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曰:

五四青年抛热血,清除糟粕为何难;
革新文化须接力,驱逐幽灵自由还。

吴耀先,字景佑,后化名为谢生,1926丙寅年10月9日生于萍乡湘东荷尧新山下,曾任中共萍乡市委书记。虽然吴耀先参加革命后使用化名而随母姓谢,但他一辈子对新山故园的感激之情、回馈之举、关怀之心,父老乡亲们有目共睹,事迹耳熟能详,美德记忆犹新。

东方文化是以人本主义为主干,遵循演化规律,强调自我历炼,注重内在超越,追求人生理想,力求内圣外王,最终建功立业,实现生命价值。西方文化是以神本主义为核心,尽管强调上帝权威,敬拜造物主,要有顺服之心,但也非常重视家族的演变过程,将家族史称为“family tree”, 将家族的繁衍生息比喻成一颗参天大树。

自有文明伊始,有人才能有家,有家才能有国。人的成长乃至家族的兴盛,都应经历儒家《礼记 ·大学》中提倡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诚意正心”是人在精神层面的超越和心灵层面的修炼;“修身”是端正人品,规范言行;“齐家”积累福德,本立道生;“治国平天下”是奉献才智,报效国家。此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成功家族的发展轨迹都概莫例外。

人是家庭的要素,家是社会的细胞,家族是民族的枝叶,民族是国家的主体。宗族是一个人成长与生活的社会环境,人只有超越以血缘为中心的宗族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另外,还应该指出,不是每个人都会赋予历史使命,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实现人生价值。只有所谓的天选之人,也就是那些承受天地造化之精气的人,才能有此厚爱和重任。

诚然,新荘吴家的生存发展也不例外。吴氏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前期的吴泰伯,吴姓属于周王室姬姓的一个重要分支。自清中叶伊始,吴家在荷尧新荘逐水而居,耕读传家,吴家子孙做到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荘子弟秉承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泰伯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以认为,吴耀先的家史也就是整个新荘吴氏家族史的一个缩影。

一、书香门第、革命世家

新荘吴氏开山祖,十七世新圃公(1786~1865)为清嘉庆、道光两朝的修职郎,是正八品文官。他笃行家道,重视教育,为官清廉,思想开明。吴耀先的高祖、祖父均为清朝举人,祖父泉涯公曾远赴四川巴县任职。新荘同宗子弟也多因发奋读书而家道兴隆。

其父吴玉晖(1898~1927)为革命先烈,又名吴钦亮,曾经是湘东城区的一名中学教师。1920年代曾经是萍乡地区的国民党干部,并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党。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期间,被反动地痞用标枪残忍杀害。尚在襁褓之中的吴耀先嗷嗷待哺,经新荘吴氏祠堂基金长年资助,由其母谢氏独自抚养才长大成人。为了感谢慈母的养育之恩及家族的资助之义,继承父志参加革命的吴耀先化名为谢生。烈士墓茔坐落在新莊后山黄花岭上,墓碑上刻有“吴钦亮烈士墓”。如今,墓前松柏苍翠,田野阡陌纵横,尧河绿水悠悠。

伯父吴交晖(1895~1919)是一名思想觉醒,有革命理想,有抗争精神的爱国学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吴交晖和其他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不幸被北洋军阀的持枪军警杀害于北京街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学生爱国运动,经过学生们奋不顾身的抗争,使得北洋政府将亲日派官员免职,在欧洲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也理直气壮地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最终,五四青年学生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成功地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气壮山河地维护了民族尊严。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新荘吴家是一个对民族和国家有过卓越贡献的革命世家。粗略估计,吴家参加革命、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就达数十人之多。特别强调的是,早在1920~1930年代,就至少有四人加入了国民党,两人加入了共产党,还有其他党派和无党派的科教学者和民主志士。一百多年来,先辈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献身革命,奉献才智,奋斗终身。

有诗曰:

