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9

Yu Hua-7图片:余华的小说《第七天》(网络图片)

中国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海外获得好评,但是在中国大陆的反映却比较冷淡。评论人士认为,这部小说写的是鬼故事,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但中国普通读者在阅读习惯上比较保守,还不太习惯这一写法。

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中国国内并未收到很多关注,但其译版在国外却收获了广泛反响,《华尔街日报》3月26日以《有中国特色的死亡》为题发表评论,认为这部小说揭开了腐败充斥的中国社会濒临精神破产的现状,而这是遭到管制的新闻媒体所无法呈现的。和以前的作品相比,余华最新一部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形式上的背离。《第七天》中的时间跨度仅一个星期,还有人物对于早已逝去的时光的缅怀──这本书发生在死后的世界里,这是自我映射的沃土。他们的叙述渗透了当代中国的焦虑,正如其中一个鬼所感叹的,“死也死不起啊!” 为了跟随这些死人的探险,不信鬼神的读者必须姑妄听之。余华所想象出的充满娱乐性并且迷人的死后生活变成了作者对当代中国生活状态发表评论的一块画布。

纽约的中国文化学者谢选骏对此表示,余华的这部作品是冲着诺贝尔文学奖而写的:

“他拿了很多文学奖,下一个目标应该是诺贝尔奖,他在这部小说中模仿了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得是鬼的故事,但是中国普通读者并不喜欢这样的题材,认为很晦气。”

在《第七天》的早期场景之一当中,叙述者杨飞前往殡仪馆,在那里死者们排队拿号等待火化。富有的男女穿着精致长袍坐在扶手椅当中等待,而穷人只好坐在塑料座椅上。然而,这一等级结构在市长到来时被颠覆了──市长在与一名妓女寻欢作乐时暴毙,他在一间VIP豪华套间里等待火化。杨飞评论说,“豪华贵宾室镇住了沙发贵宾区,金钱在权力面前自惭形秽。”

谢选骏对此表示,中国传统小说也有鬼的故事,但是写作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不一样;

“比如《碾玉观音》,虽然是写鬼的故事,但是小说的写法还是现实主义的。中国读者是比较保守的,他们还不太习惯魔幻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谢选骏表示,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也在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 “莫言虽然写的乡土生活,但是表现手法也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20多年前,他的作品《红高粱》被改编为电影时,莫言对我说,导演张艺谋导演这部电影时就是要表现尼采的酒神精神,中国的电影、小说都在模仿西方主流文明。”

谢选骏认为,目前中国的文学使他想起魏晋南北朝时代,那也是一个模仿时代,不过学的是印度的佛教文化, “中国要产生真正伟大的作品,必须在模仿的基础上超越西方作品,这才能和西方最优秀的作品比肩站在一起。”

记者高山/责编: 陈平

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