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逢六,而逢六之年在中国现代史上带来过多次大动荡。

一百年前袁世凯复辟帝制

第一个六是整整一百年前,一九一六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虽然帝制是在一九一五年底复辟的,但袁坐龙庭主要是在一九一六上半年。从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一五年,两千年的帝制经历短暂内战后以清廷退位终结,帝制中国变共和中国。尽管从政治到社会,中国各方面离真正共和尚远,但放在两千年的背景下来看,那是一个自始皇帝以来的真正大变局。

那样一个变局,应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最重要的变革是最高领导人──也就是皇帝──终身制的废除。要让两千年来习惯了有皇上的中国人体会并接受没有皇帝日子也过得下去的这个事实,不是一件容易事。

在国家层面上,本来应该有一个在制度上休养生息的间歇,让新的思想和做法慢慢培养起来。但专制的惯性使得核心既得利益集团忘乎所以。共和的好时光才过了三年,在清廷退位、和平解决南北对立中立下功劳,甚至可以说德高望重的袁世凯就黄袍加身了。中国一夜之间倒退了三十年而不是三年──因为这里要把辛亥前启蒙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也算上。

国共内战和文革、毛泽东去世

第二个六是七十年前,一九四六年,国共内战爆发。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华民族第一次以主要战胜国身份在国际上为自己赢得了尊重,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常任理事国。中国迎来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最有利的国际环境。但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在朝和在野的两大政治力量分别为了保住政权、统一国家和夺取政权加入苏联阵营展开血腥内战。那场内战,不仅极大地损耗了中国的国力,而且分裂了民族,留下了半个多世纪的恶果。

第三个六是五十年前,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文革对中国的损害不亚于一九四六年的那场内战,因为它不但对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灵造成了颠覆性的瓦解,而且是对人类基本价值甚至常识的否定和践踏。如果说一九四六年那场内战还能用争夺政治权力来解释,因而在世界范围内也不难找出类似的灾难的话,那么文革究竟为了什么,最终达到了什么目的?至今难以有一个周详的解释,在世界历史上基本是独一无二,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

第四个六是四十年前,一九七六年,毛泽东去世,四人帮被清洗,文化大革命结束。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不应忘记,这个好事实际上是在走投无路之际的无奈之举。用中共元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何况那年还发生了邓小平被打倒和唐山大地震,所以一九七六也可以说是一个凶年。

个人崇拜铺垫变相恢复终身制

今又逢六。人们在当今的中国不难找到上述逢六的徵兆。

首先,中共文革之后痛定思痛要废除领导人的终身制,为此作出极大努力,最终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人划定了年龄界限。集党、政、军最高领导职位于一人的情况只能十年。但这个规矩到了习近平这里恐怕要改,不然,没有必要这么兴师动众地歌颂和突出他一个人。百年前袁氏称帝,今天恐怕要变相恢复终身制。

其次,随着民进党在台湾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台海两岸统一的“愿景”变得更是可望不可即的“远景”。尽管大陆外长王毅最近在美国的讲话被解读为有承认中华民国宪法的意思,但这个问题上变数总体来说还是朝两岸渐行渐远方向扩大。大陆内部如果应付不下去,对台湾动武很可能成为首选。何况台湾内部和国际社会还有更多的变数。所以,二○一六年还是摆脱不了当年国共内战、当今台海政治对立的阴影。

第三,是文革的噩梦重演。关于这方面的凶兆,最近已经很明显了。人们将看到的,很可能是集反右、文革、严打、清污和六四于一体的高压体制,是中纪委、各级党委、国保国安和以网络爱国护党愤青为主的群众专政等等各种机构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处理手法从封网删帖约谈开除下狱到舆论的强大威慑,甚至包括逼你离国出走当移民,和文革时完全不一样。

像四人帮倒台前的景象

第四,是大灾大难后粉碎“四人帮”那样的转折。这方面的徵兆也不是没有。经历过一九七六年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种天怒人怨的气氛。当时民间流传各种各样的“谣言”、讽刺和幽默,“人民”从来没有那么大胆地嘲笑和蔑视“党中央”,批邓这个工作重心几乎是走过场。今天,正像很多人指出的,官方和民间的舆论已经完全对立,各说各的。一九七六年时的“党中央”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而民间期待抓生产,让人有饭吃,让老干部出来工作,高大上一点的,则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很像今天的舆情:民间要限制党权,实现宪政民主,尊重以人权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而官方坚持中国道路,反和平演变,所不同的是中国在经济上已经离不开国际社会,党已经完全没有文革时至少表面上的清教徒精神和马列教条主义,所以体制上下渗透着人格分裂,实际上是说一套做一套。

这四个徵兆中,还是最后一个最符合当今中国的党情、民情和舆情。也就是说党中央和民间社会──一定程度上包括官僚体系──的完全分道扬镳。习近平要力挽狂澜,把三情变成一情,一定程度上不是做不到,但一定有个限度。这个限度在哪里,现在还看不出来,但至少和前面说的那三个徵兆的发展有关。至于会不会再来一次“金秋十月,万众欢腾”,今上当政以来全力防止的,就是这个前景。

文章来源:动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