民族运蹇山河破,革命危亡志士多;
耕读立本兴道起,新荘赤子报家国。

二、母爱如水,子强如山

俗话说,穷家孩子早当家,富家子弟多纨绔。对于有志者来而言,没有父爱之山,自己就是一座山;没有父力之梁,自己就是家之栋梁。古今中外,多少强者的人生故事证明,缺少父爱的青少年往往更能早日形成坚忍不拔,独立自强的性格。青年的吴耀先恰恰拥有这种成功者的人格品质。

据族人回忆,青年时期的吴耀先学习勤勉,有悟性、有天分。虽然没有夸张到战国时期苏秦的锥刺骨,也不至如汉朝时期孙敬的头悬梁,但在新荘族人看来,年纪轻轻的吴耀先已经是非常努力刻苦了。大概吴耀先十岁左右,在农忙时节就开始帮助家里和族人上山林栽种,下田地干活。一天下来,不管人多累,收工多晚,他都要完成当日的读书计划才能上床睡觉。

其母谢氏身材个头中上,性格坚韧,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曾经是荷尧小学教师。由于慈母的坚强性格及严格家教,母爱如水又如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吴耀先从小没有父爱的缺憾。中国古代流传孟母、陶母、欧母、岳母的育儿典故,其实千百年来这样的故事在千万个家庭中不断地重复涌现。母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方面,吴耀先继承了母亲的优良品格,另一方面,他很早就开始上山下地干农活,十几岁的时候就长得身体壮实,神态英姿勃发。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他还得到黄埔军校立志报国的同学照护,以及萍乡黄埔同学会及会长吴寿昌的悉心帮助。祖籍萍乡的吴寿昌曾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教官。

据湘东区政府的档案资料记载,1944年高中毕业后,不满18周岁的吴耀先就已经在萍乡县美昭区小学担任幼儿启蒙教师。在那个年龄段,很多家庭的孩子还不懂事,尚在父母的温柔乡里娇生惯养,然而吴耀先已经成长为一名自强如山的有志青年,开始承担起家庭责任,走向社会挣钱养家糊口了。

三、乱世历练,子承父志

青年时期的吴耀先,正逢日寇侵华,民族危难,山河破碎,社会动荡,生灵涂炭。

1944年,日寇侵华已经到了疯狂挣扎的阶段,强弩之末的日军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农村大肆扫荡。抗战期间,长沙是主要战场之一。1944年春夏期间,因萍乡靠近长沙,属于主战区的边缘地带,日军三次流窜萍乡地区,两次深入乡村、山林腹地,抢夺粮食,抓捕壮丁。

1944年5月至8月,中日爆发了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盘踞在萍乡地区长达47天之久,当时全市有41个乡镇,其中就有38个遭受侵扰和蹂躏。萍乡西北的荷尧、老关等地尤为严重。萍乡东部的分宜县地区相对比较平稳安全,1945年1月,为了躲避日寇抓捕成为壮丁苦力,吴耀先被调往分宜县师范学校任教师。

抗战结束后,经过战火蹂躏的萍乡很快恢复了城乡基础教育。1946年1月,江西省教育厅将吴耀先从分宜县调回萍乡中学任教。新荘族人的成功经历使得青年后生的心中充满理想,他不断激励鞭策自己,时刻奋发上进。吴耀先一边教书一边自学,每天的课余时间都在准备考试。曾经香港流行一首歌“爱拼才会赢”,其实成功的人生就应该如此,也必须如此。

1946年7月,吴耀先报名参加江西省统一大学入学考试,成功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清华大学是由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 · 罗斯福签署行政命令,美国政府带头退还满清庚子赔款而建立起来的一所著名大学。在此补充一句,1949年以前,新荘吴家有两人考入清华大学,两人考入北京大学,一人考入圣约翰大学,一人考入东南大学,多人留学欧美。

吴耀先进入清华的第二年,国共内战的动荡时局日新月异。1947年,北平已经无法让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安静地坐在象牙塔里专心学习了。正因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再加上父亲是革命烈士,吴耀先积极努力地找到了中共地下组织。1947年,北平地下党的活动形势逼人,为了方便参加革命,吴耀先就化名为谢生。

