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马东不吃饭 桥下有人 2022-08-12 14:38 发表于内蒙古

▲ 2022 姜文、王朔、芒克

1

王朔上次出书,还是十四年前。

那是2008年,王朔出了一本《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前一年,他还出了《致女儿书》和《新狂人日记》。那几年,王朔把存货都出了。

十四年后,王朔终于又出新书了,《起初·纪年》。

王朔在《起初·纪年》的自序里说,这本书开笔于本世纪初叶,原计划三年完成,“后来一猛子扎出去,再抬头就是十啦年之后,街上流行戴口罩,恍范儿苍孙已然耳顺,电脑字从五号变成小三号,原计划四十万字变成小一百四十万”。

王朔说他1991年停笔后,不知道下面该写什么,他想写巨牛逼的东西,但是不知道那巨牛逼的是什么。

1992年,王朔已然红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一年,王朔放出话来,要写一部大小说,“最损写成《飘》,一不留神就写成《红楼梦》了”。

这个大小说,王朔原来计划写四本,第一本叫《看上去很美》,第二本叫《黑处有什么》,故事线连着,五年写一本,从小写起,把他整个人生经历记下来。

1999年,《看上去很美》出版后,虽然卖了40万本,但反响评价并不好,王朔马上收了,不再写了。收笔更主要的原因是,《看上去很美》不是他要找的那个巨牛逼的东西。

“我写了《看上去很美》,从我的幼儿园开始写,是不是这个?写完我发现不是这个。直到我找到现在这个故事,现在这个故事结构,我的全部思想感情都能安放进去,这个结构特别合适,我把它投射到古代和远古以后反倒自由了”。

2007年左右,王朔托着这个能安放他全部思想感情的故事,开笔新小说,书写史前史。

2015年,在徐静蕾的引荐下,《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蒯乐昊上门专访了王朔。

她在王朔家看到书桌上散放着十来本旧书,纸张发黄,是他正在写的史前小说的参考典籍。王朔一天写五百字,反复斟酌、替换,找出最合适的,炼字如炼金。

“我有点儿迷信,没有写完的小说不能提前跟人说,就像做饭一样。做到一半的饭菜揭了锅盖,就走气儿了。”这个小说在写作过程中,王朔按着谁都没给看,只偶尔在电脑上给女婿朱砂看一段儿。

王朔说他写这个小说是起大妄,想准备上探、觊觎一下我国文明源头,然后就把自个搁这儿了。写作过程中,他还做了些调查和准备,“咋了一盒吐沫寄到成都某科技公司,测了把第恩埃(王朔原文)”。

然后得知,他奶奶这枝六万年前离开非洲,步行穿越苏伊士地峡,沿亚丁湾、波斯湾、孟加拉湾,绕马六甲海峡,入北部湾,走了不知几代、几十代人,海风漂白了她们的容颜,到了辽宁,一扭脸成了东北人。他姥姥这枝出来的晚点,一万年前,还是这条线,从吉布提下海,有独叶舟了,一扭脸成了东北人。最后两枝生缘,相聚在了辽宁凤城一带。

伴着第恩埃结果的加持,王朔写完了这个故事。前后写了十五年,定名《起初》,是一部四卷本的长篇小说,分为《鱼甜》《竹书》《绝地天通》《纪年》。四卷一共小一百四十万字,第四卷《纪年》是最长的一卷。

2

《起初·纪年》讲的是汉武帝的事儿,取材于《资治通鉴》《汉书》《史记》。从汉武帝亲政那年,一直讲到汉武帝去世,跨度大概四十多年。倒推的话,《鱼甜》应该是王朔最早动笔的史前史。

最终没按时序走,先出第四卷,是王朔和编辑们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最后完成这卷,文字最顺,阅读体验最好,而前数卷趣味、用典、用辞则多有可商榷。

王朔完全赞同,“同意编辑意见,应该把最好、无歧义部分优先提供给读者。《起初》虽为多卷本,但各卷章节相对独立,小范围试读反映,从后往前看更容易看进去。我这里亦可以安心调整主要是删改各前卷,满意一本推出一本,不负读者”。

《起初·纪年》是个群像小说,用汉武帝串讲了李广、李陵、司马迁、张骞、霍去病等一众璀璨人物。

《起初·纪年》是你从没看过的王朔,也是你从没看过的小说。

上古背景对王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创作容器,王朔可以放手施展,没有禁锢。包括故事,包括语言。史书里留下的巨大缝隙,王朔可以肆意蹦迪。

王朔甚至在书里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角色,是汉朝的望天,历史上确有其人,也叫王朔。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就跟王咪咪提过:“第一个王朔是汉武帝时的国家气象局长,官拜望天郎。知识分子型干部,勤勤恳恳的。”具体情节非常好玩,是个彩蛋,就不剧透了。

