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016

廖天琪:跟笔会友人在台北的喜相逢1

1.众人跟立法院长的合影

4月22-24日应邀到台北参加由达赖喇嘛宗教基金会主办的“寻找共同点”国际汉藏会议。这次会议规模颇大,有130 多位藏人、海外华人和台湾本地人参加。近年来藏人抗议中共对西藏的高压政策,要求达赖喇嘛回国,僧俗人士自焚高达140多案例,令人痛心。同时中共官方和西藏流亡政府的对话也呈胶着状态,达赖喇嘛提出的“中间道路”亦被中国一方漠视,全球同情关心西藏问题的民间人士越来越多。我个人很早就读过奥地利作者Heinrich Harrer所著《西藏七年》,对西藏问题很着迷,后来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关于西藏的西方书籍,直到读到班旦加措喇嘛的英文传记,并且将之翻译为中文《雪山下的火焰》出版后,才真正了解到藏人自1949年被中共“解放”后的悲惨命运,深深体会民族和宗教压迫的意义。曾经有机会跟达赖喇嘛尊者见面并交谈,他的睿智、风趣令人感动,衷心羨慕藏人有这样一位可以寄托他们乡愁和情思的活生生的神明。

廖天琪:跟笔会友人在台北的喜相逢2

2.潘永忠和廖天琪跟民主基金会的副执行长和另一位负责人

与会人士中有许多位是独立中文笔会的会员,有些是老朋友和熟人,如蔡咏梅、阿木、滕彪、杨建利、曾建元、张博树、心语,以及跟我一道来自德国的潘永忠,还有我心仪已久的陈破空,平日里大家散在五湖四海,凑在一起很不容易,能在会议期间重逢并相处几天,份外欢喜。

犹记跟咏梅除了在香港的笔会颁奖礼上见面,并一同上街为六四纪念而游行,我们共同的足迹其实遍布几大洲,在美国她来我华盛顿的家住过一晚;在非洲塞内加尔首都达卡我们和高瑜一同参加过国际笔会年会,会后一同出游盐湖;在奥斯陆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盛会上,我们都是应邀的客人。咏梅送了我一本她最新的大作《周恩来的秘密情感世界》,令我欣喜不已。

廖天琪:跟笔会友人在台北的喜相逢3

3.在余杰的演讲会上

看到温文的阿木就想到家贞,同样在澳洲墨尔本一带,他们曾结伴来欧洲,亦是舍下的过客。家贞一月间还来过台湾观选,大约不愿太频繁地出门,这次就缺席了。滕彪虽是律师,却勤于写作,电脑不离身,他曾来科隆参加我举办的中国艺术节,会后我们和几位友人一道游莱茵河。现在他和家人都定居于美国了。跟张博树还是数年前他刚到美国,而我正要离开美国时首次见面的,当时就因他对当代中国政治的深刻见解和分析而印象深刻。他现在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向青年学子介绍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他的新作《改变中国》就是综述并剖析六四以来中国政治思潮的集子。要了解当前习近平的新极权主义,细读宪政自由主义学者张博树的这本书,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线索。跟张博树虽然只有短时间的交谈,但发觉他具有历史学者的宽广视角,并且对于历史反思等重大议题极为关注,他正酝酿一个文革图片展的计画。

曾建元是台湾中青代的学者,本土色彩较为浓厚。他是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的副教授,对于宪政研究、台湾社会正义转型等课题有深入研究,他跟台湾文艺界多有互动。因此我想未来在欧洲举办华人的文化活动时,可以邀请他参与,他也欣然接受。台湾的学界和文艺界的确应当走出狭隘的巷道,面向国际。曾建元也十分关注大陆来台学习的“陆生”,他将一位来自江南的学生介绍给我们,并且也将她引介到台北的读书和出版界的演讲讨论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曾教授都扮演着桥樑的角色。

廖天琪:跟笔会友人在台北的喜相逢4

4.跟余杰和李酉潭教授合影

陈破空是个才思敏捷、口若悬河、幽默机智的妙人。他是美国华语节目中受欢迎的政治评论家,对共产极权制度本质认识深刻,揭露彻底。他著作甚丰,在台北期间还为新著《倾斜的天安门》有一场新书发表会。陈破空站在讲台上发言或主持会议,抽丝剥茧,条理分明,引人入胜。下得台来,却是满腹笑话,信口拈来,哄堂捧腹。

