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看上去简直耸人听闻。读者朋友中甚至可能会有人跳起来指责我:“这不是扯淡么?”请放心,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理性乐观派”,我绝对不是什么“标题党”,抛出这么一个观点,自然有详细的论证,且容我娓娓道来。

从哪里开始呢?不妨把视角转到17世纪中叶的英格兰。1650年,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整个英格兰笼罩在一片“木材危机”的巨大阴影之下:炼铁厂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在过去十几年中,木材的价格大幅上涨,已经出现大量穷人买不起木材烧火而冻死的现象。现实版的“铁”吃人现象,正在上演。

怎么办呢?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似乎是个无解的难题。恩,好在人类“幸运”的发现了煤炭,才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人类掌握了煤炭的使用以后,也带来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200多年以后的1866年,整个英格兰大地又一次笼罩在“煤炭危机”的更大阴影之下:当时在任的格莱斯顿首相对于煤炭的消耗速度和价格均忧心忡忡,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还专门成立煤炭皇家应对委员会来应对煤炭恐慌。

历史又跟英格兰人开了一个玩笑,在随后的十年时间内,英格兰本土新探明的煤炭储存量节节攀升,大家再也无心谈论这个话题,或许读者会说,人类只不过是又一次“幸运”的躲过这一劫。

随着时钟的转动,视角转向20世纪:整个20世纪人类就一直笼罩在“石油危机”的庞大阴影之下,每隔几年就会有专家、学者、政客等等社会著名人物站出来,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告诉大家,如果照这个消耗速度,全世界的石油也无法支撑人类再使用几十年。

虽然他们的预测一再失败,但这种悲观的预测却每隔一段时间又要换汤不换药地上演一次。一直到1972年,“石油危机”真的爆发了,这一次,他们的预测是否应验了呢?

当时整个阿拉伯地区成员国为了制裁以色列及其支持国,联合起来对其进行石油禁运。从1972年到1981年短短十年间,石油价格上涨了十倍,美日等国家起初几年确实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是,这次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人类。

在这次石油危机确切的说是石油禁运的打击下,一系列提高石油利用率的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最典型的莫过于汽车工业。石油危机之前动辄百公里油耗几十升的汽车在美国大行其道,日本车几乎无法进入美国主流汽车销售市场,销售业绩惨淡。但随着汽油价格的突飞猛进,以故障率低、尤其是节油为主打的日本车迅速在美国占领市场,并重新构建了世界汽车行业格局。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按说,那些对资源持悲观论调的朋友,在被历史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以后,应该重新审视一下他们观点背后的那套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但是,他们总能倔犟地找到新的论据,并义正言辞地告诉大家“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那好,在此笔者不妨针对资源的本质来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彻底打消那些持悲观论调的朋友们的疑虑。关于资源,其本质上可分为三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从而形成独立又统一的整体,具体如下:

第一:资源的本质是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而并非某一特定的客观物体。这话听起来有些绕,不妨举例说明:在人类掌握对煤炭的运用技术以前,煤炭对人类几乎毫无意义;在人类掌握对石油的运用技术以前,深埋在地下的石油和垃圾没有任何区别;在人类掌握裂变技术以前,原子核裂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对人类而言同样毫无意义。地球上的客观物体虽然从原子的角度上来说,基本上是固定的,但随着人类知识的突飞猛进,对其可加以利用的手段却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

第二:即使是现阶段认为最重要的资源,其可利用的总量也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在当今化石能源占主导的阶段,每年新探明的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的储量仍旧不断在发生变化,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资源的开采率、利用率也在逐步提升,所以导致可利用的总量也在发生变化。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石油?恐怕任何一个科学家也无法准确回答。

第三:资源是可替代的。这实际上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资源问题,从而对其本质属性的描述。任何一项资源随着利用量的增加,当供应越来越少时,价格自然会提升,这时就会刺激人类去寻找另一种新的资源来进行替代:从前文所说的“木材危机”“煤炭危机”到“石油危机”概莫能外,并不是人类幸运地一次次避免厄运,而是在价格的调整和刺激下,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找到可替代的新资源。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从来就没有什么世界末日。人类在不断地与大自然抗争、共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在追求更为安逸、舒适的生活道路上,没有终点。

在此,向各位朋友推荐《理性乐观派》一书,希望您在看后,也能像我一样,充满乐观与自信地加入“理性乐观派”的大营中尽享人生,岂不快哉!

来源: 网易云阅读 | 来源日期:2014-07-09 |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