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如果三星堆证明不是隶属中原文明的次生文明,古蜀国不是地方政权,对华夏中原文明正统论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而另一个三星堆文化起源假说甚至走得更远,认为三星堆根本不是本土文化,而是来自遥远异域的舶来品。此假说认为三星堆源自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Harappa),因为三星堆出土文物与哈拉帕文明出土的很多器物造型很相似。

哈拉帕文明是大约在公元前3,300~1,300年时期位于南亚印度河谷(现巴基斯坦)的一个古文明,早于中国商朝,直到20世纪才被人类考古发现,但文明程度很高,已有颇具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被认为是时间上仅仅迟于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文明,在人类最早的文明中排名第三。

考古发现哈拉帕人能烧制砖石建房屋,有许多大型非住宅建筑,所有房子都有厕所、洗浴间和排污渠道,是世界第一个城市有卫生系统的文明,比今天印度的一些现代城市还先进。也比中国已获考古发现和文字证实的最早文明殷商时代先进很多。理论上越后期的文明越先进,殷商文明比哈拉帕晚了约千年,但技术相比之下反而较原始落后,比如缺乏烧砖技术,建筑屋是土砌墙,即土打垒。哈拉帕文明的铜器、青铜器等冶金技术和手工制造在当时也很先进。考古学家认为印度河谷的哈拉帕文明居民可能有3~6万人,鼎盛时期甚至可能已到达100~500万人。这个文明持续了800年,最后消失在茫茫荒漠中,遗留的印章文字在考古挖掘出来后至今还未能解读,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认为三星堆来自哈拉帕文明,另外一个依据是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含有在中国没有的异常铅,还出土了大量位于内陆的蜀地罕见的象牙和海贝等,持此假说者因此推断三星堆这些出土物应该不是来自于蜀地本土,而是靠近海洋的亚热带地区,因此来自南亚的印度支那半岛或印巴次大陆是很有可能的。而且恰好中国古籍中有记载,中国西南在秦汉时候经缅甸到古印度有一条商道,叫“蜀身毒道”。身毒读yuan du,印度在古梵语中发音为Sindhu,身毒就是中国古代对Sindhu一词的音译,蜀身毒道,即蜀国经云南、缅甸、泰国到印度的一条古商道。现代有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既然古印度与现今中国西南地区有商路可通,主张三星堆来自哈拉帕文明者,由此推断三星堆的青铜器金器等是从印度河河谷经蜀身毒道这条古商道传到中国西南的古蜀国。

哈拉帕文明因为早于中国商朝,而且地理位置与两外两个人类早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流域文明)相比离中国不是很远,很多业余历史学者还因此认为这就是一直找不到的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而三星堆就是这个异域夏朝与中华文明之间的中转站。

如依照此假说,中国传说的第一个朝代竟然不在中国本土,如果中国后来的朝代与夏朝有继承关系,则不啻于是说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来自南亚的印度河文明,这对于大中华民族主义者,可能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哈拉帕文明是否就是中国传说的夏朝,以及三星堆是否来自哈拉帕文化实际是两个问题,也需要有大量考古发现才能予以确认。

夏朝在殷商时代无任何文字记录,而且也无考古发现。今天认为在时间和地理位置最接近传说中的夏朝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可惜二里头的考古无任何文字发现可作证明,所以是否夏都,至今还有争议,不过中共官方已认定是夏都。反对此说的非主流看法认为二里头也可能是前商文化遗址。

不过最令人费解的是,如果夏朝是存在的,打败夏王朝取而代之,对商而言,可说是了不起的建国伟业,为何在迄今为止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无任何历史记载。直到商灭之后,事隔500多年的周朝才有文献说商之前有一个治水英雄大禹建立的夏朝。民国时代著名的疑古派历史学大师顾颉刚就认为夏朝不存在,是周人仿照殷商历史杜撰出来的伪史。如果夏朝不存在,我们所谓的华夏文化、华夏民族中的“夏”是否要打上问号?

我在这里大胆地胡思乱想一下。如果我们相信,神话是人类历史的早期记忆,有关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传闻可能会多少有一些真实性。会不会这个传说原本不是出自中原,而是来自南亚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在古代也曾多次发生大洪水,是否也有一个类似大禹治水的传说,而这个传说由蜀身毒道从南亚传到现中国西南的蜀地,在战国时代古蜀国与秦塞开始通人烟后再传到中原。比如中国先秦时代的奇书《山海经》,四川学者蒙文通考证,认为最初是流传在巴蜀一带的神话和传说。

如果一个来自印度河流域的神话从南亚传入后,再层层加码,在两千年的辗转传说中,后人不断加油添醋,进行不断地再创作,最后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于是就有了现今中国版本的大禹治水的传说。遥远的哈拉帕文明的城市国家就成了中国传说的夏朝都城。

当然,这都是天马行空的随便说说,属于猜测和假说之类。三星堆文化即获是外来,但未必是来自印度河的哈拉帕文明。或者关于夏启建国的神话雏形不是来自哈拉帕,而就是来自远古非中原的另一个区域。历史的原貌或大致原貌究竟如何,要靠文献资料考证和考古发现才能还原真相或接近真相。三星堆到底何来何属?让我们耐心等待三星堆及其它历史遗迹的更多考古发现吧。

来源:大纪元时报(香港)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