建利是台湾的常客,人脉丰富,他口才极佳,演讲和主持会议是老手。永忠则是跟我同在德国二十多年的旧识,许多民运活动或会议我们都是同一阵线上的老战友。

会议第一天午间,民主基金会的副执行长杨黄美幸邀请会议主办方的两位藏人达瓦才仁和流亡政府外交部负责人以及民运人士及作家共7人:曹长青、陈破空、杨建利、潘永忠、薛伟、秦晋、廖天琪到立法院的餐厅共进午餐,之后立法院院长苏嘉全接见大家,并且请每个人略为谈谈自己的工作和来台感想。中年的苏院长有原住民血统,态度谦和,表达了对海外民运的关切。以直言坦率见长的曹长青直接点名批评了台湾的一位政治家竟然在去年参加了北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这种政客行径简直就是背叛历史。8年抗战国民政府是最主要的领导,现在中共为自己营造功臣气氛,而台湾政治家竟去捧场,太不像话,听得院长直点头。杨建利和潘永忠提出海外的华人在民间社会有比较大的活动空间,许多活动是以民主、自由和人权为主题,台湾可以支持并参与其中。我个人也提出,台湾若以官方名义很难在国际上伸展,但是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可以深入西方社会,产生共鸣和互动。苏院长和大家留影后就离去,显然他的时间表是排得满满的。

在台期间另一个惊喜和收获是跟笔会前副会长余杰的不期而遇。余杰在中国就是一位才气横溢、著作极丰,受到青年读者欢迎的作家。他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尖锐批评,使得他步上刘晓波的后尘。加上他是虔诚的基督徒,和许多人权律师和知识界的人士都是家庭教会的成员,以致遭到政权的迫害,被绑架、殴打和软禁,终于在2012年踏上流亡之路,抵达美国。我在美国时就跟余杰和他美慧的妻子刘敏多有交往。后来我返回欧洲,见面就少了。余杰近年来跟台湾的社会和出版界有紧密的联系,他著作等身,几乎每年都要出版三至四本书。新近的写作是关于台湾从威权走向民主的漫长旅途。他的新书系列叫做“台湾民主地图”,他走访历年来台湾各地有争取民主纪念意义的地点,哪怕是个公园、警察署、咖啡馆甚至菜市场,寻寻觅觅,追踪英雄人物或无名氏的足迹,探索他们的事迹,以生动的笔触纪录叙说历史。不过数年之间,他已经成为宝岛青年学生和知识界的宠儿了。一天晚上李酉潭教授带着我去参加余杰的新书发表会,《我也走你的路》就是他台湾民主地图系列中的第二卷,刚从印刷厂出炉,还带着油墨香。他坐在台上,平日略有口吃的他,现在却神采奕奕、侃侃而谈,台下的青年人全神贯注地听着,真是一幅亮丽动人的画面。隔一天,他还有一场“哲学星期五”的演讲会,是在一个雅緻而别出心裁的咖啡屋里举行的。他前些年写了《刘晓波传》,现在他在台湾也为晓波出了两本书,当晚他就是介绍晓波这个人和他的思想,以及刘霞的情况。他也让出一刻钟让我谈谈,因为我早些时出过晓波的《未来自由中国在民间》,那是2005年的事,当时我就很佩服晓波能够看清中国的未来,自由中国的前途不会是掌权者的赐予,而是民间人士和普通民众自己可以掌握催化的。台湾本身度过了漫长的白色恐怖、红色恐怖,终于能享受今天的自由和开放,这条路是仁人志士和普通民众走出来的,台湾能,大陆也能。

一周的台湾之旅,于我是回娘家,并不陌生,但是跟新朋旧识会面交谈切磋,真是精神的宴飨。看到青年作家余杰在台湾振笔如飞地写作,如鱼得水,他畅所欲言,到处都有知音和读者,如果他留在大陆,每天要跟国宝猫捉老鼠,不能出书,不能演讲,甚至不可跟友朋聚会,这是怎样对比的两个世界啊。

作者 editor