1948年2月,谢生经学长胡聚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清华校长梅贻琦对学生参加中共地下党亦采取尽力保护的态度。不久后,谢生为了顺应时局变化和号召,他选择放弃完成学业,离开清华早日投入革命,在工作中学习锻炼。1948年9月,谢生被调往中共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学习。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进入到北京市总工会工作,他精明能干,踏实敬业,严格奉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谢生秉承父辈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革命遗志,他一片初心向阳,一片真诚为民,此后的人生如冉冉升起的一轮晨曦。

在1949年以前,谢生的姐姐吴迪秀(1924~2023)与同宗亲友一起去了台湾。其母谢氏因思念儿子选择留守老家,后来就到北京和儿子一家共同生活,并享受政府提供烈士家属的优待。与此同时,他的姐姐也享受到了台湾国民政府给予烈士子女的特殊津贴。烈士家属同时在海峡两岸受到政府优待,此种特殊情况,或可作为国共合作史上一段难得的佳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尽管谢生是革命烈士的后裔,政治生涯也经历过风和日丽后的暴风骤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随北京直属机关干部被下放到北京郊区,在平谷县农村劳动改造了两年。1973年,经得起政治考验又年富力强的谢生重新回到北京市总工会工作。1975年调入北京市第三棉纺织厂任党委书记兼厂长。

改革开放后,谢生再次迎来了人生的春天。1980年1月,他被任命为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三年后,1983年2月,他被调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1984年4月至1986年12月,谢生返回阔别38年的故乡,任中共萍乡市委书记。1949年后,他是本地人任市级党委一把手的第一人。

四、建设家乡,回馈故里

谢生在萍乡主政期间,正是萍乡地区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期。谢生为萍乡引进外资和技术、联络海外侨胞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卓有成效,影响深远。具体政绩,有心详细了解谢生的读者或研究者,有档案可查,有文献可考,此文不作累述。

在诸多回馈故里的感人事迹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谢生在家乡期间,经他倡议发动吴家海内外族人一起捐款,修复新荘故园已坍塌多年的小石桥。修桥所有的费用完全来自民间募集的善款,新山村里的族人纷纷积极响应,有些免费出工出力。有丰富土木工程经验的吴薛刚等人建言献策,身体力行,付出了巨大努力。综合各方力量及建议,拆除残存的老石桥,在遗址上修建成一座桥面有两米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桥。 1985年春夏,新荷桥修建完工,此后大大方便了荷尧乡亲的通行往来。此等修桥铺路之善举,从此方便了小河两岸的乡亲通行,造福了故里乡亲。正因为此惠民善举,至今荷尧的乡亲们一直感激他,怀念他。

从前,小河与小桥都没有过正式的名称。由于小河流经荷尧地区,姑且称之为尧河。新荘前辈修建石板小桥,故而亦可称为新荷石桥。大概在清中晚期,先辈们为了方便农耕劳作及日常出行,修建起一座两拱结构的小石桥。整座桥并不高,平常河床的水位较低,绝大部分时间人们都可以正常通行。一到汛期高峰,整座石桥就完全淹没于水中。河中间建有一个桥墩,两边各有两根巨大方形的花岗岩石条作为桥面,方便小河两岸的人们通行,民间的独轮手推车也可以经过。至于新荷石桥何年修建,何年对岸一拱的桥梁被大洪水冲走,其具体历史年鉴,至今已无从考证。正是新荘故园的那座小石桥,乡亲们一直记得曾经从新荘走出去的吴耀先。

荷尧是谢生出生成长的故乡,他一生都深爱那里的山山水水。吴家祠堂的一砖一瓦,都留有他童年的记忆;新山故园的一草一木,都存有他青春的梦想。谢生在萍乡期间,也正是笔者十来岁的年龄。关于他的一些事迹,笔者是亲眼目睹,亲耳所闻的。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他都会轻车简从地回到老家新山下慰问众乡亲。在老家后辈族人的陪同下,他挨家挨户地给乡亲们拜年。

