……

党为实现列宁的英明的合作社计划而奋斗。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主义革命最困难的历史任务,即把千百万小私有农户引上集体农庄道路,引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胜利地解决了。这是在经济关系和农民的整个生活方式中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为苏维埃政权在农业中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创造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使苏维埃政权在农村中彻底地巩固起来,加强了工农联盟并且把它提到了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攻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工业已经彻底排除了资本主义成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得了完全的统治地位。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粉碎了并且基本上消灭了国内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即作为资本主义复辟支柱的富农阶级。商品流通完全集中在国家和合作社的手里。

城市里没有了失业现象,农村里消灭了贫困。……

CP在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得到了锻炼,组织上得到了巩固,以新的经验丰富了自己。

这段文字把CP的优良作风——表扬与自我表扬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一俊遮不了百丑,这些“丰功伟绩”能掩盖另外同时出现的残酷事实吗?

            (未完待续)

荀路  202229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