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博客来

这本书是收录波兰儿童人权之父柯札克的两本书,分别为《孩子有受尊重的权利》与《当我再次是个孩子》,前者是1929年出版,后者则是1925年出版,虽然距今快一百年,但柯札克对于孩子的描述却非常细微且精确,我几乎不曾在其他亲子教养的书籍上读过如此深刻的描绘,彷彿柯札克与孩子们的灵魂合而为一,而这本书便是以一位大人重新变回孩子的身份来书写,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也用孩子的心去感受那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变化,更用文字代替孩子向大人疾呼,唤醒我们麻痺不仁的知觉,进而重新去思考孩子在我们生活中的定位。

孩子不就是一个手无寸铁凡事必须要依赖父母吃穿的小人吗?既没有生产力还需要耗费金钱与精力去照顾,给予他们足够的食物及衣物,还有适当的教养不就已经算是合格的父母了吗?但作者在书中点醒了所有父母,身为一个孩子是非常弱势的,他们每天会被责骂拖拖拉拉、不断被阻止乱触碰某些东西、限制吃某些食物,还要动不动被威胁剥夺享乐的权利,大人拥有自己的收纳空间可以摆放许多物品,却责怪孩子把东西丢满地不收拾好,事实上孩子拥有的资源远不及大人,但却被要求比大人更严格的标准。我们总是会听到大人们说:“给小孩子的东西不要买太好。”似乎也在说明孩子不值得拥有品质好的东西。

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话让人非常有感:“给孩子的东西就是会做得比较差。一流画家为大人而画,给孩子画画的就是三流画家。写给我们的故事和诗、歌曲也彷彿是出于同情才写的,随便谁都可以来写。”

我看了这一段话,真的感到无比羞愧与心痛,确实我们的心中多少有一小部分都认为孩子“不需要”拥有“好”的东西,只要不是太差就可以,倘若有父母总是给孩子买很贵的东西,便会被批评奢侈浪费,或是只是父母自己的虚荣心作祟,难道在能力所及之下给予孩子好的东西是一件很罪恶的事吗?或许我们要重新思考,把孩子的存在与定位拉高到与大人平等,甚至是更高的位置,不要用施舍的心态,因为他们本来就有自己的权利。

曾经在周遭友人的口中听到这一段话:“我给孩子吃什么他就必须要吃,他想选择自己想吃的东西只能等到他成年以后自己赚钱就能决定。”我当时听了很是震撼,原来大人的主宰力量如此强大,大人有经济能力、有工作、有房子、车子,于是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帮孩子决定任何事,连他们的喜好都想要干预,我们希望他们接受大人的价值观,更希望他们轻易受控,但那都是大人们的期望,以孩子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事物都是新奇的,所有的感受都是强烈的,当书中的主人翁变回孩子的时候,他才重新体会到当孩子的烦恼与忧愁,那种不被理解的情绪起伏、对微小事物的极大重视却总是被大人们投以轻蔑的眼光与言语的羞辱,接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克制才能博得大人的讚美与认同。

我们轻视孩子,因为他不知道、没猜到、没料到。

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会随着时间改变,但不会减弱,反而逐年攀升。

孩子就像是麻烦制造者、酒鬼、反叛者、疯子。我们要怎么和这样的人同处一个屋簷下啊?

相信身为父母都有曾经觉得孩子是麻烦的时刻,即便知道这样的想法很不可取,但还是不自觉下了这样的评语,毕竟一个与我们在知识、经历、感受上如此迥异的人类总是让我们的生活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状况,我们在愤怒、担心、懊悔之余是否能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说实话真的很难很难,除非我们真的搭上时光机重回自己的童年走一遭,而这本书便扮演唤起童年的角色,我感受到了孩子们面对责难时的无助与悲伤,也重温了孩子面对美好事物时的喜悦与满足。

成长让人逐渐失去了对事物的感受力,而孕育新生命是重新给予我们感受的机会与能力,有时候放轻松一点,与孩子一同发现万事万物的奥妙与魅力,回过头看过去那个严肃板起脸孔的自己会觉得又是何必呢?

(https://matters.news/@tingting1123 2022-07-21)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