论辈份,谢生是笔者的堂伯父。至今笔者还记忆犹新,他总是还行走在厅屋前的小路上,很远就大声招呼我的大伯父:显扬哥,我给你们全家拜年啦!他亲切慈和地与伯父们及我的父亲一一握手,嘘寒问暖,畅聊家常,询问庄稼收成,新年有何计划等。我们后辈们则围成一个大圈,站在一旁聆听长辈们的聊天,享受那种无以言表的快乐时光。我的父亲曾经多次说,耀先的手掌温润如棉,声音洪亮如钟,身姿稳健如松,步履行走如虎。

五、两袖清风,安享晚年

自从清末修建荷尧火烧桥,故园屋后山顶东侧的石头被采集运去修砌桥墩后,新荘后山就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故而后来称为“人形岭”。或许冥冥之中,自天佑之,大地厚之。吴家子孙流淌的血脉及遗传的基因里,已经被天地赋予了丰润的正气。正如前文所提及,在新山吴家中,近代史上参加革命的仁人志士多达数十人。然而,此后一百多年里的吴家,在外既无贪官也无恶吏,在家既无泼皮更无歹徒。新荘吴家众多子孙,均诚实敦厚,以至祖荫丰厚,本立道生,心有余力则读书求知,行有余福则厚德齐家,家有贤子则报效国家。

谢生正是这样一位经得起人民监督,历史考验,真诚而务实的领导干部。从1948年他参加革命算起,一生为民,两袖清风;一世为官,清正廉洁。他既是萍乡地区的骄傲,也是湘东家乡人民的楷模。可以说,在近现代史上,那些曾经为民族为国家,真诚奉献终身的人们,才是中国最可敬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

谢生曾经在北京工作了38年,他的一对儿女也都在北京工作生活。儿子谢宪林早年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专利发明人,后来成为一名信息技术工程师,人民政协北京市委员及科工委委员。女儿谢晓林曾经留美,归国后在北京图书馆工作。谢生在退休后,他选择回到北京养老。他住在北京顺义区的一个老年公寓,房子无豪华装修,家具也简约古朴,生活则清淡宁静。 笔者曾经在北京生活工作期间,一有空就会去看望他。他总是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鼓励笔者。每次相聚的时候,他都会充分利用时间与我聊起新荘的历史及前辈们的人生故事。

如今斯人已经飘然逝去,笔者也早已移居异国他乡。闲暇之余,偶尔回忆点滴往事,无不感慨万千,那是多么难得的讨教机会,多么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多么应该书写的厚重家史。记得曾经他笑着对笔者说,为了杜绝腐败,不让别人有送礼的机会,他已多年不喝茶叶,不喝红酒,只喝白开水。

正因为,一片初心向阳,他才能始终信念坚定,一辈子清正廉洁。正因为,一生两袖清风,他才一直享有闲情雅致,轻松安享晚年。人生的意义有很多,或许其中之一就是成功地实现了自我价值,其二就是有机会有能力为民族为国家服务。人生的福报也有不少,或许其中之一就在于真心真意过一生,安稳平顺活到老,盖棺定论有人赞。回顾谢生的一生,他既实现了自我价值,也拥有了人生福报。

2015年1月30日,这位赤胆真诚为革命奉献一生的人,在北京安详逝世,享年89岁。 按其遗嘱,一切善后从简,不搞告别仪式,不扰亲朋故友。他的高风亮节,淡泊名利,谦卑俭朴,宁静致远的人格品质,再次得到了充分印证。

追溯家族渊源,记录前辈生平,不是为了炫耀家史,更不是张扬家族主义,而是为了让有缘有心的读者,不论姓什名谁,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能感受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并能获取一些启迪人生的智慧,领悟为人、成家、立业之道。

诚如是,则善莫大焉!

今填词一首,缅怀其功德:

《破阵子 · 吴耀先》

少小清贫励志,青年革命兴国。
两袖清风为政事,清正廉洁刚不阿。任凭功过说。

尧水断桥墩兀,主持遗址翻新。
在外一生思故土,何必执着了旧情?今留赞誉评。

注: 此文撰于2023年五四青年节。经吴耀先之子,字称壹,名宪林,补充修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