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参加过北京某个中学日语班的一次课,讲到日本和中日关系。那时,我举例介绍日本普通市民对中国的想法:在日本人心里,中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官在中日关系上能以强有力的态度和很巧妙的方法进行交涉,日本政治家和外交官常常被打败,所以不少日本市民更希望日本的政治家向中国表示更强硬的态度。

讲完后,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您刚才讲的是不是错了,反了?就是您刚才应该想说的是:在中国人心里,日本的政治家和外交官在中日关系上能以强有力的态度和很巧妙的方法进行交涉的吧?”我否定了,就看到学生们都表现出来不明白我意思的反应。那时候,我才知道了在中国不少人认为日方外交比中方外交又强硬又巧妙。

我在日本的大学讲课,有时介绍上述中国发生的事情。但是,在日本学生中,很少人会了解。因为他们确信,除了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等以外,大多数日本政治家和外务省从来都是对中国的领导百依百顺的。持这样的看法不是最近开始的,而是江泽民主席的90年代早就有了。在日本网上,有很多人主张对中国要“强硬”,他们的心里一定存在着日本在中日关系上一直被中国打败的“被害意识”。

而2005年和2010年反日游行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中国人批判从毛泽东、周恩来到当今的领导,因为他们的对外工作,特别对日本百依百顺。
有些日本人把中国的外交视为又强硬又巧妙,而有些中国人把日本的外交视为又强硬又巧妙。说明解释对方的这些心理的机会特别少,很少人会意识到对方的“被害意识”。所以,大家更确信以他们自己的“被害意识”为“客观的真实”。我不知道哪个“客观的真实”是真实。日本强硬吗?中国强硬吗?我不知道。我可以说,这些“客观的真实”给中日市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很难被修改。

在人际关系上,两个人之间发生对立,往往是从他们都把对方视为强硬、不正当或骄傲开始。很少有以“A把B视为强硬,同时B把自己视为强硬”而发生的对立。可以说这些“被害意识”常常引起攻击对方的思考。

当然,外交关系比人际关系更复杂。不太容易以人际关系的例子来说明外交的事。但是,把对方国家视为威胁的思考方式,容易带来敌对意识。如这些意识在一般社会上普遍的话,肯定给政治家很大影响。目前,在日本介绍中国得不够,在中国介绍日本得更不够。那么,应该介绍哪些方面的?当然,介绍文化、美食、历史、政治、时髦等也有一定的意义,但我认为介绍的最不够的是关于对方看怎么看、怎么想自己的。

来源:东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