这是一本王朔放开聊的小说,当年他在《锵锵三人行》放开聊的神威我还记得,许子东应该也记得。王朔录完后,过了几天,许子东上《锵锵》,不禁感慨:“王朔做过以后,我们节目就很难做了。像谈朋友一样,你打过野战以后,再坐下来吃个蛋糕、喝喝咖啡,就都没意思了。”

写《起初·纪年》时,王朔查了海量典籍资料,正史、方志、民间传说、诸子哲学、古歌古诗、地理、气象、军事、数学,还有他的本职,医疗,一眼望去,无尽无边。他甚至觉得这本书是他的读书笔记。

《起初·纪年》层次丰富,应有尽有,谁来了都能各取所需。你喜欢那种一下嗨到天灵盖的王朔语流,有。你爱看层峦叠嶂峰间有回甘的故事,有。你想看《红楼梦》一样细节如织的百科全书,有。你啥也不爱看就想学别人装回逼一下跳出三界观照内心,也有。

万语千言一句话:喜欢热闹,处处热闹,想看门道,道道如刀。

《起初·纪年》是一部用嘴写成的小说。去年冬天,成书过程中,编辑和王朔沟通,想让他写个序,大致聊聊为什么写这本书。王朔回绝,说现在写不了,最近烟抽得多,嗓子不好。编辑无解,什么意思,嗓子不好和用手打字有什么神秘关联。

王朔说,等开春吧,开春我嗓子好了就能写了。其实王朔现在的创作方式,看起来是用手写,其实手的后边是嘴,嘴才是他创作的核心兵器。他每写完一部分,都得大声念一遍,直到所有东西他觉得都顺了,为止。以嘴矫稿,舌灿莲花。

“我是拿口语所谓新北京话写作的作者,检査文字也须拿口语来回溜,没磕帔儿,才觉得通顺。”

所以如果你一直喜欢王朔语流,那么大声诵读《起初·纪年》,将会成为你近期休闲生活中一个重要项目。

《起初·纪年》是一场王朔语流嘉年华,除了北京话,还有上海话、东北话、陕西话、英语、土耳其语、网络梗、自创方言、仿写古歌……

用编辑的话说就是:“编辑的噩梦,读者的盛宴。”

3

王朔这回和编辑的关系非常融洽,之前有段儿时间他死活不愿意出纸书,就是因为编辑老瞎改,和编辑都是仇人。出《看上去很美》时他还被编辑删了两万字,把他写的找不着北,全给改成了不知道北在哪里。差点气死。

王朔写作从音,最怕文盲校对。“他们校对就给我改稿子。我费劲巴力的,好容易选择了这个词,您看不懂,您就给我改规范了,这校对特别讨厌。包括编辑,就在里头瞎改。为什么不敢交给出版社,我怕他们给我改了。他们没文化,还以为我没文化。真行”。

这回王朔和新经典的编辑们的合作应该是非常愉快的,从序言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出来。自序最后,还还特意鸣谢了编辑。

“特别感谢本书编辑们的专业、较真和付出,得同道共切磋古今汉字俗常用法和规范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体验。受累。”

我之前看过一个编辑内部念稿的视频。念了两段,一段是汉武帝生下儿子,众人祝贺。那文字,那对话,流光溢彩,二百多迈,我一下好像钻进了《我爱我家》。还有一段是汉武帝杀子后,独白心境,一段话灌下来,半身冰凉。我的感觉,王老师写这段时,最少也得是湿眶。

“一不留神就是一《红楼梦》”这句话缠绕了王朔三十年,我不知道《起初》四卷都出来后是不是《红楼梦》,但我已经初步感觉到,它对王朔来说,是一场好梦。

《起初》起初不叫《起初》。王朔最早起的名就叫《梦》,四卷分别叫《第一场大梦》《第二场大梦》《第三场大梦》《第四场大梦》。

王朔埋头十五年,写出大梦四场。他虽然明说了,以往的作品多少都在写自己,可算作“非虚构”,只有《起初》这部作品,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虚构小说。但其实我感觉,《起初·纪年》讲的还是王朔自己的故事,一个由他幻化成无数个故事的故事。

王朔一直想写一个和所有小说都不一样的小说,“多年来,我一直盼着哪天把这本操蛋小说写出来,我就踏实了,可以放心去过自己的日子,到处转转,到异国他乡看看风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人开车长途旅行去看望朋友,或素未谋面的亲人,吃一点没吃过的东西,每天躺着晒太阳,或开个酒吧”。

现在,这本小说终于写出来了,王老师终于可以放心去过自己的日子了。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野生粉头兼民间王学家,我只想再次祝王老师身体健康,待疫情平稳,到处转转,看看风景,看望朋友,晒晒太阳,开个酒吧。

(京东 当当 天猫 均已上架预售)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